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赜

2019-06-17 04:50林亦芬
成才之路 2019年14期
关键词:渗透思维能力语文教学

林亦芬

摘 要:语文教学中渗透儿童哲学教育,要从儿童的认识规律出发,挖掘语文教材中能够渗透儿童哲学教育的支点,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感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语文教学中渗透儿童哲学教育的方法是:在汉字教学中凸显,在阅读质疑中思考,在诗词启迪中发展,在习作表达中创新。

关键词:语文教学;儿童哲学教育;渗透;思维能力;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14-0078-02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儿童哲学教育,就要从儿童的认识规律出发,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挖掘语文教材中能够渗透儿童哲学教育的支点,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感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让语文课堂焕发崭新光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儿童哲学教育。

一、在汉字教学中凸显

汉字作为语素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它是不断发展演变的,蕴含一定的哲理。在汉字教学中可以渗透儿童哲学教育,使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1.汉字演变显智慧

汉字的字形演变过程蕴含着汉字的字理,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润物细无声地进行渗透。例如,本校陈剑妹老师执教《月之文化》一课时,引导学生对“月”字的演变过程进行深入探究,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引发了积极思考。学生们积极投入到研究中,有的上网查资料,有的回家问家长,还有的去请教有经验、有研究的老师。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在收集资料中发现“月”字的演变过程与月亮的形状有关系,有月旁的字有的与月亮、时间有关,如“期、望”等;有的与身体部位有关,如“腰、膀”等;还有的只是记号,如“朋”等。学生在活动中领略到汉字文化的源远流长,叹服先哲的智慧,并学会科学分析汉字,掌握系统识字方法。

2.探索字源引思辨

学习和认识一个字,也是一次哲学思辨的过程。教学时,教师可适时根据天气情况或结合二十四节气,向学生讲解有关的汉字或词语,引导学生讨论辨析,实践探究。例如,去年九月份开学初,台风“山竹”来袭,教师抓住这一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师:同学们,你们猜一猜为什么把台风叫做“台”风?生1:因为它是从台湾地区吹来的风,所以叫台风。师:当然不是啦,虽然台湾地区每年都有很多台风。生2:它是不是从英语typhoon音译而来的呢?师:虽然typhoon读起来很像台风的发音,但这个词却是从中文音译到英文里的。生3:我觉得它有可能是从闽南话“风台”演变而来,闽南话不是把台风叫风台吗?师:嗯,有可能,因为闽南话中,“筛”与“台”刚好同音。生4:那它也可能是从广东话“大风”演变而来吧……答案真是五花八门。师:我们借助班班通、教育信息网络平台,查一查吧。通过查阅资料,学生了解到,“台风”很可能是从闽南语“风筛”演变而来,因为闽南文献中有“风筛,谓飓风筛雨”的说法。

学生们还把学习延伸到课外探究,有个学生找到了这个“台”字的来源,他告诉大家:其实我们现在写的这个“台”字,金文里就有了,《说文解字》将其解释为“喜悦”的意思,也有学者认为是“胎”的本字。“台”字以简洁的字形,悠久的历史,还合并了“臺”字,这个“臺”的本义是高台的意思。台风的台,应该是借用“台”字的读音,跟喜悦,跟高台没有什么关系。其实人们还造了一个“颱”字,但因其字形太复杂,大家就一直用这个“台”字。

3.指导书写促影响

汉字的书写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哲学观,教师在指导写字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注意汉字的左右相谐、高下相倾、穿插避让、结构布局,在书写的过程中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儿童哲学影响。例如,在教学《风》一文时,在书写“戏”字时,教师可让学生注意左边的“又”第二笔变成了长点,就是为了给右边的“戈”的那一撇留出位置,这就是汉字的穿插避让。还要注意右边“戈”的第一横落笔要稍微低一点,再斜上运笔。“戈”的一撇要往下,挽住“又”的那一长点,做到结构布局合理,左右对称,这样写出来才好看。

如此教学实践,既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二、在阅读质疑中思考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在教学“快与慢”这一主题单元时,教师可把儿童哲学教育理念融入课堂,引导学生感受哲學中的相对论,让他们发现问题,质疑问难,主动探究,提高学习和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教学《欲速则不达》一文时,教师要以质疑为起点,以问题为纽带,以精细教学为追求,以学生思维发展为核心。上课伊始,教师可引导学生就课题进行提问,学生的问题紧扣住课文的内容:谁欲速?为什么欲速?欲速的结果如何?而在教学《和时间赛跑》一文时,学生提出很多疑问,如“时间究竟能不能留住”“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留得住的是什么,留不住的又是什么”“对于不能留住的事物,我们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这些问题的探讨,实际上已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哲学对话,难怪人们都说“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三、在诗词启迪中发展

在中国光辉灿烂的文化中,有许多诗词富有哲理,让后人在诵读吟咏中获得启迪。例如,在教学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时,对于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学们提出:作者已经游玩了庐山各处的风景,为什么还是无法看清庐山的整体风貌呢?通过讨论,大家明白了只是因为作者始终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了限制,不能跳出庐山来观赏它的全貌,从而悟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明白了要想认识事物的真实面貌,只有走到更远、更广阔的地方,才能看清楚。有学生马上想起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认为这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他们的表现手法极为相似。于是,由一首诗的学习引发到另一首诗的学习,学生在对比中,对这两首诗蕴含的哲理理解得更加透彻。又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谁是第一个在江边看见月亮的人?月亮是哪一年开始照到人的?”这一哲学上的追问,让学生在讨论、思辨中感悟到了诗的丰厚底蕴。在这首诗的诱发下,有的同学居然开始辩论起“是先有猪,再有人脑里猪的形象?还是先有人脑里猪的形象,再有猪”的问题,这已经涉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中的谁为第一性的讨论了。不管辩论的结果谁胜谁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辩论中学生的语言、思维都得到了发展。

四、在习作表达中创新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例如,在习作教学“ 的我”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联系平时的生活实际,学生写出了《爱哭的我》《调皮的我》《独一无二的我》《弟弟眼中的我》《你们不知道的那个我》……

总之,把儿童哲学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能使学生思想更开阔,思维更灵活,思路更清晰,能让他们更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让语文教学充满思辨的哲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儿童哲学教育,教师要在汉字教学中凸显,在阅读质疑中思考,在诗词启迪中发展,在习作表达中创新,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让语文课堂焕发崭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王飞宇.儿童哲学走进小学语文课堂[J].教学研究,2013(02).

[2]宋海燕.新教育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探索[J].黑河教育,2017(03).

[3]郑宇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儿童哲学教育的行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4]蒋陆霞.教学对话需走进儿童精神世界[J].教学与管理,2007(26).

猜你喜欢
渗透思维能力语文教学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