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奶业的影响研究

2019-06-18 01:20张艳新赵慧峰
中国畜牧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奶业苜蓿进口量

张艳新,李 彤,赵慧峰

(1.河北农业大学文管学院,河北沧州 061100;2.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中美贸易战从2018 年1 月打响,2018 年12 月进入休战状态,影响较为深远。自2018 年4 月初,中美贸易战开始对中国奶业发展产生影响。4 月4 日,美国宣布对我国出口到美国的1 333 项500 亿农产品加征25% 的关税,后在7 月6 日又对价值340 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 的进口关税。作为反击,我国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等农产品、飞机等约500 亿美元进口商品对等采取加征同等关税措施,7 月6 日对美国同等规模产品加征25% 的进口关税的措施正式实施。首批征税清单中所涉及到的340 亿美元美国商品中,就包括大豆、苜蓿、饲料级乳清粉、乳制品等影响奶业发展的产品。受中美贸易战影响,中国奶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奶牛养殖效益下降,乳品企业面临发展困境,如何应对中美贸易战,促进中国奶业健康发展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关于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奶业的影响,国内学者已有相关研究,如王文杰[1]提出进口美国大豆是中美贸易战对中国奶牛养殖最直接的影响;王玉庭等[2]认为中美贸易战对我国奶业和苜蓿产业影响较大。本研究详细分析了中美贸易战对我国上游奶牛养殖业和下游乳制品加工业的影响,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奶业应对中美贸易战的影响提供借鉴与参考。

1 中美贸易战对上游奶牛养殖业的影响

奶牛养殖作为奶业产业链条中最重要也是最薄弱环节,受中美贸易战影响最大。国内奶牛养殖中饲料成本占总成本的60%~70%,其中青粗饲料费占饲料成本的15%~25%。可见,饲料费用直接关系到奶牛养殖成本,进而直接影响着我国奶牛养殖户的养殖信心。

1.1 影响豆粕价格 中国对进口美国大豆加征关税,直接导致豆粕价格上升。2017 年,中国进口大豆 9 349 万t,其中来自美国的进口量达3 684 万t,占比高达39.4%。而大豆副产物豆粕作为奶牛主要的饲料原料,在饲料成本中占比25%,其价格变化对畜产品成本的综合影响约为11.3%。据测算,受中国贸易战影响,中国市场豆粕价格升高11.5%,短期奶牛养殖成本也会提高[3]。

1.2 影响进口和国产苜蓿价格 苜蓿是奶牛重要的优质饲草,占奶牛饲料总成本的13%,进口苜蓿营养价值很高,富含多种优质成分。2017 年我国优质苜蓿草产量为250 万t,进口优质苜蓿草140 万t。近5 年来,我国进口苜蓿95%左右来自美国,3%左右来自西班牙,2%左右来自加拿大等国,主要原因是美国苜蓿价格便宜且质量优良。2017 年,我国自美国进口的苜蓿达130.6 万t,占总苜蓿进口量的93.5%,同比增长0.8%;2018 年受中美贸易战影响,我国苜蓿干草进口的增长速度变缓,苜蓿草价格也受到波及。中美贸易战导致我国将苜蓿产品列入反制目录。据统计,2017 年苜蓿干草平均到岸价格为303 美元/t[4],加征关税导致国内进口苜蓿价格每吨上涨600~800 元[5]。据华泰证券发布研究报告,进口优质苜蓿草关税上涨25%,国内同等品质苜蓿草干草价格跟涨500~600 元/t,传导到国内苜蓿基地的地头收购价及加工出厂价,涨幅将达到30%~40%[6]。

1.3 导致奶牛养殖成本增加 优质苜蓿干草是高产奶牛日粮必需的饲料,国内优质苜蓿草供求短缺将持续存在,国内牧草企业或许受益,但对国内奶牛养殖户而言却是非常巨大的压力。在国内奶牛养殖成本的构成中,苜蓿成本约占饲料总成本的13%,占公斤奶总成本的8%~9%;豆粕成本约占饲料总成本的20%,约占公斤奶总成本的12%。根据业内调研,对美国苜蓿和大豆加征25%的关税将推动苜蓿价格上涨30%、豆粕价格上涨20%,导致全国公斤奶成本增加6%左右[2]。受“三聚氰胺”事件及2014 年“大规模倒奶”事件影响,我国奶牛养殖场退出速度加快,奶农养殖信心严重不足,中美贸易战的爆发无疑使我国奶牛养殖面临更大挑战。

1.4 中美贸易战间接促使我国奶牛养殖场与乳品企业矛盾升级 中国生鲜乳成本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为2.5~4.0 元/kg,相比其他国家竞争力较弱。多数奶牛养殖场处于微盈利与亏本的边缘,降本增效更加艰难。由于中美贸易战导致豆粕与苜蓿价格提高,生鲜乳成本提高了6%,相当于生鲜乳收购价必须提高0.2 元/kg 才能弥补。虽然中美贸易战导致进口奶对我国奶业的冲击有所减弱,但由于我国奶业中下游乳企与上游养殖企业的生产产销不平衡问题一直存在,乳制品加工行业集中度高,市场占有份额大,乳品企业与养殖企业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国内奶牛养殖场公斤奶价由我国下游乳企掌控,上游牧场议价能力弱,成本提升难以向最终产品转移,这就使得奶牛养殖环节压力倍增,利润更小,从而导致奶牛养殖场与乳品企业的矛盾更加严峻。

