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夏洛特烦恼》之解构主义分析

2019-06-20 05:58邓斯芮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5期
关键词:解构主义

摘  要:解构主义作为喜剧电影的一种形式,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对影片人物和情节的解构,增加了喜剧电影的元素,不仅使观众开怀大笑,还引起了人们深刻的思考。本文从解构主义角度对荣获多项大奖的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的剧情进行解读,从电影的反传统之处、剧情之荒诞、对题材之解构及对经典之颠覆这四个角度论证了该电影对解构主义之应用。

关键词:解构主义;《夏洛特烦恼》;影视文学

作者简介:邓斯芮,女,汉族,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017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在读硕士生。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5--03

1.引言

解构主义这一概念源自文学领域。如今,解构主义思想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涉及文学、哲学、人类学、语言学、建筑学、艺术和影视文学等领域。解构主义,从电影的角度来看是对传统和经典的颠覆。人们通过这种方式向观众呈现经典人物和叙事情节。近年来,解构主义经常被用作喜剧电影的一种形式。通过解构电影的人物和情节,添加喜剧电影元素以赢得观众的一笑。如被誉为“后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的《大话西游》,其打破传统,反对权威;如《唐伯虎点秋香》中荒诞的剧情,颠覆了传统的“佳人才子”。电影《夏洛特烦恼》也可谓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作。这部剧生产成本仅2000万元,但票房高达14.41亿元,位居中国大陆三大中文电影之首。没有大牌明星坐镇,没有人气小鲜肉客串,亦没有知名导演的代言,就连编剧也是第一次写电影剧本。这部电影是由这样一个剧团承揽的,却吸引了大批中国观众的注意。所以,本文试以解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从剧情、题材及反传统之处解析这部电影,尝试着将解构主义思想运用于影视文学的分析之中,望能丰富影视文学的分析方法。

2.解构主义

19世纪60年代,解构主义应运而生。尼采哲学与海德格尔现象学及欧洲左派批评理论共同启迪和滋养了解构主义的重要思想运动(王泉,2004)。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颠覆导致了解构的出现。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deconstruction”一词就是解构,它最初被解释为分散、揭示、拆解、消解等。“解构”的概念便是来源于此。德里达在此基础上还增加了“反积累”、“消除”和“问题”的含义。(杜小真,2000)。他认为解构主义的观点不同于结构主义,即没有中心。因此,德里达认为“中心没有固定的位置,它只是一个函数,一个非位置,而在这个非位置,符号被无休止地替换”(张艺平,2006)。

解构主义反相信世界上存在着理性,反对所有内在秩序,如社会秩序、意识秩序、道德秩序等。德里达曾经说过:“解构不是一种批判方法,批判方法是它的批评目标”(Leitch,261)。解构的内涵是“颠覆”,对标准化和模式的抵制,以及对中心和权威的反叛。因此,解构主义最明显的特征是“抵制标准化”、“异化”和“颠覆权威”。德里达开启的“解构主义时代”希望推翻传统形而上学的所有领域和所有固有的确定性,包括所有既定的边界、概念、范畴和等级,从而建立一个新的合理秩序。

3.影片简介

这部喜剧电影于2015年9月30日在全国上映,由快乐麻花和腾讯视频等联合制作,由沈腾、玛丽、殷正、王直和艾伦联合主演。剧中主角夏洛去参加他曾暗恋过的高中同学美女秋雅的豪华婚礼,他面对身边成功的老同学们,心中十分自卑,痛苦不堪。于是在婚礼现场喝得烂醉并趁机发泄。而后他在厕所里睡着了,梦中的他重新回到了高中,报复了羞辱过他的班主任,追求到了他心爱的女孩,还让失望的母亲重新露出笑脸,甚至最后他成为了著名的作词家、音乐家和网络名人。一系列事件以惊人的速度发生。夏洛沉浸在这种奢侈的生活中,却总觉得少了什么东西,且还不可追寻。梦中,他发现身边的人都在利用自己,只有马东梅是对自己一心一意的。因此,梦醒后,他懂得了要珍惜身边人,珍惜自己现实中得老婆马冬梅。

该部剧以人们熟知的大事件作为时间节点,却以“不按常理出牌”的形式将1997年香港回归等事件编入剧中,推进情节的发展。剧中表达的情感汇聚了校园记忆、恋爱回忆以及蓦然回首的真爱,通过一幕又一幕的剧情推进,故事的主题不断深化。观众将在笑声和感动中见证这段难忘的时光,从中他们将认真思考人生的价值,幸福和成功的意义。借此,该剧还调侃了当代一些“名人”的故事。

