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跨过当前中美战略竞争的话语陷阱

2019-06-18 19:06贾敏
对外传播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美关系中美精英

贾敏

自2017年特朗普执掌美国白宫以来,围绕中美关系发展出现了一系列迥异于以往的状况:中美贸易争端、我南海主权问题争议、台湾问题等,以及围绕以华为孟晚舟事件为代表的施压中国企业,肆意干涉指责中国科技创新等,引起了世界舆论的广泛关注。一时间,中美关系的走向“山雨欲来风满楼”,中美战略竞争的消极面被无限放大。

中美两国的发展各有特色,各有路径,并无高低之分,按中美关系40年的亲历者基辛格所言,中美过去、现在与未来,是要走出一条“共同演进”之路。因此在这个演绎逻辑下,我们要认真对待当前横亘在中美关系中的各类战略竞争话语,厘清其背后的国内政治气氛、精英-民众修辞之区分、以及中美关系所要面临的真正考验,从而进行有效应对,跨越当前的不确定风险时期,以期稳定中美两国关系良好发展的大局。

一、民粹主义话语中的中美关系:美国国内政治演绎的态势

2008年华尔街次贷危机以来,美国社会上下掀起了谁该为金融灾难担责的广泛讨论。社会公众与部分知识精英认为,长久以来美国经济的去实体化和以金融创新为主体的发展态势,削弱了美国的国家科技与工业竞争能力,全球化所带来的经济与发展红利绝大部分为各类精英阶层所获得,而广大民众得到的则是一个有缺陷的全球化。按照哈佛大学经济学家丹尼·罗德里克的看法,美国所倡导的全球化事实上削弱了美国进行本国治理的兴趣和意愿,这使得广大民众对于政府和精英的看法十分负面,而当经济繁荣戛然而止的时刻,谁来承担责任就成为一个棘手的政治难题。

长期以来,中美两国广泛全面的经贸往来成为美国各阶层共享全球化成果的最大公约数,却也饱受两党政治议题的攻击诋毁,几乎每届总统选举都会被拿来说事。然而,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取代传统的加工出口贸易,寻求更高质量发展的态势下,美国显然是应对仓促,甚至是准备不足的。

在过去的40年中,中国积极融入国际秩序,却也保持了鲜明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和独立自主的外交传统。正如郑必坚所言,中国走出的是一条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非相脱离、独立自主建设的和平发展崛起道路。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尝试,在吸取总结各类经验教训的同时,也越来越具备制度的自信。这些成就在美方部分人士看来,被扭曲为中国搭上了美国发展的顺风车,没有成本,反而占了许多便宜。有些美方人士因此从对华观感的不屑到惊讶,进而演变为失落与幻灭,逐渐发酵为对华态度的愤懑与仇视,错误地把中国视作“美国衰退”的病根所在,并通过媒体报道而不断强化固化,成为当前美国舆论中一股强劲的意识形态偏见。

美国当前民粹主义话语的表现,体现在贬低政府公信力,通过党派议题凸显政治分歧,煽动普通民众的情绪并形成政治压力。这种话语尤其在美国大选年、中期选举年表现的尤为突出。由于2018年美国中期选举后,共和党失去对众议院的掌控,特朗普与共和党将与民主党人掌控的国会产生直接立法冲突,这也为未来中美关系遭遇民粹式话语侵袭埋下了新的伏笔。

二、被“修昔底德陷阱”遮蔽的中美关系:精英-民众话语的差异

所谓“修昔底德陷阱”,是由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首先创建的概念。他认为,当前的中美关系竞争态势,犹如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描述古希腊时期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战争那般,是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与既有的统治霸主间的危险竞争,最终将以战争的形式收场。

应当说,中国学术思想界对于“修昔底德陷阱”一说已经从学理角度和现实状况两方面进行了全面批驳,但依然无法阻止这个假说在国际舆论界的盛行。在这背后,有着当今美国对外政策与国际政治领域研究成果“思想产业化”的倾向。

