浅谈美术课程中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承

2019-06-14 09:39刘开莉
艺术评鉴 2019年10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课程

刘开莉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而一代民族之魂的集成靠的是一代又一代的接力。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建成,更有利于促成中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美术课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有着独特的优势。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渗透   课程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0-0151-02

2014 年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正式提出“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美术课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也应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重任。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将家国情感融入到精神和血脉起到了不容忽视作用。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对传统节日及活动的传承,也是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生活习惯。它全面到“思想、文字、语言”的传统。不仅包括“六艺”,也包括音乐、美术、民俗等。这可以从两个不同的层面看。一是文化的形式和载体,二是文化的精神和理念。前者属于文化实在的东西,如文化典籍、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而后者属于抽象的精神境界,如道法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等。

如今的青少年思想理念相对较为自主,价值追求多样化。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带着发展的眼光,不应局限于继承传统的形式上。应该思考:如何将这样的传统做成一个个细小的环节,融入到实际教学中,将其更好地渗透给学生。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了解传统文化和内涵,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有血有肉地一代代延续和传承下去。

一、传统文化在四个学习领域的渗透

从传承的角度分析,传统文化可分为形式和载体、精神和理念。对精神理念的传承,系统教育就是一个最基本的途径。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担负着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而美术课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对文化的传承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将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为依托,从欣赏与评述、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综合与探索四个不同学习领域,对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到课程进行探讨。

(一)欣赏与评述

欣赏与评述注重通过感受、欣赏、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在初级中学美术教材中体现为 “美术的主要表现手段”、“书林漫步”和“诗书画印相结合”。在第一单元中,主要围绕美术作品中的造型、色彩和构图三种主要表现手段展开教学。造型方面,以中国独特的线条,如《朝元仙仗图卷》和《缠枝牡丹纹梅瓶》等,可带出中国传统艺术中“以柔克刚”“柔中带刚”的坚韧性情和生活态度。而在欣赏《菩萨立像》,可以通过学生自主调查和讨论,结合佛家理念渗透平和中庸的人生态度、以善果为本的人生价值追求。在色彩方面,可通过对工笔画《千里江山图》的工整细密和敷设重色的严谨,让学生对古人精益求精的审美追求叹服和向往。在中国水墨与西方油画色彩的对比上,了解中国淡雅飘逸,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处事态度。还可以从欣赏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中,感悟艺术家通过巧妙地构图,达到“此处物无声有物” 的禅意和洒脱。

在《借物寓意》第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艺术作品所表达的精神品格进行讨论和归纳, 通过调查、分析和讨论绘画元素本身所代表的寓意及艺术家的人生经历、人文背景,创作理念,如: 朱耷、徐渭、董其昌、苏轼等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联系儒家“仁、义、礼、智、信、孝” 探讨“君子之道”,从而做到传统价值观念的渗透。弘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 “和谐之道”如均衡、稳定、和平典雅的审美取向,也可在“寄情山水”这部分课程内容中进行体现。

(二)造型与表现

第三单元以造型表现为主要学习目标,造型表现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在“借物寓意”“寄情山水”等课程中可通过对“四君子”等物品所代表的气节和精神分小组进行探讨;除了课本的列图的借喻植物,还需要适当展开到其他物品,引导学生联想身边事物与精神气节的联系,再介绍如齐白石《茶具梅花图》、徐渭《墨葡萄图》、朱耷“伤心鸟”等等,让学生参与评价和表达。还可以设置朗诵活动,如朗诵南宋郑思肖在《兰花图》中的配诗等方式,使学生感受中国画以诗配画的表现方式,從中感悟画家缅怀故国的情怀,激发学生自身的爱国热情。虽然单元重点在学习国画基本技法,但前期对国画精神内涵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有助于学生在造型表现过程中去接受和认同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自信。从中国画的皴、擦、泼等笔法运用体会道家“道法自然”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精神;也能在欣赏《汉莫拉比法典》的同时结合法家思想对比中西法治的相同和不同等等。

(三)设计与应用

笔者在第二单元“读书,爱书的情节”当中,从古书鉴赏及制作的历史进程中体会匠人精神,着重用书函、书盒形制过程的考究和审美烘托中国古代文人的惜字爱书的情怀;从铃印章法,形式中体味“方寸之间可容大千世界”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在“中国书画的装裱艺术”一课中,以荣宝斋的小故事为主线,即强调创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

(四)综合与探索

第四单元“自己办展览”属于综合与探索领域。这部分主要是以“办一次画展”为契机,通过计划、制作、装裱或配框等具体的实践体验,让学生体会如何运用自己所学的创意知识,设计并承办展览。本节课笔者以“你的名字”为主题,组织学生策办八大山人、徐渭与学生临摹作业展,在策划过程中以艺术家为主线,贯穿人物身平简介、性格特点及处世态度。通过讨论投票,在色调、主题、布光、装饰效果上融入艺术家气质和特色。从而达到传承人文精神和艺术家风骨的目的。

二、传统文化在其他层面

学生除了可以通过在美术目标教学的四个领域对传统文化进行的学习,也可根据不同的课程设置进行形式载体层面上的渗透,如动手课程的剪纸、泥塑、纸艺等。将各种文化遗存、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传统节日,以小组活动、研讨、课内外调查和分享等形式组织教学。也可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以讲解、讨论、探究等方式结合语文、历史等其他学科的经典篇目和观点。七年级学生是由儿童转向青少年的过度阶段,应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主。八九年级学生, 有一定政治、历史等学科知识做基础知识,可结合画家当代历史事件的发展进行思考, 促成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三、与现代化教育的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在观念、制度、内容、方法等多个层面逐渐走向现代化。本文虽然讨论的是传统价值的传承,但不能一味追求形式上的“传统”,与时代脱轨。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应充分运用数字媒体,有效利用多媒体及网络等技术手段,在美术教学上从点到面,从东方到国外,对文化传统进行分类、概括、类比,使艺术作品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更加立体,使学生更容易识记。

四、结语

总而言之,像这样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所展开的教育形式和活动,要始终贯穿于学生每天的教学活动之中,使得传统文化得以渗透落实和传承。以启发、渗透、探究等方式交替刺激学生。从而在多个层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但无论是以何种方式接近传统文化形式,前提是必须有可被接近的“实在”内容,是有质的物体或形式。这需要我们对优秀的文化进行整理,对文化遗存和传统的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知识技能、节日庆典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发现和保护。不泥古不化,也不标新立异。把文化传统和文化创新结合起来。既符合发展的要求,又保留老祖宗留下来的美德。笔者相信,以中庸而为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历史的沉淀,也是古人的结晶,每一名中国公民都应将优秀的传统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奚传绩.美术教育词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孙玲.对话式美术欣赏教学的理論与实践探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尹小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