4.该电影之解构主义分析

4.1反传统之处

剧中反传统之处颇多。首先是影片的名称——《夏洛特烦恼》,几乎所有人都被片名开了个玩笑。片名一出便引发了观众不少疑惑。观众一开始以为影片男主人公名叫夏洛特,所以片名读作“夏洛特,烦恼”,可是这样断句不符合中文的语法规范,若是这样断句,正确的片名应该为“夏洛特的烦惱”。在观影之后观众才明白,原来影片男主人公名叫“夏洛”,他特别烦恼,所以片名叫做“夏洛特烦恼”。该影片首先从片名上便打破了传统影片名带给观众的立意,打破了人们的常规思维,不再直接起着“导视”的作用,电影的片名就这样被解构了。片名不再是对电影内容的简明概括,不再简明扼要地揭示电影的主题,不再激发观众对传统片名的丰富联想。另外,解构片名并不意味着摧毁片名,而是重构片名。“夏洛特烦恼”是最直截了当的大白话,没有华丽的辞藻,精炼的语言,不禁会引发观众的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夏洛这个人究竟是有多烦恼呢?何种程度的烦恼才能称为特别烦恼呢?从而也达到了吸引观众观影的效果。

其次,剧中男女主角的名字也颠覆了中国传统的起名文化。俗话说:“给后代留千金不如教他一门技艺;教他技艺却又不如赐给他一个好名字”。又有古代人说:“我不怕生而错误,我怕起错名。“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给后辈起名。但影片中男主人公的名字得来随意,竟是因为他一出生他爸爸便“下落不明”而来。更可笑的不是“下落不明”,而是与“下落不明”对应的“马冬没”,女主角的父亲叫“马东”,一出生她的父亲便没了,所以她便叫做“马冬梅”。这两个名字的由来颠覆了中国传统的起名文化,没有八字五行的痕迹,没有寓意颇深的文字,“夏洛”一名更是连父亲的姓氏都没有体现,何谈名字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过这样的名字间接描写了夏洛和马冬梅的缘分,名字的由来确是好笑,但“夏”与“冬”也耐人寻味。中国传统的起名文化在此便被“破坏”又“重构”了。

4.2剧情之荒诞

剧中男主人公的“马桶之梦”是他对现实不满而后的幻想。梦中的他回到了1997年临近高考之际,他先是在课上抓住心中的女神一吻,与老师争吵,打老师后再烧书,甚至还在全校师生的面前向女神表白。这样的场景在现实中几乎没有。剧中的老师爱慕虚荣,贪图学生钱财。而且上课穿着拖鞋,左一句“大傻子,二傻子”的给学生起外号,右一句“你妈又结婚了?看看咱们班排名第二的大傻子是如何犯贱的……”行为举止与话语之间无不在摧毁老师“为人师表”的形象。而剧中的学生们化妆、抽烟甚至合伙打老师。此时的剧情可谓是荒诞至极,学生不像学生的样子,老师亦是颠覆了“为人师表”的形象。比如夏洛与老师争吵的那一段。又如夏洛被陈凯等人殴打那段,当王老师骑着车目睹夏洛被打时,陈凯一句:“你谁啊?滚远点。”便把他吓得脚还没着地就骑车走了。王老师骑了自行车躲过去的情节与观众想象的场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好笑又讽刺。

此外,剧情之荒诞还体现在夏洛与“那英”这位歌坛巨匠于春晚同台演唱经典之作《相约九八》。这首歌被视作是1998央视春晚上那英与王菲两位中国歌坛巨匠无法被超越的经典。而荒诞的剧情确是那英主动邀请夏洛登上春晚的舞台,共同演唱了这首经典之作。

尽管夏洛重新读档自己的人生,有了对未来十几年人生的先知,他顺风顺水的东山再起,利用还没有诞生的流行歌曲轻易就获得了财富、名誉和爱情。但此次“幻想”并不完全顺着他的愿望走。最后在他患病临终之时,他的妈妈竟然和他的同学张扬在一起了,与同学张扬之间还有了“爸爸”与“哥哥”之称。此等乱伦之恋真是荒诞至极。

