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困难 勇于挑战

2019-06-19 19:17肇晖
上海医药 2019年11期
关键词:血液科同济白血病

肇晖

梁爱斌,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副院长、血液科和血液肿瘤中心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全国常委,上海血液学会、上海市免疫学会血液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新百人计划)”、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上海市第12届医务系统中青年最高荣誉奖“银蛇奖”二等奖等。兼任《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临床康复杂志》《临床血液学杂志》《同济大学学报》等杂志编委,《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Medicine》《Oncotarget》《Oncology Repor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matology》《Journal of Hematology and Oncology》《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Annual of Biology》《Veterinary Research Communications》等杂志特约审稿人。

普陀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北部,是上海连接“长三角”及内地的重要陆上门户和交通枢纽,其周围为五区所围绕——西北方向与嘉定区、宝山区相接,东南方向与静安区、长宁区、闵行区毗连。作为上海著名的人口导入区,普陀区不仅人口数量比较多,而且人口老龄化现象也比较突出,但相对而言医疗服务的供给略显不足,辖区内仅有一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以下简称同济医院)。经过多年发展,同济医院业已建设成为沪西北地区的大型急诊危重症与疑难杂症综合诊治中心。

同济医院血液科是医院的重点学科,科室创立虽然仅有10余年时间,但学科发展迅猛。在学科带头人梁爱斌教授的带领下,血液科从最初的四五位医生、10张床,到现在的20多位医生、近100张床,在血液系统各种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收治患者覆盖所有血液疾病谱,年门诊量及出入院病例数居上海市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前列。

同济血液科在全国较早提出了正常核型急性白血病分层诊治和预后评估体系,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综合治疗、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精准靶向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推广、白血病干细胞 DNA 损伤反应机制的研究、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领域居全国领先地位。

白手起家,创建学科

2004年,梁爱斌从德国留学归来,不久便被安排进入同济医院担任血液科主任。当时的血液科,不仅医生和床位少,而且学科积累少,与医院其他科室相比很不起眼,与上海其他医院的血液科相比更是微不足道。但他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决心一定要通过努力改变现状。

于是他每天早上7點不到就到病房,晚上8点多才走,周末都在医院,即使有限的在家时间也随时待命,一有什么风吹草动立即赶到医院。只要有机会,他就会积极参加医院、行业组织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不仅在交流中提升自我,而且也让大家渐渐了解他和他带领的学科。另外,他用自己的敬业和爱心尽量服务好每一位病人。“科室的病人本来就少,学科没有优势,就更应该对病人负责,不能因服务让病人对科室失望。”凭借这朴素的“初心”,加上他的执着努力,梁爱斌开始了他在血液科的创业之路。

科室要发展,就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梁爱斌之前的求学和科研经历主要是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与儿童相比,国内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较差,以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为特色的科室也较少,因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成为了梁爱斌的研究切入点。

为何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有80%的孩子能被有效控制,而成人即使骨髓移植成功后5年生存率才50%,未移植的5年生存率才30%?于是他着手对成人用类似儿童的方案,治疗强度更大、疗程更紧凑、治疗时间更长,发现治疗效果比原来显著提高。通过进行人群的深层分析,新的方案所获得的整体生存率比原先提高10%。也许数字上看并没有太多震撼,但临床上每一个百分点的提高都是活生生的救治,哪怕增加一分生的希望,也是令人振奋的事。

抓住机遇,探索CAR-T

多年来,手术、化疗、放疗和靶向治疗已成为癌症治疗的四大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免疫疗法成为了癌症治疗的“第五支柱”。近几年,免疫疗法中最炙手可热的莫过于CAR-T疗法了。CAR -T治疗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肿瘤过继免疫治疗性手段,它是将通过识别肿瘤相关抗原的单链可变区和胞内信号域在体外进行人工基因重组,生成重组质粒,通过转染至患者T细胞,使患者T细胞表达肿瘤抗原受体。CAR-T细胞能克服体内依赖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介导的杀瘤机制,并能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而进行准确性杀伤,在体内外实验中显示出良好的靶向性。

2017年,诺华公司开发的CTL-019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肿瘤药物咨询委员会全票批准推荐,这一消息引发了医药界对CAR-T疗法的高度关注。因为CAR-T是一种用于肿瘤治疗、但区别于传统小分子和生物药物的新型治疗手段,其作用已基本得到全球最权威药品审评机构的认可,对于这种技术从发明到使用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然而在大家普遍对CAR-T还比较陌生的时候,梁爱斌就已经开始了他的科研探索之路。早在2012年,梁爱斌到美国参加学术会议,第一次了解到国外专家关于CAR-T的研究,而这个研究就是在一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身上完成的,通过治疗病人迎来新生,达到完全缓解的效果。