所谓“思想产业化”,是指当今美国社会的政治与思想精英人士,已经不满足于思想仅仅在大学或是政府内部传播,而是希望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尤其是社交媒体,通过新的传播平台进行“品牌塑造”,在诸如TED等面向精英的知识与理念传播平台投放,吸引具有高额财富群体人士,如企业家、金融家的青睐和赞助,从而实现从知识分子向思想领袖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思想领袖愈来愈聚焦概念本身的演变,而无视真正的现实与历史背景,因为其追求的目标并非社会公众福祉,而是打造个人的声望与影响力。

事实上,这种由政策精英所把持的对外话语概念化、抽象化的倾向,与真正的美国民众所关心的国际政治议题相去甚远。美国塔夫茨大学国际关系学者丹尼尔·德雷兹纳通过实证研究认为,与普遍由外交与学术、媒体精英把持的国际舆论界所不同,真正美国民众所关切的国际政治议题还是围绕传统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展开,民众更为关心的是本国主要的国家福祉和国家走向。

在中美关系领域,以所谓“锐实力”之名污蔑夸大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歪曲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相关论述,可以视作呼应德雷兹纳论述的新近案例。更进一步而言,当今的美国对华战略领域,可以说各类话语概念频繁出现,但远未形成一个系统而有连续性的态势。美国在世界政治领域所享有的长期主导地位,使得美国的精英群体更多从自身角度出发思考,往往显得狭隘和短视化、缺乏从长时段和哲学层面进行归纳演绎的能力与动力。他们往往把中方一个战略性的举措视作一种战术性的骗局加以阐释,得出的结果与中方的诉求完全南辕北辙。这就解释了为何美方至今对中方所提出的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始终无法形成共识,同时对我提出的改善和提升全球治理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莫衷一是。

三、共同演进视野下的中美关系:对美传播的一些建议

中美关系的40年发展与改革开放40年是同步的。《中美建交公报》于1978年12月16日签订,中国启动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12月18日,两者就相差两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功,中美关系实际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可以说,后冷战时代世界局势所维持的和平与发展总体良好局面,与中美两国协商合作、在重大问题上互相尊重和谅解有着直接关联。

回顾中美关系40年的发展,第一点,最重要且值得时时提醒的经验,就是唯有通过扩大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实现利益的深度捆绑,互相依赖,中美两国关系才能行稳致远,不断夯实健康良性互动的基本面。第二点是要时刻做好危机管控的准备和风险应对的意识。纵观中美两国关系40年的风风雨雨,唯有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审时度势,不因个别事件丧失信心,并在危机出现的第一时间进行全面而积极管控,避免让个别事件冲击双边关系的基本面。第三点则是始终强调和发挥两国元首外交的引领作用,我们可以看到,两国政治与政府首脑在诸多国际重大场合和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为中美两国关系注入持久而鲜活的动力,值得延续下去。第四点是不断扩大中美两国的民众间交流层面。民众间的交往永远是富有活力而动感的,随着中美两国社会都各自进入了发展的甜蜜与困扰期,社会层面交往的丰富议题将会积极反哺两国的高层间交往,从而实现真正的“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必须承认,中美双方在总结两国关系经验上,确实存在着视角和理念上的巨大差异。中方高度重视历史传承与制度延续,善于讲故事,但更多的是历史典故与宏大叙事。从美方角度来看,中美关系的叙事更多受制于当下紧迫的一系列政治经济议题,以追求实效、实用、实际为目标,同时也受制于对外政策精英自身影响力建构的需要,可以说,美方的确善于讲故事,但却是欧美风格的短篇小故事,局部深邃却无法以一窥全。

從基辛格提出的“共同演进”概念入手,中美两国的确应该从过往和当下的各类故事中找寻到新的共同演进支点。在过去40年间,中美两国交往当中积累了大量的历史与人物题材,而很多在各自的历史与传播叙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这就需要包括大学、智库、民间交往团体在内的各类非政府组织进行积极而有效的合作,全力打捞并记录那些中美交往中的点滴故事,做好素材和选题征集;加强各类媒体形式表达传播的能力,以及有效激发两国青年人群体和民众间自发式的交流互动,通过实际行动来打破各种有形与无形之墙的干扰。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梦对外传播的路径、策略及其效果分析研究”的成果。项目批准号:14CXW038)

猜你喜欢
中美关系中美精英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金融精英速成指南
近10年中美贸易额变化
中美防长在新加坡谈管控风险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精英云集
中美投资和贸易谈判研究成果发布
有笑
“冷战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