剧中荒诞的剧情颠覆了观众对学生、老师、学校的印象。剧中,师生间的关系显得如此随意,学校不再是学习的地方而成了学生嬉戏的场所,与同学间的友谊竟会转变为“父子”的关系。传统的剧情在此便被解构了。

4.3对题材之解构

这部电影看似一部“青春片”,它实则解构了原有青春片的模式。这不是一个通过奋斗成为人生赢家的故事,也不是和女神找到真爱的故事。剧中对于“青春”的定义不再是“意志坚定、热情似火、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而是“不务正业、好吃懒做、意志薄弱、生活零散”。这部青春片打破了“青春”美好的样子。男主人公靠抄袭别人的作品获得了成功,一蹴而就。而坚强、勇敢、善良的女主人公却被遗忘。

这部电影也看似一部“喜剧”。从片头至片尾,笑点无处不在。尽管剧中人物结局也还算不错,然而这部影片看似“喜剧”实则“悲剧”。男主人公最终并没有“美梦成真”,他的幻想最终还是破灭了。最后的南柯梦醒,男主人公才发现他对命运的抗争依旧失败。影片并没有从悲情的视角记录男主人公的命运,没有悲伤的画面,没有悲伤的音乐,而是运用诸多的笑点和欢喜、温情的结局侧面体现出悲伤和无奈。这样的解构打破了我们对“喜剧”与“悲剧”的定义。

4.4对经典之颠覆

剧中的多首插曲都源自影视原声。但剧中的插曲并不是传统用于烘托气氛的催化剂,而是与画面形成反差的添加剂。比如《一剪梅》这首经典之作。伴随着“袁华”这一人物的出场,剧中曾4次播放了《一剪梅》这首歌。这首歌是80年代一部台湾电视剧的主题曲。这首歌的歌词是一首诗。“一剪梅”是古代的词牌名,源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一剪梅》。这首歌的主题是“真情永恒”,是追忆往日怀的经典的流行回忆录。歌词中反复咏唱梅花,深信寒冬的北风一定会过去,光明会照耀大地。其表达了生命的坚韧,同时,也表达了对爱人无怨无悔的爱。20多年过去了,这首歌从那时起一直在全国流行,现在仍然很火热,可谓是经典之作。而剧中频繁使用这首歌作为“袁华”这一人物的出场音乐,以此烘托“袁华”这一人物的可怜之处,引发观众大笑,经典之作被用作娱乐观众的消遣之物。自此之后,观众心中便有了“一剪梅”这个梗,不再是对经典的回味。这首歌的主题思想及歌词深刻的含义被削减了,经典之作就这样被颠覆了。

5.结语

解构是为了重构。本文从电影的反传统之处、荒诞的剧情、对题材之解构及对典之颠覆四个角度论证了该电影对解构主义之应用,该剧也可谓是解构主义类的影视文学的代表作。剧中男女主角的名字颠覆了中国传统的起名文化,荒诞的剧情颠覆了观众对学生、老师、学校的印象,“喜剧”与“悲剧”被重新定义,影视原声不再是用于烘托气氛的催化剂,而是与画面形成反差的添加剂。电影的前半段的梦是对欲望的满足,而梦的后半段则是警世喻人的拆解。虽然电影的形式被解构了,但主题仍是一种解构后的回归。正因为解构不是破坏,所以解构主义电影也没有解体,更没有莫名其妙、光怪陆离。该剧以无厘头的形式对权威语境下的话语进行解构,使得被压抑的人性在这部喜剧中得到了一次解放。

参考文献:

[1]Leitch B Vincent Deconstruction Criticism. An Advanced Introduction[M]. New York: Columbia UP.1983

[2]杜小真,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3).

[3]王侃, 论解构主义文学批评.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6(2): 第58-62页.

[4]庞学峰, 发挥与控制的统一——德里达解构主义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0(03): 第59-62页.

[5]范然与韩菁, 电影《死亡诗社》的解构主义分析. 电影文学, 2014(13): 第76-77頁.

[6]汤建龙, 德里达解构主义评析.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3. 20(5): 第30-33,41页.

[7]王泉、朱岩岩,解构主义. 外国文学, 2004(3).

[8]张一平, 结构与解构---从索绪尔到德里达. 张一平, 2006(4).

[9]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解构主义
Q 什么是解构主义设计?
浅析解构主义的精神内涵以及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以山顶度假屋为例
解构主义对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风格影响
重塑与解构
解构主义服装风格研究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在服装设计中解构主义的应用研究
解构主义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解构主义在男西装款式设计中的研究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