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搭建微服务大厅的研究思考

2019-06-18 01:30胡鹏华
神州民俗 2019年3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开发数字化

[摘  要]群众文化服务是文化馆建设的主要内容,随着人民文化需求增加与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文化馆的服务亟需寻找转型,数字化的建设是大势所趋,如何通过文化馆微信公众号的研发建设实现文化馆掌上服务与数字化转型,是本文研究与思考的主要内容,本文将通过对广州市文化馆微信服务大厅的建设探讨文化馆如何搭建微信公众号服务,带动文化馆服务走向数字化、移动化、智能化。

[关键词]微服务大厅;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开发

一、引言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卓有成效,基本建设完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成,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供给能力不断增强。但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的突出问题就是资源配置不均衡,数字化建设处在起步阶段,许多服务仍无法实现区域覆盖。如何运用信息科技、互联网、移动技术等实现群众文化服务的数字化转型是文化馆发展的必然要求,广州市文化馆建设微服务大厅,将传统文化服务搬到掌上实现服务的线上线下结合,本文以此为例研究思考数字化文化馆服务的移动服务建设。

二、文化馆微信服务现状

2015年1月,国务院提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要求;同年3月,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提出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数字化和网络建设。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与应对互联网的大环境趋势,国内公共文化事业单位相继开展数字化服务建设。现阶段,由于微信迅猛的发展与扩张,在国内的社交影响力巨大,成为许多市民群众日常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因此许多文化馆也借助微信开启数字化文化服务的大门,通过微信公众号这一传播渠道,将文化馆的相关资讯、新闻、公告、活动、培训、演出等信息传播出去,利用微信庞大的用户群体实现服务传播的扩散。但是由于文化馆微信公众号服务起步较晚,许多文化馆的服务仅提供相关惠民信息发布与传播,少有开通报名渠道、也少有互动形式、更少有其他文化馆的相关服务对接,目前的文化馆微信公众号服务还相对比较单一,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三、微信公众号服务与文化馆服务的研究思考

(一)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

新媒体时代,微信已成为许多公共文化服务企事业单位的服务载体,旅游购票、博物馆文物讲解、图书馆借阅等都陆续开启微信公众号服务。目前大多数公共文化服务的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还比较单一以“资讯”或“资讯+活动”为主,“资讯”是单位以图文推送相关新闻资讯信息,“资讯+活动”是除了新闻信息之外增加了相关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比如图书馆增加了续借检索功能,而博物馆增加扫码获取展品资料功能等,但目前许多文化馆更多的服务仍停留在资源信息推送的模式中,形式比较单一,不能让用户产生较强的依赖,容易导致粉丝用户的流失,无法实现真正的微信服务。文化馆的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需要整合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将现有服务模式转变成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让用户能够长期在公众号查询获取所需服务,才能使用户产生依赖,实现效益。

(二)文化馆数字化与微信公众号应用的启发

1、微信服务具有强大的群众基础

在腾讯发布的《微信发布2018数据报告》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如今微信已有超10亿的用户规模,且每个月有10.825亿位微信用户保持活跃状态,名副其实成为中国排名第一的社交软件。微信公众号的注册总量已经超过2000万个,现如今从企业商家到政府单位甚至个人不少均已实现公众号服务。随着微信的巨大流量及服务的不断覆盖,市民用户获取服务的方式也从传统模式向移动端发生转变,微信也成为公共文化数字化发展的入口之一,群众文化艺术馆若能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不仅能够拓展市民用户参与的积极性,还能为用户提供便捷、多元、智能的信息服务,提高文化馆与市民的联系,增加市民满意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

2、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必要性

文化部于2017年8月印发的《“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适应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文化馆的服务需要改变传统的模式,借力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浪潮,为市民提供均等、高效、便捷的公告文化服务。

文化馆开展微信服务是数字化建设的基础,随着微信公众号的发展与不断成熟,如何利用微信公众号的再开发实现文化馆服务的数字化搭建成为文化馆数字化建设与应用创新的新启发,如何应用微信公众号的服务基础,进一步设计、研发、提升,将微信公众号与文化馆的服务进行深度融合,使文化馆原有的传统服务实现线上线下的结合,为市民开展活动、场地、培训等公共文化的数字化服务。

3、文化馆传统的服务模式亟需转变

传统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以线下服务为主的活动、培训、展览等,用户报名活动、工作人员记录、开展培训等基本以人工完成为主,工作量大、容易出错、效率极低,也导致文化馆需要耗费大部分人力物力进行监管,公共文化服务的推广与发展显得力不从心。传统的线下服务模式亟需转变,只有将文化馆服务与线上模式、移动端结合,才能够在拓宽服务面的同时提高市民参与乐趣、提高馆员管理效率。

