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意脉与表达特色

2019-06-20 05:58邱颖尹逊才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5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灯笼

邱颖 尹逊才

摘  要:吴伯箫《灯笼》所表达的情感是局限在书斋中的作者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乡土的眷恋,同时交织着对革命的热忱和浪漫憧憬的态度体验,具体表现为眷恋怀念幼时故乡的柔情与投身沙场、憧憬革命的热血豪情相互交织。从结构和风格出发探寻其“表达特色”,作者利用时空架构营造出古今、虚实交织的多元世界,使文章结构灵活多变;通过对事件、画面、词句进行分析,文章呈现为古朴悠远、含蓄隽永和雄浑豪壮的风格。

关键词:《灯笼》;文本解读;时空架构

作者简介:邱颖(1995-),女,江苏宿迁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尹逊才(1975-),男,山东新泰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

[中圖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5-0-02

《灯笼》选自吴伯箫散文集《羽书》,根据不同版本文集的排版顺序推测,《灯笼》大约写于1934年到1936年之间。《羽书》收录了吴伯箫抗战之前六年写的东西[1],前三年吴伯箫在青岛大学(后改为山东大学)当校长办公室事务员,后三年吴伯箫身在济南,办乡村师范,保护学生,免遭军阀的逮捕杀害[2]。《羽书》是作者站在革命的边缘,在“书斋”中通过书写熟悉的人、事、物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乡土的眷恋、对现实的不满和对革命的渴望。《灯笼》的深层意脉具体表现为眷恋怀念幼时故乡的柔情与投身沙场、憧憬革命的热血豪情相互交织,是书斋中的作者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乡土的眷恋,同时交织着对革命的热忱和浪漫憧憬的态度体验。我们从结构和风格两方面解构其“表达特色”:作者利用时空架构营造出古今、虚实交织的多元世界,使文章结构灵活多变;通过对事件、画面、词句进行分析,文章呈现为古朴悠远、含蓄隽永和雄浑豪壮的风格。

一、情感多重交织

《灯笼》以“我”所忆、所思、所感铺叙而成,记述“我”回忆和想象中有关“灯笼”的种种事件及感受。 “所忆”是写实的,“所思”是虚构的,在“所忆”“所思”之中穿插“所感”,正如作者自述的一贯的写作模式:“一个人是会凭借了点点滴滴的物什,憧憬到一大堆悠远陈旧的事上去的;您,不晓得怎样,于我,这却成了牢不可破的习惯了。”[3]正是这种写作习惯,作者通过“灯笼”组织事件,表达对陈旧事物的怀念与眷恋和对革命的向往和憧憬,导致了柔情与豪情相互交织的情调。

在《灯笼》这篇文章中,“点点滴滴的物什”指“灯笼”。一类“一大堆悠远陈旧的事”是与灯笼有关的回忆,夜晚数着星星听爷爷谈进京赶考的掌故,母亲预备小纱灯,村头红灯精致的样式,元宵节看花灯猜灯谜,族姊出嫁的灯火,这些“所忆”都能引起作者的喜悦。灯笼是作者喜爱的事物,由灯笼牵起的回忆也是温馨的,作者用“结缘”二字间接表达对与灯笼有关人事偏爱。对年近三十,背井离乡的作者而言,接爷爷回家引起对熙熙然的庭院的思慕,幼时母亲的关怀引起异乡游子的孤独与对母爱的期盼,母亲的白发引起对年华易逝的感慨,村头红灯让作者想起孤行客,过去人事的温馨回忆与今朝漂泊他乡的处境相对,喜悦与哀愁相互交织,情感细腻,饱含柔情,表达对孩童时代生活的怀念。

另一堆悠远的旧事来自于作者“所思”,即作者想象的事物或者事件:唐明皇结绘彩为灯楼,《宋史·仪卫志》所载的嫁娶礼仪,与宫灯作伴的汉献帝,塞外沙场上的灯笼。由灯笼联想到唐明皇的奢靡、进士的没落、汉献帝的落寞、沙场的雄壮,引起的是作者对华丽灯楼无缘观赏的惋惜,对官衔灯尚未丢失的期盼,对灯下汉献帝的悲悯,对灯下马前卒的推崇。作者喜爱灯笼的情感不曾变过,但对做灯下的哪种人有明确的情感指向,他不愿做挥金如土、追求声色欢愉的唐明皇,不愿做灯下暗自落泪、对时局无可奈何的汉献帝,他做要猛将霍骠姚、李广、裴公,为革命英勇奋斗的人,然而灯笼光明已经不能够寄托心中壮志豪情,所以作者寻找更多的光源:火把、探照灯、烈火!