“当时,我们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而且与儿童相比,成人的治疗效果一直不理想,我们很想寻找一种效果更好的治疗方法。同时,同济医院是科技部批准的干细胞生产研发基地,我们有比较好的制备干细胞的硬件基础。”回国之后,梁爱斌仔细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迅速带领团队开始为CAR-T研究做准备。

2014年,同济血液科正式开始CAR-T研究,并越做越深入,科室不断争取到各种基金项目的支持,累计获得科研经费1 000多万元。“CAR-T细胞精准靶向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推广”项目获得上海市申康创新项目资助,并申报国际临床实验,目前已接受来自国内外涉及30余家单位推荐的复发难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150余例患者的CAR-T治疗,超过一半的患者获得完全缓解, 使这些走投无路的患者绝处逢生,也为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与很多后来开展相关收费性治疗的公司不同,同济医院的CAR-T治疗会尽量为病人创造减免费用的条件,尽量用科研经费作为支撑。即便是一些身体基础情况比较差的病人,他们也会尽量先做一些支持治疗,调整病人的身体状况,争取有机会进行CAR-T治疗。目前,CAR-T已成为同济血液科的特色标签,一提到上海滩上的CAR-T治疗,业内人士都会联想到梁爱斌。梁爱斌也将CAR-T宣教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每年仅乘飞机的次数就有100多次,希望让更多的医务工作者了解并学会使用这项新技术。

“细胞治疗绝对是个很好的东西,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要逐步把化疗给边缘化,不过化疗也有它的历史贡献,不能一味地否定,尤其在早期肿瘤细胞负荷过大时,完全可以降低负荷。CAR- T目前主要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同济医院开展此项研究已多年,临床试验成功案例很多。不过,在这么多救治的患者中,也有治好后再次复发的患例。所以,CAR-T治疗技术虽是革命性的发现,但还不是颠覆性的。”梁爱斌解释说,CAR-T有它的特性,因为需要从每个患者自身提取细胞出来,细胞本身的能力也决定了后期的治疗效果,所以它是因人而异的。在他看来,细胞治疗的未来发展大有前途,重任在肩。

经历“挫败”,警钟长鸣

当笔者问梁爱斌从医经历中有哪些难忘的病例时,他沉吟了片刻, “成功的案例很多,但很奇怪,那些往往记不住,让他最印象深刻的反倒是一些‘失败的病例。”

曾有一个20多岁的病人,父亲60多岁,算得上是老来得子,老人对儿子也是特别宠爱。然而儿子不幸得了白血病,经历了两个疗程的治疗,病情得到了比较好的控制,正常情况下应该继续接受治疗,但老父亲找到梁爱斌对他说:“我们不想治了,因为没钱了。”梁爱斌觉得很可惜,但这种情况临床也遇到不少,作为主治医生的他也没有办法能解决这对父子的经济问题,只好叮嘱他们“回家试试去筹点钱,如果有钱了,一定要来医院继续治疗!”

一晃八九个月过去了。一天,梁爱斌在办公室里再次見到了这位父亲,得知他儿子的病复发了。老人家一下子给他跪下了,请他一定答应帮个忙。梁爱斌心想他可能是想减免点费用,没先到这位父亲说他想卖肾,用卖肾的钱来给儿子救命。当时梁爱斌也没有多想,脱口而出“您都多大年纪了,谁会买您的肾呢?”“这句话是我这辈子说过的最后悔的一句话,”说到这,梁爱斌哽咽了,“第二天这对父子就主动出院了,再过几天,我听说他们出院之后就一起自杀了。”

这件事给梁爱斌的刺激很大,他无数次地自责“如果我不说那句话,是不是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这件事也让他感受到了作为医生的强烈的挫败感,他曾认为只要足够努力,手握设备,身倚技术,此路不通走彼路,总有希望把病人治好。但现实并不如想象,总有许多医生没办法解决的无奈,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还有许多是技术之外的。

每次讲到这个病例,梁爱斌都会觉得心里针刺一般的痛,但他没有逃避,而是选择深深记住了这一次的失败,并把它作为鞭策自己的动力。“从那以后,我会更加注意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交流方式。”这件事就像一把利剑一样悬在他的头上,有时候忙了累了,他也想偷懒懈怠,不过一想到这件事就马上会警醒起来,又打起十二分精神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

尽管作为血液科医生,梁爱斌见惯了生死离别,但他仍抱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悬壶济世的理想,岁月让他更理智、更沉着,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但他却从不惧怕去突破。

猜你喜欢
血液科同济白血病
白血病男孩终于摘到了星星
上海同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2022年无损检测进展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我院血液科近几年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性分析①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简介
同济大学:既仰望星空也脚踏实地
同济堂矛盾说法引“问询” 频繁出错惹市值蒸发50亿
一例蛋鸡白血病继发细菌感染的诊治
PDCA循环管理在血液科基数药管理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