(三)文化馆微信服务面临的问题

信息单一,无针对性。许多群众文化艺术馆的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信息服务基本以新闻资讯、活动回顾、等信息为主,且绝大多数已建设公众号的群众文化艺术馆发布的信息非常有限,信息单一,无针对性,使得公众号无人问津。

菜单单一,内容空洞。虽然目前大部分群众文化艺术馆都已经开通微信公众号进行移动信息服务,但是移动信息菜单服务的内容仍然比较空洞,有些馆不仅没有建设自定义菜单,甚至没有服务导航功能,市民關注公众号只能获取简单的图文内容,内容空洞,市民无阅读兴趣。

服务单一,互动性差。简单的信息推送服务市民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并不能获取到更多的资源信息,局限于一些简单操作和动态推送不仅使得文化馆公众号服务单一、互动性差,同时也没能充分利用文化馆现有资源,未能结合本馆资源与平台优势,使得市民对文化馆微信服务的粘性降低。

综上所述,文化馆使用微信公众号只是简单利用了推送服务而没有进行内容应用丰富性的深入开发,导致了文化馆无法充分利用微信的便利性,文化馆的移动信息服务也因此停滞不前。为了更全面的为用户提供移动化的信息服务,文化馆需要在开通微信公众号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应用开发,把文化馆服务应用便捷全面地呈现在公众号中,一目了然,操作简单,充分做到让市民知应用、易使用、爱应用。

四、广州市文化馆微信服务大厅建设与应用

(一)明确微信服务大厅定位

文化馆服务结合微信平台,为市民参与活动提供新的途径,为馆员的日常管理方式提供新的思路,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新的模式,让文化馆服务向数字化建设发展。广州市文化馆微信公众号服务秉着让市民知应用、易使用、爱应用的服务理念,在开通微信公众号后进行了应用的深入研究探索,明确了文化馆微信公众号的定位。

广州市文化馆微信服务将以“以人为本”的设计开发原则建设人性化、多元化、实用化的一站式微服务大厅,让市民不仅满足于公众号的资讯服务,还可一站式获取文化馆的活动、培训、展览、非遗文化、数字资源等等各种文化馆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还能实现掌上微文化馆的功能,让市民直接在微信报名活动、观看视频、获取服务。微信公众号的服务需要实现设计简洁、提示清晰、操作简便的。

(二)服务模块设计与服务流程梳理

微服务大厅的设计需要方便适配所有移动手机机型,内容区域需要随着屏幕分辨率的不同而能够自动伸展,模块设计的视觉上要与界面的美感整合,保持视觉平衡,将主要内容放置最佳视域区。

综合广州市文化馆的服务需求及服务定位,整合市民应用需求,经过多次会议研究探讨,形成了广州市文化馆微服务大厅的服务模块设计,微服务大厅集合了文化馆多项服务,模块划分主次分明。首页上方滚动播放文化馆精彩活动;中间是宫格布局与列表式布局相结合的文化馆服务,将最主要的服务用宫格布局的模式设计在首页的显眼位置,往下是市民用户的个人中心,再往下是列表展示文化馆正火热进行中的活动预约、培训报名,以及最后的精彩活动回顾。页面下方采用选卡式布局开展丰富的导航信息服务。

关于微服务大厅的业务服务流程的设计需要简单明了,能够满足大多数市民的使用习惯,让市民用户只需要关注并进入广州市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后,点击微信服务大厅即可获取广州市文化馆大部分业务系统的微信端服务。文化馆管理员可通过登录微门户U微平台,可以进行微信公众号菜单编辑与管理

(三)微信服务大厅研发与应用

1、微服务大厅研发

经过合理的服务模块设计与流程梳理,并通过前期的需求调研与研发设计,最终决定文化馆的微服务大厅的搭建拟采用3层模式,而区分层次的目的即为了“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

数据层:该层针对用户操作数据进行存储,通过负载均衡配置,实现数据的高可用,主要解决数据处理速度和数据存储空间的设计。

业务逻辑层:该层主要是针对文化馆具体的数据或业务问题的操作,对用户使用所要表达的意思通过逻辑处理存放到数据库中。

界面层:通过良好的页面交互设计,把用户需要增删改查的数据通过表单等空间与服务逻辑层进行交互,最终实现数据存库的服务。无论界面层如何定义和更改,服务层都能完善地提供服务。

解决了文化馆微服务大厅的架构搭建后再对现有服务进行部署,微服务大厅的部署必备环境:文化馆业务系统、微信认证公众号。通过与业务服务系统包括文化馆的活动管理系统、培训管理系统、非遗管理系统等的对接,实现在微信上预约、报名、观看等多种文化馆业务功能。

2、微服务大厅具体服务应用

微服务大厅的具体服务应用即界面层展示主要应用内容,多次调研分析后拟定的微服务大厅具体服务应用功能如下:

