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专家湘江论剑:推动商业航天走向开放化、大众化、多元化、国际化

2019-06-20 07:44沐沐
太空探索 2019年6期
关键词:中国航天价值链航天

文/ 沐沐

4月23日至24日,2019年中国航天大会·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在湖南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次论坛以“中国航天日”为契机,由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宇航学会、中国航天基金会、国防科工局经济技术发展中心联合主办,未来宇航研究院承办,网易科技、远望智库协办,国内外有关机构领导、商业航天企业领导者和代表300余人参加了论坛。

商业航天涉及商业运载、商业卫星、商业发射、商业测控和卫星应用等众多领域,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已经成为国内外航天发展的热点。以“逐梦航天 合作共赢”为主题,围绕“新航天,新生态”,国内外诸多商业航天领域领导者在论坛上发表了演讲,并就融合国内外商业航天先进技术理念,汇聚国际商业航天资源,推动商业航天产业繁荣发展,助推太空经济发展,探索发展未来宇航科技,推动商业航天产业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与百姓生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共同助力商业航天产业走向开放化、大众化、多元化、国际化的新征程。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 吴艳华:

国内从事商业航天产业并具有一定规模的有关企业,从去年30多家增加到目前近百家,商业航天已经成为中国航天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航天局针对商业航天的发展,多次走访了有关企业,多次召开专题的座谈会和研讨会,并在环境营造、机制建设、政策法规建设等多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我们积极营造有利于商业航天企业发展的环境,支持并鼓励商业企业按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开展航天的科研生产、试验和运营等活动,同时我们欢迎商业企业参与国家的有关航天科研生产项目,为商业企业参与国家的航天活动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积极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商业航天产品和服务机制,创新政府的服务模式,引导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相关的航天活动。

针对这几年商业火箭发展迅速的现状,国家航天局将在近期颁布一个《关于促进我国商业运载火箭规范有序发展的意见》,主要对商业运载火箭有关科研生产、试验、发射活动进行一些必要的规范。

另外,《国家航天法》已经通过国家和中央的立法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制定当中,商业航天有关的要求也要纳入到整体法规当中。我们将为商业航天的产业发展营造一个开放公平、互利共赢的法制环境。

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 吴志坚:

我国的商业航天发展目前呈现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态势。

▲ 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致辞

▲ 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坚致辞

目前从事运载火箭制造的商业企业有49家,国有企业8家,民营企业41家;从事卫星制造的企业目前有15家,卫星制造总规模将达到千颗以上;测控系统也有五六家民营企业。但是,我们的商业航天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不少问题。

技术方面,民营企业要以创新为本。2018年年底,55家从事火箭制造的企业所取得的专利有46项,这46项中获得授权的有17项,在17项授权中发明是6项,新型实用型的专利是10项,外形改观是1项,这说明很多商业航天企业技术的积累还不够。

思想观念转换方面,航天发展是以技术推动为主的,但在商业航天中技术是手段,是工具,是支撑,而不是目的。商业航天是以市场为主导,通过市场机制、市场手段、市场规律来开展的商业活动,没有市场就没有商业航天,我们不能仅仅用过去做项目的方式、做工程的方式来推动商业航天的发展。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 孙为刚:

▲ 2019年中国航天大会·商业航天产业国际论坛现场

商业航天算法包括商业模式和政策两方面。在商业模式上,我们可以用产业链、价值链、资本链的维度分析其商业航天中的商业价值。商业航天政策,因为航天涉及国家安全,商业需要平等的市场,必须要有相应的政策进行约束,制定这些政策也必须要研究商业的模式和算法,我们的政策一定要研究商业的模式和算法,这样才能有利于商业的积极发展。

在这里举几个例子。

一个是通信卫星的价值链。在通信卫星的价值链中,以用户的需求为核心,借助金融的力量,基于卫星系统,将各类信息和产品的服务分发至各级用户,形成价值传递的产业链。只有卫星通过市场获取的收入大于它付出的卫星研制费用、发射费用、保险费用等等,通信卫星的价值链才能在这个市场得以生存和发展。

第二是遥感卫星的价值链。与其他用户的价值链不同,这个价值链有政府的出资,有商业的融资,还有政府和商业共同的融资,构成了一种非常复杂的市场行业价值链。在制定相关的政策时更应该针对这种遥感卫星领域来研究我们的行业政策。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空间工程部部长张兆勇作《蓄商业航天之势,促太空经济发展》主旨报告

▲ 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颜军作《商业高光谱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及未来发展探讨》主题报告

商业航天除了遵循法规和市场的规则外,航天的安全属性也有相关的一些要求。除了基本的政策外,为推动商业航天的发展,政府在制定相关的法律时应关注和研究相关产业链的整体价值链。商业是要追求利益的,应格外重视航天产业的生态环境,应鼓励产业链的开放。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空间工程部部长 张兆勇:

太空产业近期的盈利点主要源自太空运输与卫星应用,随着商业发射服务需求的增加及低成本运载系统、新型卫星平台等航天器研制的推进,太空基础产业领域的盈利空间将不断扩大。太空资源开发产业尚处在探索阶段,一旦实施,将极大拓展太空产业的价值链,开辟更为广阔的盈利空间。

