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争”之管见

2019-06-17 02:40李永忠
中国民商 2019年6期
关键词:商战大官最大化

李永忠

中国问题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中国知识的悲歌时代》一文中,对当前的中国,有过这样的评价——“一个伟大的时代”与“一个全面弱智的时代”。

怎样看待如此严重对立的观点?

“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争智于孤”,这“三争”有着各自的边界和不同的价值取向。

想当官的,可以“争名于朝”,因此当官就别想发财;想发财的,可以“争利于市”,但是发了财的,必须绝缘于经商后,才能就职大官。想出思想的,可以“争智于孤”,因为,知识创造从来就是个人的行为,思想和智慧的火花,从来都是个体的独立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智者、思者是世间最孤独的人。

“三争”中,尤以“争名于朝”中的想当大官,“争利于市”中的想发大财,“争智于孤”中的想出大智,这三者最难兼容。

当大官、发大财、出大智,看似并不矛盾的三件事,但它们的价值取向却有严重的冲突。

当大官,无论是为干大事,还是为名或是为利,评判其价值取向无非是成与败,因为成者王侯败者寇。位居执政高位的大官,尽管知道世上没有永远的执政党,但屁股指挥脑袋的思维定式,却将其定格于永远执政的目标。

发大财,无论是为荫庇子孙,还是为名或是为利,确定其价值取向无非是赢与亏。因为利润永远需要最大化。在发大财的激烈商战中,利润最大化才能战胜各种对手,并赢得完全彻底。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巨贾,尽管明白利润最大化是柄双刃剑,但受金钱逐利的天性驱使,利润最大化是其不变的目标。

而出大智,尤其是写好文章,无论是为传之后世,还是为名或是为利,衡量其价值取向无非是对与错。因为雄文佳章千古事,先对后好才第一。一篇探索自然发展规律的论文,一篇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文章,如果结论错误,即便词藻再好,文采再优,也是垃圾。因此,看似并不矛盾的三件事,在各自所遵循的价值取向上,却很难兼容。

综上所述:通常当大官的人,一般很难让其既能当大官又能发大财,自己也很难写出好文章;通常发大财的人,一般很难让其发大财的同时又当大官,自己也很难写出好文章;通常出大智的人,虽然一般很难让其能当大官并发大财,但自己却能写出好文章。

毛泽东赞同司马迁关于“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观点。毛泽东说:“屈原如果继续做官,他的文章就没有了。正因为开除‘官籍,‘下放劳动,才有可能接近社会生活,才有可能产生像《离骚》这样好的文学作品。”(邓力群:《和毛泽东一起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文)仲尼辞职,而作《春秋》;屈原丢官,乃赋《离骚》。2000年前的司马迁,2000年后的毛泽东,都以熊掌鱼肉不可兼得的观点,看待当大官与写好文章的难以兼容的规律性。

郑永年之所以认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關于“中国还没有建立起近代大学”这个观点,大概是因为这些年,中国出了不少当大官的人,更出了不少发大财的人,但正如钱学森所言,却几乎没出一个可同民国时代相比肩的大师。

而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

“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争智于孤”,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既要把最优秀的人才,通过“权为民所赋”,放到最关键的岗位上当大官;也要把最精明的人才,通过市场化决定性的资源配置,放到最重要的岗位上打商战;还要把最杰出的人才,通过最有价值的创新,为将来提供最多的可能,去释放其最大潜能。

(责任编辑李秀江)

作者系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原副院长

猜你喜欢
商战大官最大化
勉县:力求党建“引领力”的最大化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tudying Abroad
刘佳炎:回国创业让人生价值最大化
双11商战,永久、凤凰夺冠亚军
浅析郑观应“商战”思想与郭嵩焘“重商”思想的不同
工三易主,世茂今后怎么玩“商战”
奥斯卡“商战”
戴夫:我更愿意把公益性做到最大化
“大官”陈诚教子有方
北魏三都大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