1.5 国内苜蓿、大豆产业迎来新机遇 加征关税后,短期苜蓿、大豆产业面临较大的供给缺口。数据显示,2017 年国产苜蓿250 万t,进口139.8 万t,自给率只有64%。目前国内大豆的产需缺口为8 803 万t,需要依靠国际市场补充。长期来看,奶牛养殖对饲料的需求能够刺激本土饲草产品的发展,为我国苜蓿、大豆产业的发展带来新机遇。中美贸易战会带动我国优质苜蓿和大豆种植面积的扩大、供给量的提高、质量的提升,有力促进苜蓿、大豆产业和奶业发展。

1.6 促进我国奶牛养殖业结构性改革 2017 年我国奶业建设稳步前进,标准化、规模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存栏100 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58.3%,同比增加6%,比2012 年增加21.1%。奶农专业合作社达到16 181 个,同比增加0.9%。但集中式、散养式的奶牛养殖小区仍占较高比重,奶牛家庭牧场发展相对滞后,适度规模养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7]。对美加征关税后,短期内养殖成本上升,长期看促使单产水平低、耗能高、竞争力不强的奶牛养殖户淘汰,使一批单产水平高、耗能低、竞争力强的规模奶牛养殖场得到很好发展,有利于推进我国奶牛养殖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 中美贸易战对下游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影响

2008—2017 年,中国乳制品进口总量(不包括婴幼儿配方奶粉)从 35.1 万t 增加到 217.4 万t,年均增幅为 22.5%,其中干乳制品,尤其是奶粉和乳清粉主要用于还原乳。2012 年,干乳制品进口量达100 t 左右,呈现平稳上升态势,2017 年进口量达147.2 万t。近年来婴幼儿配方奶粉与液态奶的进口量也在不断上涨,2017 年婴幼儿奶粉进口量达到29.6 万t,液态奶进口量达到70.2 万t(表1)。中国乳制品出口量较小,进口量持续提高,乳品贸易呈现逆差,且趋势逐年剧增,对国外乳制品尤其是美国的依赖度一直提高。随着2018年7 月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乳糖、乳清粉进口量不断减少,给我国乳制品加工企业带来极大冲击。

正常来讲,产品类别进口量占总进口量低于10%,关税变化不会对中国奶业有大的影响;若产品类别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10%~30%,关税变化对中国奶业影响就非常大;若产品类别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30%~50%,则会改变中国奶业的大的格局;若超过50%,将会对中国奶业产生颠覆性影响,彻底改变中国奶业的发展路径[8]。

表1 我国乳制品产量与进口乳制品量 万t

2.1 中美贸易战对中国乳制品加工业影响比较大的产品类别 从2018 年7 月6 号开始,对美国进口的乳制品加征关税影响较大的是脱脂粉、再制奶酪、其他奶酪、奶酪粉或碎、乳白蛋白,这几种产品在2017 年从美国进口量占比分别达11.6%、14%、18%、23%、29%,对中国乳制品加工业影响较大。

脱脂粉主要产地为新西兰、欧洲、美国、南美洲,这4 个地区最新的脱脂粉价格分别为2 000 美元/t、1 750 元/t、1 800 元/t、1 900 元/t,欧洲脱脂粉价格比美国低,脱脂粉储存量高达35 万t,且处于生产旺季,供大于求时脱脂粉价格如果因为关税提高,我国乳品企业可以改变配方,使用欧洲脱脂粉以替代美国脱脂粉。

美国盛产再制奶酪,已具有丰富的经验,但目前在中国再制奶酪还不是主流发展方向,只有在一些连锁餐厅使用。欧洲和大洋洲的再制奶酪发展猛烈,因此在关税提升价格上涨后,美国再制奶酪在中国的部分市场将被瓜分。

对于其他奶酪,美国市场主要供应切达奶酪,全球市场供应的还有新西兰与澳洲,并且新西兰切达奶酪的价格更低,所以中美贸易战对我国切达奶酪的影响不大。

奶酪粉或者碎,从美国进口的主要为马苏碎产品,奶酪粉主要从新西兰进口(占比66%),新西兰恒天然以及欧洲国家都比美国更具优势,中国乳品企业应该改进配方,继续提高新西兰奶酪粉进口占比,降低成本。

美国的浓缩蛋白产品进入中国较早,历史较为久远,很多产品配方都由美国提供,一旦更换为欧洲或新西兰的乳白蛋白,无论从价格还是产品质量方面,对我国乳制品企业而言,都是很大的压力。