“因为它是书斋中的作品,有些文章主题还不够明晰,它淹没在众多的风土文物的铺叙里了,”[4]俞元桂先生的观点很有见地,《灯笼》这篇文章叙说旧事、纵谈古今,主题确不够纯粹。由于作者局限于书斋中,没有深入革命,只能借由身边的“点点滴滴”说开去,论古谈今,表达爱恨,爱这些熟悉的事物,恨破坏这些事物的人,由此点燃胸中革命情感。作者既表达对儿时人、事、物的怀念与眷恋,又抒发了热烈的革命情感,一边是细腻的柔情,一边是激昂的豪情,以致主题多元。另外,主题不纯粹或者说主题多元,不是对《灯笼》的贬低,我们不能否认本文的主题是表达作者热烈的革命情感,更不能否认作者对灯笼引起的家乡人事物的怀念与眷恋。

二、结构架构灵活

为了使《灯笼》的内在结构能更清晰地展现出来,我们以“时间”和“空间”为观照点,确定文章反映的五个世界:过去的生活世界,现在的生活世界,过去的内心世界,现在的内心世界和想象世界。作品囊括古今虚实多个世界,在不同世界中体验不同的情感,在过去的生活世界中的小吴伯箫无忧无虑、活泼快乐;在现在的生活世界中,作者怀古伤今,却又饱含对革命的热情;在他关于灯笼的想象世界中掺杂着多元情感:遗憾、怜悯,以及憧憬革命,多层面情感的抒写要归功于结构的灵活多变,这是《灯笼》重要的表达特色。文章的时空框架大致为:

(一)孩童对灯火天然的喜欢:作者叙说孩童玩灯火的游戏存在于过去的生活世界。

(二)由喜爱光亮牵出灯笼,讲述有关灯笼的事物:表达对光亮和灯笼的喜爱是作者的内心活动存在于内心世界,讲述孩童时自己记忆网中与灯笼有关的事物存在于过去的生活世界。

(三)在没有月亮的夜晚接祖父回家,并惹起作者对庭院的思慕:前者是真实存在于过去的生活世界,思慕熙熙然的庭院来自作者现在的内心世界。

(四)母亲叮嘱带上灯笼出门:来自过去的生活世界。

(五)作者远离乡井,记起母亲的关怀,呈现自己和母亲现在的面貌:这段在现在的生活世界中间夹着过去的生活世界。

(六)村头高挑一盏红灯,作者想象有孤行客见灯笼而感到心安:乡俗来源于过去的生活世界,孤行客来自于作者的想象世界。

(七)惋惜无缘得见唐明皇建造灯楼胜景,想起儿时元宵节情景:前者反映作者现在的内心世界,后者来源于过去的生活世界。

(八)族姊远嫁盛况,联想到《宋史》中对嫁娶礼仪,回到现实生活世界,姊家落破:此段反映出过去的生活世界、想象世界和现在的生活世界。

(九)对自己过去的内心世界的描述,喜爱各式各样的灯笼。

(十)对宫灯下汉献帝的描寫,源自于作者的想象世界。

(十一)在想象世界中,构建沙场上灯笼的模样;愿做灯下的“马前卒”是现在内心情感的宣泄。

(十二)对更多、更热烈光源的寻觅,表达高亢的革命情感源于作者现在的内心世界。

从“时间”维度来看,一、四、九主要是对我过去的生活和内心的描述,十一、十二两段是对现在我的内心世界的描述,二、三、五、六、七、八兼有对现在和过去的内心世界同生活世界的叙述;从“空间”维度来看,一、四、五纯粹描绘作者的生活世界,纯粹涉及想象世界的段落只有(十),单独涉及作者的内心世界的段落是九、十二,混合地描述生活世界、想象世界、内心世界的段落有二、三、六、七、八、十一。本篇作品过去与现在不断交织,形成时间交错效果;在生活世界的描述中穿插想象与情感内容,实现空间上的跳跃;生活世界和想象世界的人事物相互交替,达成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作者对时空的安排,不仅实现了结构的灵活架构,而且达成了多元世界中多元情感的表达。

