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学徒制李新平

2019-06-20 01:22代彩霞
科技视界 2019年11期
关键词:学徒制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

代彩霞

【摘 要】国务院、教育部号召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其要义就是鼓励职业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搞清楚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的历史成因和制度内涵,有利于中职学校在办学思想转变时找准发力点,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时有的放矢。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学徒制;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11-0168-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1.080

【Abstract】The state council an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called for the vigorous implementation of the pilot of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which is to encourage vocational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o cooperat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Understanding the historical causes and institutional connotations of the apprenticeship system and the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is beneficial to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o find the correct point of power when they change their thinking, and the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o target when they cooperate in depth.

【Key words】Modern apprenticeship; Apprenticeship; Vocational education

《國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中三次提到学徒制培养,现代学徒制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正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迫切需要社会劳动力资源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结构性转变。借鉴传统学徒制的精髓,结合我国实际,开创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学徒制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

1 传统学徒制及其产生

学徒制是以师带徒的方式培训专门职业劳动者的一种教育模式。产生最早并且流传时间最久的是父传子的学徒制,它的特点是师徒关系寓于父子关系,父亲把技艺传给儿子。

传统学徒制教育起源于奴隶社会,盛行于封建社会,在手工作坊、商行等行当,在打铁、木匠、染织、艺术等诸多领域广为流行,传统学徒制师傅身教言传,手把手传授,徒弟身临其境,效仿操作,边做边学,直接习得知识,并形成自己的技能和经验。传统学徒制使得社会生产诸多专门技艺代代相传,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绵延数千年。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原有的家庭内部一对一现场教学,包括后期行会组织形式的一对多现场教学,都无法完成生产过程。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社会生产趋于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传统学徒制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学校教育应运而生。因为能集中对学生进行系统高效的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为社会经济发展快速提供技术人才支撑,学校教育逐渐成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形式。

2 传统学徒制的特点

传统学徒制的优点一是高度情景性学习。学徒在生产一线,现场学习,深入生产过程,在真实的工作情景,真实的生产过程中学习和操作。二是一对一指导。一个师傅带一个或少数几个徒弟,口口相传或手手相传,学徒在师傅的直接影响下习得知识和技能,教学效率高。三是边学边做。学徒紧跟师傅劳动,观察师傅操作,模仿师傅动作,徒弟从师傅那里直接习得实用技术和操作方法,不需要长时间的分析和思考,拿来即能用,学徒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

传统学徒制的弊端一是徒弟对师傅的人身依附关系,学徒制早期是长辈对子女传授,逐渐过渡到师傅收养子做徒弟,但师徒之间始终是从属关系。徒弟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师傅,能否学到技艺和本领全由师傅说了算,师傅完全凌驾于徒弟的一切权利之上。再者,传统学徒制的技能传授,只是师徒之间操作方式的直接传递。徒弟对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大多通过对师傅实践经验的观察和复制来实现的,徒弟获得的知识取决于师傅传授的多少。由于师傅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固定岗位、地域和自身能力局限,使得徒弟学到的经验也具有一定片面性,而且这种手手相传的技艺,缺乏理论知识的指导,只是师徒传承,无法推而广之,技术进步缓慢,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有限。

3 现代学徒制及其产生

现代学徒制是在机器化大生产背景下,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优势互补,学校主要承担文化思想和通识知识的教育和培养,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企业主要承担生产技术和操作方法的训练和指导,旨在培养学员的岗位操作技能。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联合传授,将学生培养成新型技能人才的一种现代职业教育形式。

二战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分解。但短短几十年后又成为欧洲最大经济体,世界研究认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是职业教育,而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双元制”。学徒的整个培训过程由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完成,学徒寻找合适的企业并签订协议,然后被企业推荐到相应的学校,校企紧密结合,学校负责理论和方法教育,企业负责技术技能和岗位培训,校企双导师育人。这被认为是现代学徒制的成功范例。为德国培养了新兴产业需要的大批高技能人才,使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并很快跻身世界发达国家之列。此后,很多国家学习和效仿德国双元制,结合本国实际,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改革和实践。英国、澳大利亚、瑞士、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学徒制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学徒制正在重新赢得过去半个世纪失去的信任”。

4 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和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产物,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企业的规模化生产取代了传统手工作坊,这就需要高效、规范的人才供应机制。因此,学校职业教育模式开始占主导地位。为了克服学校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缺陷,便出现了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和传统学徒制,两者相同之处在于都有师傅和徒弟,都离不开师傅对徒弟的直接指导,都强调“边做边学”。但现代学徒制更体现在“现代”上,与传统学徒制相比在学徒身份、培养目标、学习地点、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现代特色。一是身份的转变,现代学徒制中的学徒不再是人身依附于师傅的学徒,而是企业学徒和学校学生的双重身份,跟随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双导师学习。二是培养目标的转变。现代学徒制培养目标不再是单纯的熟练操作手,而是理论联系实际,兼顾人的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三是学习场所的转变,现代学徒制不仅在生产一线学习,还在学校学习。四是学习内容的转变,现代学徒制不仅有操作方法和生产技术的学习,还有思想文化和理论知识的学习。五是学习方式的转变,现代学徒制不再是单纯经验的模仿和学习,而是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式的培训和学习。

总之,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工学交替为主要形式,教师、师傅双导师指导为支撑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5 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提出

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由于现代工业起步较晚,传统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的主体形式一直绵延到新中国成立。解放初期,我国正规职业学校数量很少,技术工人培养的任务主要由企业承担。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的指示》,此后,我国中央政府又陆续颁发文件,不断完善学徒制度,天津市在1958年还发布了《关于培训学徒的补充规定》。早期的学徒教育制度,已经具备了现代學徒制中企业主体的基本要素。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日趋繁荣,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减轻企业负担,大量企业改制。恰逢职业学校蓬勃发展,毕业生数量大规模增加,企业的培训职能逐步被剥离,技术人才主要靠职业学校培养,改变了劳动力供给结构,建国数十年来以企业为主体的学徒教育制度终结。

正规职业学校教育固然有传统学徒教育所没有的大批量培养人才的优势,但学校教育理论和实践脱节、教学情景与实际工作情景不符、重理论轻实训等弊端自身难以根本解决,毕业生无法快速适应经济社会高效生产的需要,因此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迫在眉睫。2011年在推进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专题培训班上教育部领导首次谈到现代学徒制,并号召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参与现代学徒制,以解决东南沿海“用工荒”。2013年教育部委托部分地区和单位,开始现代学徒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将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上升到国家意志。2015年国务院在《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了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成功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需要千千万万能工巧匠,正如党的十九大倡导的全社会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推行现代学徒制也是引导全社会摈弃追求享乐、浮躁不实的思想倾向,扑下身子参加生产劳动,专注本业、敬业爱岗、撸起袖子加油干,踏实务实、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为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与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稼伟.深度合作[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5:1-47.

[2]李新平.德国职业教育给我们的启示[J].河南教育,2011(5):38-40.

[3]冯华.当就业难遭遇用工荒[N].人民日报,2015-6-5(17).

[4]黄兆牛.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职业教育转型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7(2):5-7.

[5]吴琼.中职生的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4:起止页码.

作者简介:李新平(1970.12—),男,高级职称,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

代彩霞(1982.06—),女,一级职称,研究方向为中职汽车。

猜你喜欢
学徒制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学徒制”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