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友》的现代性因素探析

2019-06-15 10:23倪宏玲
关键词:良友现代性

倪宏玲

摘 要:对《良友》现代性的研究可以探寻20世纪20、30年代上海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所反映的当时中国社会历史文化风貌,其中蕴涵着的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有助于我们了解上海都市文化的大致走向。本文试图从《良友》的性质和文化内容入手,探寻其中的现代性因素,解析它对都市文化构建的作用,并与现代时尚杂志加以比较,考察其文化历史意义。

关键词:良友画报;现代性;都市文化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4-0063-03

一份好的杂志一定有好的销量,这是相对而言的,因为传媒产品说到底是一种精神产品,它需要一批适合的读者和与其适合的文化环境。马国亮先生的《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向人们证实了这个事实。1926年创刊于上海的大型综合画报《良友画报》(以下简称《良友》),创刊号首印3000份,之后又迅速加印4000份,其后发行量迅速增长至3万份,这在当时可以说销量很高的杂志了。虽然这本杂志每期封面都是美女照片,看起来像一份猎奇刊物,实则不然,它几乎浓缩了中国20至40年代的社会状况和艺术风尚,一些著名的撰稿人、漫画家、记者、摄影家的作品都曾刊于这份杂志,可见它在现代文学画报史上非同一般的地位。

一、《良友》的性质

《良友》从1926年创刊至1945年停刊,共出版172期,共载彩图400多副,照片达32000余副,可以说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变迁、风云人物、文化艺术、名胜古迹等,被称为百科式大画报。当年凡是有华侨居住的地方都有《良友》,因此获得“良友遍天下”的美誉。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它开启起了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马国亮先生在《良友忆旧》序言中说:“《良友》是二十世纪第一本大型综合性画报,比美国人吹嘘的《生活》杂志还早领风骚十年。对世界画报出版史而言,《良友》才是真正的创始者。”马国亮先生之所以出此豪言,也与《良友》非同一般的作者群有关,20世纪30年代享誉中国文坛的代表作家胡适、茅盾、田汉、丰子恺、老舍、穆時英等几乎无一不乐于在《良友》亮相,或以作品,或以照片,或以手迹,这大大提高了刊物的影响力。

《良友》创办人伍联德在谈及出版的目的时说:“当时四开大小的单张画报,颇为流行,唯一察其内容,大都缺乏学问之原数。窃以为在文化落后之我国,藉图画作普及教育之工作,至为适宜。”这表明《良友》的创办不是把赢利放在首位,而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需求,特别是中产阶级的需求。20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市民也因此在社会中扮演着多重角色。身份的变化导致人的心理也发生了改变,“城市和乡村的最大不同在于人口密集度高和人口异质度高,由此导致市民人际空间距离缩小,人际心理距离拉大”。为了缓解工作与生活的压力,人们愿意在生活之外,寻找适合自己的文化消费产品,而《良友》的问世正契合了当时的城市生活和市民的需要。但是,只有解决了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之后,人们才有追求文化消费的可能性,这就决定了《良友》的消费群,主要集中在资本家(包括企业家、金融家、商人)和职员(包括政府职员、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等)这样的中产阶级群体。而这些读者的思想和行为都或多或少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其价值观也对大众市民有隐隐约约的引领作用,这样《良友》也就成为探寻上海都市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

二、《良友》文化的现代性

(一)有关现代性问题的讨论

现代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现代人类社会的一种生存状态及思想意识的转变的过程,具有多角度性,也是全球性问题。例如,哈贝马斯倾向于在哲学层面上关注这种“时代意识”,称现代性是“用来表达一种新的时间意识”。吉登斯倾向于从理性的层面理解,把它称之为一种制度安排:“‘现代性指大约从17世纪开始在欧洲出现,此后不同程度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但福柯的观点更强调时代精神与价值判断的综合,持的是一种“新理性”和“新感性”的共存的态度,是“与当代现实相联系的模式,一种由特定人民所做出的自愿选择,是一种思想和感觉的方式,也是一种行为和举止的方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性早已不再是西方社会的专利,它具有世界性和综合性,广义上它既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学艺术精神,也可以被定义为一种文化的态度。

尽管人们对什么是现代性众说纷纭,但仔细分析却发现其中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现代性是一种主体意识。“所谓现代性(modernity),就是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在社会各个领域所出现的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属性”,这种属性显然依赖于主体的认识与判断。“现代指的是文学的一种作用,传达了理性、人文精神、进步以及西方文明”。可以说,现代性永远是在向人类提问:我们“现在”应该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呢?由此可见,现代性具有双重取向——解构和建构,它不仅注重当前,也注重对过去的批判,以及对新生活的构筑。现代性,在早期中国文学语境中,是一种“被想象的空间”——“现实生活中不可获得的能力、不能实现的愿望以及无法得到平复的情绪,都可以在文学空间里得到满足”。

现代性文化是20世纪上半期上海都市文化崛起的标志,1920年至1940年,上海作为具有现代性文化产品的中心,在精神和物质的层面上,都表现出早期资本主义现代都市文化的特征,事实上是一种混合型的美学。

(二)《良友》文化的现代性

《良友》的创刊正是上海流行都市文化生活时期,它的创办人敏感地捕捉到了大众对一种新的都市文化生活的需求,由此创办了《良友》。它摒弃其他媒体普遍追求的时代倾向,更注重视觉感官效果,关注时事政治以及社会生活,强调文化品位,因而成为现代文学画报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刊物之一。

1.新闻的敏感性

《良友》不像不食人间烟火的文学刊物,也不像浮华的画报,而是取二者之长,将文字与照片结合在一起,庞大复杂的文化含量使其拥有不同层次和范围的受众,这样精美的杂志不仅在当时的中国,甚至在当时的世界也是很先进的。

猜你喜欢
良友现代性
建筑设计中的现代性观念
你有病吗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良友》的世界视野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聚天下良友 琢百世美玉
再见民国时最潮流的杂志——《良友》画报全编(1926-1945仿真影印本)前言
用《良友》来修复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