面向未来,太空运输与卫星应用发展需要注重创新,低成本与灵活性更符合商业化需求,采用成熟的技术和通用化、标准化、模块化设计,采购商业现货,有助于大幅降低系统研制成本,缩短研制周期。卫星应用可借力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实现融合发展,使应用场景更加广泛,用户服务更具有针对性。

太空经济及产业可以与一带一路、互联网+大数据战略等为契机,以空间信息走廊、亚太空间合作组织、金砖国家遥感卫星星座等项目为依托,将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模式落到实处,切实服务民生。

▲ 北京灵动飞天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君祺作《灵动创新,飞天梦想——商业航天动力的发展与展望》主题报告

对太空制造、太空农业、太空采矿、太空旅游、太空医疗等新领域的探索,将促进国际合作,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激发人类发展新思路,为解决全球问题提供更多方案。在技术驱动和需求牵引双重作用下,这些新型活动在中远期维度上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极有可能重塑太空产业格局,对未来的产业发展、经济增长以及社会生活产生变革性的影响。

珠海欧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 颜军:

在商业遥感卫星产业方面,首先,高光谱遥感技术非常成熟,但是传感器需要革命性的发展,要出真正的产品,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成本降下来。第二,遥感数据地面系统与AI处理技术的结合将改变卫星大数据行业的发展。第三,AI宇宙芯片的面市,能够使得在轨处理成为可能。我们国家也可能在这个行业引领行业的发展,我们计划明年把第一颗带着人工智能处理平台的卫星送上天。最后,在轨AI采集及处理系统,将改变卫星遥感行业传统工作及应用模式。

北京灵动飞天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君褀:

▲ 立方体卫星正在国际空间站外部部署

发展商业航天,首先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商业火箭公司一般遵循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的发展规律,航天动力的发展也不例外。企业要有定力,资本要有耐心,要求真务实,尊重规律,创新发展。同时要健全生态环境,加快推动航天立法,完善顶层设计,引导国企、民企协同发展,合作共赢,完善产业链构成,构建健康的生态环境,打通国企和民企之间的知识产权转让渠道,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鼓励成果转化和共享,有序开放国家基础设施,颁布共享目录和有偿使用标准,实现国家资源共享。

北京星途探索科技有限公司CEO 梁建军:

目前整个商业航天的产业链里面,商业发射服务占比不到10%。运载火箭的本质是一个交通工具,未来5到10年,最主要的用途还是在卫星的发射服务这一块。但是用发展的眼光看,未来当亚轨道旅游,包括火箭的通勤旅行,逐渐和普通大众的生活相结合的时候,这个产业的规模实际上是没有上限的。所以我们认为未来整个发射服务的市场一定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而且在整个商业航天的产业链里面,火箭的发射服务的市场规模会越来越大。

北京宇航推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刘业奎:

发动机方案的选择,是跟企业自身息息相关的。企业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生存的维度,一个是发展的维度。目前来讲,概率风险和知识产权规避,包括客户的一些需求方向,就是企业的生存维度。国内目前不管是液氧煤油发动机,还是液氧甲烷发动机,大部分都采用燃气发生器循环,这个方向是对的。第二就是发展的维度。国外走得比较好的,像SpaceX和蓝色起源,都在做液氧甲烷的方案,这代表一个方向。整个火箭或者叫发动机,在使用、后期的维护,还有单机的成本上,液氧甲烷有它独到的优势。

卢森堡贸易与投资中国办事处执行总裁、卢森堡大公国驻上海总领事 Luc Decker:

在航天工业中,国际合作是关键。与航天相关的问题是真正的全球性问题。卢森堡政府的目标是更新1967年“联合国外层空间条约”并找到共同的规则和解决方案。我们还希望关注未来空间活动的道德因素;太空的利用必须以可持续的方式造福全人类。我们不希望在外太空重复过去200年工业化过程中人类在地球上犯下的错误!

我们可以共同努力制定一项关于空间活动的明确规定。卢森堡无法单独做到这一点。这些利益是全球性的,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需要加入这样的倡议来推动这一进程,相关行动已经开始。

加州理工大学航天工程教授、立方体卫星发明者 Jordi Puig—Suari:

立方星并不是一推出来就成功的,而是经过十几年才迎来了非常大的发展。它成功的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有高频率的低成本的发射机会。立方星的体积非常小,而且实现了标准化,可以跟很多的发射火箭兼容,所以我们可以在多个地点通过不同的发射器资源来进行发射。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的支持。社会的支持给我们带来很多机会,让我们发现哪些立方星是可行的,哪些不是。社会拥护立方星其实有几个因素,第一是成本低,第二是开源,每个人都可以贡献,都可以分享他们的想法。另外,我们很多相关的技术其实是来自于其他行业,比如说来自于手机通信行业、微电子行业或者是其他领域的一些行业,这些技术使卫星的体积越来越小。

猜你喜欢
中国航天价值链航天
中国航天基金会
中国航天基金会
我的航天梦
数字化转型与价值链成本管理研究
中国航天,叩门“天宫”
航天梦,我的梦
有一种浪漫叫中国航天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逐梦航天日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