2.2 中美贸易战对中国乳制品加工业产生颠覆性影响的产品类别 我国从美国进口的乳清粉数量较大,我国乳清粉总进口量为52.96 万t,从美国进口量达29 万t,占比达54.9%,如果处理不好,对中国奶业可能产生颠覆性的影响,甚至可以改变行业格局以及发展路径。美国的乳清粉产品质量较好,在我国市场畅销,对美国乳清粉提高关税后,我国乳制品企业成本大大提高,并且改变配方付出的代价太大,使用低端产品可能会代替一部分,但会丧失大量的忠实客户,危害到市场地位。乳清粉是婴幼儿奶粉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婴幼儿奶粉成本的13%左右,关税提高25%,整体成本估计上涨1.7%左右,按照终端售价,也可以提高2%覆盖成本,就可以将压力转嫁给消费者。综合而言,乳制品企业可以提价转嫁给消费者,由于集中度比较高,从时间与空间上都有余地应对压力,最终降低影响的程度。

3 对策建议

3.1 大力发展国内优质苜蓿干草与苜蓿青贮 近年来,国家政府大力实施振兴奶业苜蓿行动、粮改饲试点,加强对苜蓿产业的扶持,我国苜蓿草质量、产量有了很大提高,在我国多个省份形成了集中的产区,品质与国际接轨。据调研,我国龙头草企着力一级苜蓿草的研发,目前已经具备了一级、优级与特级苜蓿草的生产能力,其中一级、优级的苜蓿干草可以替代美国高价进口的产品,对高产牛而言,我国优质苜蓿青贮发展水平也很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苜蓿干草[9]。我国应坚持国产优质苜蓿为主,进口为辅的方针战略,继续投入,加大现有苜蓿干草种植,也要扶持草企与农业合作社在高产牧场附近继续发展优质苜蓿青贮,以养代种,以种促养,种养结合循环发展,保证牧场苜蓿供应,促进我国奶业健康发展。

3.2 积极寻找大豆替代品, 构建多元化进口大豆供应体系 12 月初,中美达成为期90 d 的贸易战休战共识,目前中国仍对美国大豆加征25% 关税。从长期而看,国家奶业的长久发展需要大力研究饲料中豆粕减量替代新方案,用部分杂粕等来替代豆粕,或令饲料中豆粕配比减少,饲料行业逐步推广新型的低蛋白饲料配方技术来保障饲料蛋白的供应;此外,采用全球大豆贸易格局多元化战略,构建多元化进口大豆供应体系,将巴西和阿根廷等南美国家作为美国大豆的进口替代国,弥补我国进口大豆的空缺[10]。

3.3 加强粮改饲政策扶持力度,促进饲料的本土化发展为应对加征关税带来的养殖成本上升,我国种植业和养殖业结构调整应进一步深化,推动“粮改饲”和饲料本土化进程,加速奶业产品方案和技术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加快我国燕麦、小黑麦、大豆等多样化饲草产业的发展,这样既可以弥补中国饲草总量的不足,还可以降低单一饲草种植受国家政策、进出口贸易、国际关系等多因素影响的风险。

3.4 建立公平协调机制,把奶牛养殖场与乳品企业合同公平化 我国奶牛养殖场与乳品企业部分合同期限为5年,据调研,乳品企业一般都会在第3 年跟奶牛养殖场进行续约,这表面上保护了奶牛养殖场的利益,实际对奶牛养殖场不利,奶牛养殖场没有退出选择权。建议短时间签订,提前3 个月续约。此外,部分乳品企业在销售淡季时以各种理由降低奶价甚至拒收原奶,为此,应监督签订与履行规范化合同,完善退出机制,排除霸王条款,把奶牛养殖场与乳品企业的合同公平化。另一方面,由乳品企业检测牛奶质量,国家可以监管饲料,尽可能减少乳企的触角,让奶牛养殖场具有一定的灵活度。自主研发配送饲料与养殖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奶牛养殖场的饲料成本。

3.5 拓宽乳制品进口渠道,扩大乳制品出口量 我国应该推进乳制品进口来源的多样化,大力拓宽乳制品进口渠道,建立多元化、贸易依存度低的乳制品经济贸易关系,优化我国乳制品进口的世界格局。此外,我国政府应该引导有实力的乳品企业开展乳制品深加工和高附加值生产力度,扩大乳制品出口量,大力挖掘发展中国家潜力市场,如东亚、东南亚等地区国家。

3.6 鼓励和引导相关企业扩大奶粉和乳清的生产,加大对乳制品产业的投入力度 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关支持政策,鼓励和引导我国乳品企业扩大奶粉和乳清的生产,优化乳制品产品结构,严格把握产品质量,提升产品品牌的影响力,此外还要设立专项基金加大对乳制品产业的投入力度,这既是解决原料奶限量时原奶收购的有效途径,也是减少奶粉和乳清进口、减轻贸易战负面影响的有效措施。

猜你喜欢
奶业苜蓿进口量
2021年我国聚酰胺66切片的进口概况
7月我国化肥进口量增加
山西印发《山西省“十四五”奶业发展规划》
不同种植区陇东苜蓿营养价值的比较研究
苜蓿的种植技术
2020年我国己内酰胺的进口概况
2020年我国聚酰胺66切片的进口概况
农业农村部:培育奶业知名品牌
要造就一片草原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