文化资讯:提供文化馆公告、最新资讯、精彩回顾的发布。

活动培训:对接文化馆现有的活动管理系统和培训管理系统,让市民用户可以直接在微服务大厅浏览获取活动培训信息并实现预约报名,同时也提供往期活动的回顾。

非遗中心:对接文化馆现有的非遗管理系统,实现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非遗公告、非遗文件等掌上非遗服务。

志愿者:该功能能够对接文化馆现有的志愿者管理平台,让志愿者报名、信息公告、活动预约等服务可在微信服务大厅实现。

党建专栏:党建专栏主要整合了文化馆的党建学习课程,供市民用户及馆内工作人员日常学习浏览。

团队风采:团队风采是广州市文化馆现有的艺术团队、演出的管理,为多支队伍提供展示平台,实现文化艺术百家争鸣。

数字资源:文化馆现有数字资源服务,慕课、才艺大赛、艺术节、艺术演出、大家乐舞台、视频学习、非遗学堂。

在线直播:为市民用户提供文化活动、讲座、节目演出的在线直播,解决因场地限制而使传播无法扩展的问题。

馆内消息:馆内消息主要发布馆内公告,同时也提供收集文化馆相关的问卷调查。

以上为本次微服务大厅建设界面层的主要服务内容,大体以市民用户的使用习惯搭建,大厅整合了包括文化馆的公告、活动、培训、资源等多种内容,为用户展现一个多功能、服务全、易查找的掌上微大厅。

(四)微服务大厅建设不足之处

广州市文化馆微服务大厅的建设虽已基本完成但仍然存在些许不足,在满足群众交友讨论方面还可进一步深入研究,在智能馆员咨询服务方面也可进行尝试,借助平台适当开展市民、教师互动,开展智能问答查询等,让市民通过微服务大厅交友,还可即问即答,提高文化馆服务效率提升市民满意度减轻馆员工作负担。

通过这次的微服务大厅研究与搭建,更加意识到群众文化馆的微信服务不应只起到一个信息發布作用,更应该在这基础之上,通过对接文化馆的其他业务应用系统,改变市民的参与模式,实现简单的市民互动,激发市民使用的乐趣。比如开设线上的交流活动,让具有同样爱好共同话题的市民通过线上交流聚集起来,互相促进互相激励,让市民用户因为艺术而相识相知,达到周边辐射的作用。不仅如此,适当由文化馆举办各种艺术演出也能因此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加快艺术普及。

五、数字化文化馆掌上服务模式畅想

泛在化的互联网信息环境中,互联网普及、手机网民增加、移动互联网发展等充斥着传统的服务供给模式,传统服务的主导地位被网络所替代。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个信息传播的平台,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移動信息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但是也有了新的挑战,数字化建设也需要不断深入与转变,以应对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一)微信小程序的研究与使用畅想

随着微信小程序上线,小程序应用的研发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由于小程序是一款无需下载就能立刻使用的便利应用,使得其发展普及速度惊人,文化馆微信小程序服务的研发也是一项创新工程,在微服务大厅建设成熟后,文化馆更应该紧随科技创新步伐,开展小程序服务设计与研究,完善文化馆的掌上服务。

(二)结合大数据开展智能化个性化服务

大数据时代,文化馆服务也保存了不少的服务与用户数据,这些数据是否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是否可以透过数据预知未来服务发展方向?是否可以感知数据从而感知用户?这正是大数据的魅力所在,文化馆的服务积累了大量数据,如何盘活数据,再通过掌上服务与用户连接,将来源于用户的数据再回馈于用户,实现智能化个性化的掌上服务,这也是数字化文化馆掌上服务模式的创新点之一。

结语

现如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绝大部分市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是文化馆亟需解决的问题,文化馆微信服务大厅的建设能够提升市民接纳新兴事物的能力的同时,实现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转型。市民在使用微信时,让他们可以在文化馆微信公众号中体验到丰富的功能和庞大的活动、培训、非遗等文化馆信息资源,提供线上线下结合的公共文化服务。通过本次广州文化馆微信服务大厅建设与思考能够更了解文化馆微信服务的研发建设,从而促进数字化文化馆的创新建设,带动文化馆服务走向数字化、移动化、智能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牟晓娟. 数字化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科技风,2018(10):P7;

[2]张羚. 基于微服务的数字文化馆工作改进研究. 文化纵横,2018(24):P176;

[3]廖卓娴. 公共文化服务融合互联网发展:动力、功能与路径. 邵阳学院学报,2018(5):P51-55;

[4]马敏. 微信公众平台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分析. 科技风,2018(10):P81;

[5]李建国. 新时代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服务. 大众文艺,2018:P14-15。

作者简介:胡鹏华(1976—),男,大学本科,群众文化专业馆员职称,从事数字文化馆建设及运营管理工作、群文期刊《艺术广场》出版发行工作,现任职广州市文化馆。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开发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数字化制胜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