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人的文学”之简要梳理

2019-06-20 05:58杨帆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5期

摘  要:五四新文化運动是一场空想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一切价值观念的建立都围绕一个“人”字展开。“人的文学”赋予了五四文学以新的内质,实现了文学在理论上的新突破,密切了文学与民众,文学与现实,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关键词:五四文学;思想解放;人的文学

作者简介:杨帆(1992-),女,汉族,河北怀安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文学硕士,研究方向:近现代欧洲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5-0-01

一、人的文学的形成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众多变革之中,文学观念的转变是最引人瞩目的,即人的文学。人的文学这一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的文学改良运动,例如作为变法维新派的代表人物,黄遵宪曾在其诗作《杂感》中写道:“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可以说,维新派推动了文学改良运动对人的初步解放,开始消除了封建文化对人的禁锢和奴役,也使得“人学”的观念开始建立并逐渐深入人心。就此,中国文学在“人的文学”的道路上迈出第一步。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到来,使得思想解放和思想启迪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发展起来。人的文学的观念是其在文学方面的核心表现,在“科学”、“民主”的大旗下,以“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否定传统的坚定态度,向禁锢思想、奴役人性的封建主义思想发起宣战。李大钊曾指斥中国的旧人“知道病全在惰性太深,奴性太深,总是不肯用自己的理性,维持自己的生存,总想用个巧法,走个捷径,靠他人的势力,摧除对面的存立,这种靠人不靠己,信力不信理的民族性,真正可耻!真正可羞!”先贤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集到“人”上,向西方借鉴,以人为中心,尊重个体思想和性格的自由,坚持文学反映现实的创作原则,关心个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命运,以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为视角,反映人在文学上的存在。

二、周作人“人的文学”

随着个性解放思潮的涌起,人们慢慢地认识到中国封建旧文学中的“非人性”本质,认识到中国仍处于一个“人”的资格严重缺席的时代。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登上文坛后,在“伦理觉悟之最后觉悟”思想的激发下,纷纷从西方找寻借鉴,以此在中国建立一种新的“人”的文化价值体系,并展开了“人的发现”和“人的文学”的探寻之路。在这其中,“人的文学”这一观念率先由周作人提出并阐释完整,从此,人的文学不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基本精神的体现,还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周作人“人的文学”这一观念的核心是人道主义,其理论主张则是由其首先在1918年年底发表的《人的文学》,和随后陆续发表的《平民文学》、《思想革命》、《新文学的要求》等文章组成的。他在《人的文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新文学的中心问题就是要站在“人间本位主义”的立场上,以“做人类”、“讲人道”为标准,书写“人生诸问题”,做“人的文学”。1919年初周作人发表的《平民文学》在文学革新的思想方面表现得更为犀利,也因此这篇文章深化了其文学理论的内涵和意义。

周作人的“人学”理论体系是反封建的产物,他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将封建主义伦理道德批判的鞭辟入里,并将新文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主要表现为“人的文学”这一观念的提出与发展,“思想革命”的主张和实践,特别是妇女和儿童问题的发现与关注,这些都加深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代主题,即“人的解放”,并且这一理论也从本质上反映出人道主义和科学理性的巨大力量。它不仅激发了普罗大众对社会和世界的深度思考与思想觉醒,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当时破坏激烈但建设不足,空谈多于实干的弊病。

三、“人的文学”的内涵

“人的文学”观的主体意蕴主要表现为强调人道主义,其口号是“自由”、“平等”、“博爱”,在这三大旗帜的引领下,关注、爱护以及尊重人的一切,进而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周作人在其《人的文学》一文中,着重强调了人道主义这一方面。“人的文学”反对禁欲主义,周作人吸收了西方宗教改革,并且指出我们所相信的人类正当生活,实际上是灵肉统一的生活。肉是人的自然属性,是兽性的遗传,而灵则是神性的开始。中国古代文学所排斥的种种禁欲主义,则是“人的文学”批判的矛头,“人的文学”认为“人的一切生活本能,是美的善的”,然而旧有的文化、宗教甚至是观念都认为这些是有罪的,不神圣的。“人的文学”就是要指出这种观念的错误,并将其纠正,因为这些禁欲的礼法是违背人的自然属性的。

“人的文学”中的“人”,是肉与灵的统一体,既有人本性“肉”的一面,即所谓的“希腊精神”,又有人理性“灵”的一面,即所谓的“希伯来精神”。周作人将灵与肉看作是人性的“二元”,而二者的和谐统一则构成了人性的基本意义。他大力提倡人的本能与欲望,并对其合理性与健康性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他希望人在肯定本能的基础上摆脱天生的兽性,实现精神的飞跃,进而达到与旧文学的彻底决裂。

周作人所谓的道德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芒,并且将矛头直指“不将人当人”的封建伦理道德。不仅如此,人道主义的思想在其严密的论证中处处可见,而这也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对西方人道主义思想接受的表现。

四、结语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人性的觉醒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社会趋势,而周作人“人的文学”这一观念,无论在文学界还是思想界,都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黄健.论“五四” “人上午文学”观的内涵[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8(3):94-97.

[2]王志明.评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周作人“人的文学”思想[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2(2):12-19.

[3]赵世清.周作人“人的文学”观的价值阐释[J].社会科学辑刊,2002(2):171-174.

[4]范畅.“五四”时期周作人“人的文学”观试析[J].名作欣赏,2015(5):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