三、艺术风格多元

《灯笼》流露出古朴悠远、含蓄隽永的味道,还有一种豪壮雄健的风貌。为了说明方便起见,我们主要通过事件、画面、词句来进行分析。

(一)古朴悠远

《灯笼》为何具有古朴悠远的味道?原因是文中的事件源自儿时的故乡和历史掌故。从事件上分析,《灯笼》包含回忆中有关灯笼的故事和历史掌故中有关灯笼的故事,从时间上看,回忆中有关灯笼的故事发生在儿时,距作者写作时间大约有二十年了,历史掌故中有关灯笼的故事发生在几百年、甚至千年以前,由此看来这些故事在时间上已经距离现在很遥远了,于是这些事件以及其发生的时间生发出“悠远”“古老”的味道了,作者在《荠菜花》中用“悠远陈旧”来形容这些事儿,这是非常贴切的。在空间上,在村边看社戏,数着星星听外祖父讲历史掌故,上灯学,乡俗还愿,元宵节到山城小县凑热闹,族姊远嫁等等,这些回忆中的事件都发生在山野乡下,社戏、乡俗、元宵节都属于民俗的范畴之内,所以这些事件也就传达出乡野所特有的“淳朴”的特色了。经过对《灯笼》中事件的分析,我们判定这篇文章具有古朴悠远的风格了。

(二)含蓄隽永

作者曾努力尝试使要有回甘余韵的效果[5],作者确实做到了这一点。长大后作者对往事深沉情感的刻意隐藏使文章蒙上稍许含蓄隽永的意味。除却“我爱皎洁的月华……”“那种熙熙然庭院……”“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唐明皇在东宫……”这几句直接抒发情感之外,作者将情感融入与灯笼相关的人、事、物中,读者需要仔细推敲才能寻得作者的情感踪迹。作者喜爱灯笼,却不明示他眷恋儿时记忆中家乡的人、物、事;他怅惘,但不明示对“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的伤逝;他遗憾无缘观赏灯楼胜景,但不明示对官衔灯尚未丢失的希冀和朱门褪色的惆怅等等,“梦都随蜡火开花”“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等句子都是值得玩味的,这就使文章具有含蓄隽永的意味了。

(三)雄浑豪壮

至于雄浑豪壮来源于我们对具体词句的考察。文章后两段,作者笔锋一转,把读者带入沙场。“塞外点兵、吹角连营、挑灯看剑、雪夜入蔡”传达何等壮阔的征战气势,名将霍嫖姚、汉将李广、唐朝裴公,这几个名字一出,读者就能还原他们在战场上意气风发的场面,作者仅仅几笔,不费吹灰之力就表现出雄浑壮阔壮的意蕴了。“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这是热血男儿愿献身保家卫国的呐喊!对革命光明未来的憧憬!作者热烈的豪情与紧张的战争氛围一起使文章最后两段呈现雄浑豪壮的艺术风格。

前文也曾论述过作者的柔情到后期转为豪情,古朴悠远、含蓄隽永的风格是着眼全文的分析,雄浑豪壮是基于后两段的分析,作者情感的抒发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不同风格语言的组织,又影响文章风格的形成,总之,文章风格与作者抒发的情感是里外交织,相互统一的

在特定的时期,即九一八事件爆发,然而抗战斗争没有真正打响,虽然已经参加工作,但作者的生活仍局限在书斋之中,没有真正参与到斗争中,《灯笼》中吴伯箫特有的革命情感的抒发,导致其作品情调、风格的分层,另外,作者通过时空架构,穿梭于古今虚实的世界,无疑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这种分层。

参考文献:

[1]吴伯箫.吴伯箫[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79(1).

[2]吴伯箫.无花果[J].文学评论,1981(5).

[3]吴伯箫.吴伯箫文集(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俞元桂.谈吴伯箫的散文[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4).

[5]吴伯箫.无花果[J].文学评论,1981(5).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灯笼
灯笼
请带只灯笼走吧
糊灯笼
鸟与灯笼
挂灯笼
挂灯笼
把握解读“维”“度”,感悟文本精髓
文本解读不能忽视语言品味过程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