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材走向应用 用模型探究考题

2019-06-18 01:07甘振军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考题教材模型

甘振军

[摘   要]近几年中考越发注重以教材问题为题源,通过适当的创新、拓展来综合考查学生的能力 .该类题型既综合了教材重要的公式、定理,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在教学中要引起重视.

[关键词]教材;模型;考题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4-0017-02

【问题起源】

“以教材为题源,从课本走向生活”是近几年中考的命题理念,考题命制越发注重紧扣教材、贴近生活,重视应用 .在八年级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位将军向古希腊海伦请教问题,他每天需要从军营A地出发,到河边l去饮马,然后再到河岸同侧的B地(如图1),想知道怎样选择饮马地点才能使整个行走路程最短 .本题就是教材著名的“将军饮马”问题 .

【衍生试题】

定义:如图2所示,点A、B为直线l同一侧的两个点,过点A作直线l的对称点[A'],然后连接[A'B],交直线l于点P,连接AP,称点P为点A和B关于直线l的“等角点” .

运用:在图3所示的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2,[3]),点B的坐标为(-2,[-3]) .

(1)在点C [4,32]、D [4,22]、E [4,14]三点中,点_______是点A和B关于直线[x=4]的等角点;

(2)若直線l垂直于坐标的x轴,而点[P(m,n)]是点A和B关于直线l的等角点,已知[m>2],∠APB = [α],试证明tan[α2] =[ n2];

(3)如果点P是点A和B关于直线[y=ax+b]([a≠0])的等角点,并且点P位于直线AB的右下方,当∠APB=[60°]时,试求b的取值范围 .

【试题解答】

第(1)小题:分析点A和B关于直线[m=4]的等角点,首先需要作点A关于直线[x=4]的对称点[A'],可得[A'](6,[3]),然后求解直线[A'B]的解析式,可得[y=34x-32],等角点就为直线[A'B]与直线[x=4]的交点,将[x=4]代入解析式,可得[y=32],则等角点的坐标为[4,32],应为点C .

第(2)小题:设定点[P(m,n)]为点A和B关于直线l的等角点,求证等式成立,等式的左侧是关于[α2]的正切值,因此需要构建∠APB的[12]角,等式的右侧中含有n,n为点P的纵坐标值.因此考题实际上就是构建[12] ∠APB的正切值与n的关系 .需要构建直角三角形 .而对于n值的求解,则需要结合上述的等角点的定义,构建相应的求解模型 .因此考题求解应为两步进行 .第一步,基于等角定义构建[α2]角,求解m;第二步,应用三角函数构建策略求证等式 .

点P是点A和B关于直线[x=m]的等角点,根据定义可知点A和[A']关于直线[x=m]对称,由对称性质可知PA=[PA']、∠APG = ∠BPH、∠A = ∠[A'].由几何知识可知∠APB=∠A+∠[A'],所以∠A=∠[A']= [α2] .

如图4,过点B作直线[x=m]的垂线,垂足为H,可证△AGP [?]△BHP,由相似性质可得[AGBH=GPHP],将点坐标代入可解得[mn=23],则[m=23n] .

在Rt△AGP中,tanA=tan[α2]=[GPAG]=[3-nm-2]=[3-n23n-2]= [n2],得证.

第(3)小题:分析条件可知点P在以AB为弦,所对圆周角为[60°],并且圆心在AB下方的圆上 .如果该圆与[y=ax+b]相交,设其另一个交点为点Q,如图5,根据对称性可知∠APQ=∠[A']PQ,进一步可证△ABQ为等边三角形,点Q为一定点 .根据几何性质可得点A(2,[3]),B(-2,[-3]),由三角形相似性质可得ON =[23],NQ =3,则点Q的坐标为(3,[-23]).根据待定系数法可得直线BQ的解析式为[y=-35x-735],直线AQ的解析式为[y=-33x+73] .则点P的位置介于点A和B之间,只需要分别求点P与点A和B相重合的情形即可 .

当点P与点B相重合,则直线PQ和BQ重合,分析解析式可得[b=-735];当点P与点A相重合,则直线PQ和AQ重合,分析解析式可得[b=73] .

考虑到点P位于AB的下方,则取值范围为[b<-735],且[b≠23],或者[b>73].

【多解探析】

第(2)小题实际上还可以采用如下解题方法 .

方法一:用点的对称关系.

设直线[A'B]与x轴相交于点M,直线l:[x=m]与x轴相交于点N,连接MN,如图6所示 .

点A与[A']关于直线l:[x=m]对称,利用点的对称性质可得点[A']的坐标为([2m-2,3]),图中的∠1与∠[A']的大小相等,均为[α2],点[A']和B的y轴坐标值相加为0,即[yA'+yB=0],所以两点关于点M对称 .由中点坐标公式可得[xM=m-2],则MN=2,在Rt△PMN中,tan∠M=tan[α2]=[PNMN]= [n2],得证 .

方法二:利用直线斜率.

已知点P (m,n)是点A和B关于直线[x=m]的等角点,根据等角点的定义可得点A关于直线[x=m]的对称点为[A'],利用点对称的性质可得其坐标([2m-2,3]),又已知A(2,[3]),B(-2,[-3]),从而可求得直线[A'P]和[A'B]的斜率分别为[kA'P=3-nm-2],[kA'B=3m] .由于直线[A'P]和[A'B]共线,则[kA'P]=[kA'B],可解得[3m] = [n2] .同样在Rt△AGP中构建∠A的正切值,即tanA=tan[α2]=[GPAG=][3-nm-2]=[ n2],得证.

【教学反思】

本题是以教材“最短路径”模型衍生的新定义题,从试题的求解过程来看,需要提升学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是解题模型的应用能力;二是问题转化分析的能力 .

下面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

1.关注教材基础,开展知识迁移.上述考题的解题模型是教材中的“将军饮马”模型,该模型是求解线段最值问题的常用模型,其解题本质是一致的 .学生如能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则在解题时可以快速地完成思路的构建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教师重视教材知识的讲解,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公式、定理,还要重视教材典型问题的讲解,从中提炼解题模型,指导学生掌握基本模型的解题思路 .在此基础上开展模型的拓展应用,让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学习 .

2.加强思维拓展,培养创新精神.近几年的中考试题虽然注重从教材中衍生问题,但依然遵循“培养学科创新精神”的原则,即以教材知识为出发点,融合创新元素.如上述考题关于“等角点”的新定义 .该类问题有着较高的命题立意,如不对学生加以针对性指导,学生很容易陷入思维误区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的重组,鼓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探寻问题的解题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思维的拓展 .同时,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多解探析,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

(责任编辑 黄桂坚)

猜你喜欢
考题教材模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重尾非线性自回归模型自加权M-估计的渐近分布
特别的考题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与打包
FLUKA几何模型到CAD几何模型转换方法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