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隐”之“瞳”:专业才是王道

2019-06-15 14:05原勇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眼镜店医疗器械经营者

文 原勇

早在2012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公告,从当年4月1日起,将装饰性彩色平光隐形眼镜纳入角膜接触镜监管范畴,即列入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宣告其监管空白期结束。对于这种稍显“迟到”的市场监管,众多行业人士指出,从消费者的视力健康角度出发,彩隐由于其特殊的产品性质和使用方法(直接与角膜接触),原本就离不开一定的专业属性,主要表现为该产品对于使用者的眼部状况有着一定的适应症,因此,经营者在向顾客售卖该产品之前,必须对其眼部进行严格检查,以排除炎症以及其他特殊眼病等禁忌。因此,同普通角膜接触镜一样,将彩隐纳入第三类医疗器械管理并严格执行相关流程,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综观当下的彩隐市场,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情况下,实际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

时尚与专业的“失衡”

时下,在一些城市的商场、美容店等场所,从事彩隐销售的商户随处可见:一方面,不少商户无证经营的情况依然存在,例如在陕西西安等城市的饰品店,不仅堂而皇之地贴着售卖彩片的招牌,货架上各种颜色的彩隐应有尽有,一些店主不仅从来没办过《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甚至有店主根本不知道经营装饰性彩色平光隐形眼镜需要办理经营许可证。此外,在当地的文具批发市场内,也可发现各类彩隐的身影;另一方面,在部分城市的百货商场或美容美甲店里,一些原本不具备相应资质的商户却持有相关机构颁发的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以合法的外衣经营彩隐。据四川浙文眼镜总经理胡立国介绍,在成都及周遍地区的商场或时尚美容店,就设有不少彩隐专柜,因为进货渠道多、产品品类和花色品种丰富,能够迎合年轻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因而生意火爆,每月销售额少则五六万元,多则十几万元。但这些合法持证的经营者,无一例外都不具备专业水平和能力,具体说,就是既无视光检查设备,也不会询问顾客的眼部健康状况,更谈不上排除配戴彩隐禁忌症,说白了,经营者完全是将彩隐当作普通时尚产品经营,或者像简单地买卖萝卜白菜一样,一卖了之,而将专业属性完全抛到了脑后。在这种情况下,产品质量和消费者配戴安全的保障,一概谈不上。对此,在期待有关监督管理部门严格审核经营许可资质并加强日常监管的同时,也呼吁广大经营者真正从消费者的身心健康角度出发,始终将专业性放在第一位,不断提高自律意识。

眼镜店的自处之道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一族审美意识和消费能力的提升,彩隐市场呈爆发式增长,然而,面对不断膨大的市场份额,在各种因素的制约下,不少传统眼镜店的彩隐销售却每况愈下,呈现日渐萎缩的颓势。对此,一些行业人士提出了解决之道。

一是精准定位。由于彩隐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年轻一族,这与当下以专业为主(视力矫正)的传统眼镜店多数针对中老年群体的顾客定位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传统眼镜店经营者欲在彩隐市场争得一席之地,进而扩大市场份额,首先需要对眼镜店的选址进行调整,尽可能将店铺开在年轻消费群体聚集的地方,以利增加人气。

二是改变经营方式。部分业内人士指出,以往传统眼镜店主要从事视力矫正,对于彩隐则采用“兼营”的性质,迫于成本的压力,不可能大量囤积彩隐品类,因而产品款式单一、花色品种少,备货不够齐全,不能充分满足年轻一族的消费需求,这也是造成当下不少传统眼镜店彩隐业务下滑的重要原因。有鉴于此,可采用开设彩隐专卖店的形式,在充分发挥原有专业优势的同时,尽可能地丰富和优化彩隐产品的花色品种,充分满足年轻消费者的时尚诉求。

三是改进产品陈列方式和销售思路。有经营者指出,有别于常规视力矫正产品,彩隐产品的陈列和销售有其特殊的专业话术和销售技巧,需要销售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学习,将时尚产品的“时尚性”和服务性做到极致,这同样体现的是一种“专业精神” 。❏

猜你喜欢
眼镜店医疗器械经营者
医疗器械检验数据修约问题的探讨
外来医疗器械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医院医疗器械维修中存在的问题及维修管理策略
《经营者》征稿启事
眼镜店
视野比赚钱更重要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经营者集中申报若干问题探析
相关经验
计算营业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