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教学改革探讨

2019-06-17 05:11蓝蔚青谢晶孙晓红许长华邱伟强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18期

蓝蔚青 谢晶 孙晓红 许长华 邱伟强

摘要:本文在对“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介绍的同时,提出该课程的课程建设目标与德育目标,对思政课程建设的意义予以说明,阐述了该课程的思政教学建设方法,还分享了课程改革的实践成果。

关键词: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8-0003-0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1]:“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课程思政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施教主体在各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教学环节,营造教育氛围,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将施教主体所认可、倡导的道德规范、思想认识和政治观念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并最终传递给思想政治驾驭的受教主体,使后者成为符合国家发展要求合格人才的教育教学理念,其最大特点是融合性[2]。

“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为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及食品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选修课,课程为2个学分,32个学时,主要为三年级学生开设。该课程主要通过对食品资源品种、产地、营养价值、保健功能与加工利用特性等方面介绍,增强专业学生对食品资源的正确理解认识,使其综合利用更趋科学合理。该课程建设目标是通过国内外食品资源组成、结构、利用途径、新资源类别与应用现状等说明,阐述食品资源的循环利用形式,使学生基本掌握食物资源的组成与利用新途径,加深对食品资源循环利用的认识。课程德育目标是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建设目标后,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食品资源的合理循环利用有更深层次理解。

思想政治课堂教育是一种正式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各类实践教育是一种非正式教育,这种非正式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各类实践活动和实践教育的展开,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验和践行课堂教育的内容。因此,将专业选修课与思想政治教育两方面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才能实现专业学习与品德修养共同提高的最终目的。

一、“食品資源循环与利用”课程思政教育建设的意义

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食物资源是指人类可食用、能提供营养素和热能的一切物质。据预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16亿,市场粮食需求达6.4亿吨,食用植物油的市场需求量为300亿公斤,缺口为230亿公斤,供需间差距很大。随着地球上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均可耕地面积的缩减,食物资源便日趋紧张,以致食物资源问题同人口膨胀、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等一样,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我国国土虽然广阔,但土地利用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要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的粮油安全,满足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寻求新的食品资源势在必行。合理开发食品新资源,并做好其循环再利用是当前科研工作者普遍探讨的热点问题,也是食品类专业本科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课程教学是人才过程培养中的关键环节,是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已趋于成熟,此时也是其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4]。因此,有必要在传授食品资源利用知识技能的同时,通过有意识地发挥“价值引领”功能,实现思政课程教学“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三个方面的协同发展。

二、“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课程思政教育建设方法

1.“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于教师。为更好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实现思政教育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的引领作用,高校教师的作用不言而喻。目前,“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课程授课团队由3名副教授与1名讲师组成,教师均具有博士学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为适应课程建设需要,课程负责人完善课程团队建设计划,加强课程团队教师间的教学经验交流,提升课程的说服力与生动性,增强课程教学的感染力与实效性。授课期间,教师以食品资源循环利用教学为主线,将合理利用食物资源与品德修养贯穿其中,让选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懂得如何客观看待食品资源;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在思想道德水平上有所提升。

2.将生活实例融入课程教学知识点,强调思政课程的实例教学方法。我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加强弘扬和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和举措。目前,我国农产品资源丰富,在农产品加工方法上多种多样。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主要通过引入实例教学法,将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课程中的各知识点与生活实例相结合,同时还融合部分课堂互动实验与讨论活动,提升学生对食品资源循环利用的理解与认识。如教师在介绍水产品资源利用专题时,可通过文字、图片与视频资料等对水产品不同部位的利用价值进行说明,如鱼头可加工鱼粉、鱼肠可提炼鱼油、鱼骨等下脚料可加工宠物食品、鱼皮可提取胶原蛋白等,要重视水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其生物资源的零废弃。在谈到植物资源利用专题时,教师则以花卉食品为介绍专题,提出云南就是以花为食的省份,用花做菜的菜肴举不胜举。随后结合专题片“舌尖上的中国”部分视频内容给学生引入花卉可食用资源的综合利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深感受益良多。

3.引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强化思政课程师生间的互动交流。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属食品类综合性学科,与食品加工学、食品原料学、食品营养学与食品添加剂等密切相关,教学内容涉及多门课程的关键知识点[5]。近年来,团队教师在对相关书籍阅读整理的基础上,将学科中与食品资源循环利用相关的内容加以整合,系统编制了思政课程教学计划。为避免课程教学的“一言堂”,授课教师还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为主,将选课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现场提问、小组讨论与课堂答辩等环节,强化师生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各类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课程骨干教师的同时,更将努力提升该课程的授课质量,使学生学有所获。

三、“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成果

通过在“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专业课教学中适当融入思政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使其经过为期半年的学习,各方面综合能力均得到明显提升。

1.传递勤俭节约、爱岗敬业的优良品德。团队教师的课程教学不仅仅是对食品资源组成结构与利用途径等方面的介绍,更是将食品生产者的诚信、用心的工作理念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也将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与对待生活等正能量的知识点加以传递,大力弘扬爱岗敬业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方式。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学生通过“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课程的学习,将能正确理解与掌握食品资源的分类与利用途径。只有合理利用现有的食物资源,才能更好地推行“绿色健康”的生活理念,促进食品工业发展;才能唤起食品生产者“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改变社会中的不良风气,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专业课教学是传播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培养职业道德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我国作为农业大国,食品行业对德才兼备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因此,结合“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的专业课程特点与学生兴趣,教师团队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相结合,并将其融入到课程思政教学当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引導作用,以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思想觉悟高、专业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冬平,徐哲民.大思政理念下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研究[J].科技视界,2017,8(2):107-108.

[2]田鸿芬,付洪.课程思政:高校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8,(04):99-103.

[3]潘乐,雷冬玉,金鹿,等.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中专业教师面临的难题与决策[J].科技视界,2018,17(2):175-176.

[4]肖尚月,王延辉,孙金才,等.高职“果蔬加工技术”课程思政教育实践途径初探[J].农产品加工,2018,(06):82-84.

[5]蓝蔚青,许长华,孙晓红,等.高校“食品资源循环与利用”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科教导刊,2016,28(10):96-97.

Abstract:The backgrou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course "Food Resources Recycling and Utilization" wa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the objectives of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were put forward,the signific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onstruction was explained,the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construction course were expounded and the practical results of curriculum reform was shared.

Key words:food resources circulation and utiliz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teaching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