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楚汉之争

2019-06-20 05:58朱启丽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5期
关键词:民心布局人才

摘  要:古有云:“谋,而后定;不谋,而衰矣。”“谋深,虑远,成之因也。”刘邦知道百姓们在饱经战争的摧残,渴望看到的是天下统一,并有贤君治理天下。并且刘邦汉中甚至更早就开始谋划一统天下的事业,安抚百姓恢复生产,拉拢人心笼络人才,为他的雄图霸业积蓄力量。项羽目光短浅,也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不顺应时代的发展将天下分为十八个诸侯国,较战国更甚,加之其残暴的作为,百姓深恶痛绝,将帅离心,其失败也是必然趋势。

关键词:民心;人才;布局

作者简介:朱启丽,女,汉族,重庆市开州区人,本科,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5--02

楚汉战争之初,项羽的军队和威望都强与刘邦。项羽佣兵40万,在巨鹿之戰消灭秦国主力军,成为反秦斗争中叱咤风云的英雄和领袖。同年,又凭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自称为西楚霸王,并分封了18个诸侯,凌驾于18个诸侯王之上,有权号令诸王,手握重权,权势滔天。而刘邦兵10万,军队实力弱,后被项羽封为汉王,封锁于交通堵塞的巴、蜀、汉中之地,又以章邯镇守关中以防刘备,刘备也不敢与之争辩,更加谨言慎行,如履薄冰。

双方的优劣已经非常明显,但最后弱小的刘备却战胜了强大的项羽,其中的深意不得不引我们深思,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一)自身性格分析

(1)项羽的性格特点分析

项羽出生于楚国旧贵族,项氏世代为楚将。因其出身于贵族上层阶级,体察不到民间疾苦,以力能举千斤鼎,自视甚高,残暴好杀,经常在盛怒之下烹人、烧人、活埋,不听从部下的意见并且妒贤忌能,以至于有才之人无用武之地。而有时候又优柔寡断,如“鸿门宴”因听取项伯的言辞,不顾范增的反对,错失杀项羽的良机。

(2)刘备的性格特点分析

刘备是沛县丰邑人,布衣发迹,深刻了解平民百姓的疾苦,深恶痛恨封建统治阶级无尽的剥削和压榨。他为人豁达、善于韬光养晦,遇事沉着冷静,知人善用,善于拉拢人心,听取谋士们的建议。刘邦是市井出生更会审时度势,分析利弊,处事圆滑,拉得下脸,极其会忍。古有云“善藏者,不动声色,心迹无痕,让人看不透,才不会受制于人。”他的一统天下的心思也是在他积蓄了力量攻破关中大败章邯之后项羽才得知,可见其极其会忍。

(二)民心向背

项羽在巨鹿之战秦军归顺后,得知投降的秦军心有不服,就在一夜之间,把几个将领外的二十多万秦兵都全部活埋了;进入咸阳后杀死已投降的秦王子婴,又火烧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灭;并且在荥阳大败田荣后,更加横行无道,在秦国境内焚烧房屋,掳掠妇女,活埋奴隶,致使齐国人民无比愤恨,纷纷组织起来抵抗楚军。种种做法,使其渐渐失去民心。一个统治者失去了最坚实的基础—人民群众,其结果就像逆水而行,举步维艰,寸步难行的。

刘备的行为则相反,他深知在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极端尖锐的情况下,必须采用怀柔的政策才能安抚百姓的愤怒,调整好社会秩序 ,从而得民心和部下的支持。公元前207年沛公率军进入咸阳后废除了秦的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得到关中各阶层人民的支持,“惟恐沛公不为秦王”。

(三)重用人才

项羽从小不爱习文,自以为“力拔山兮气盖世”,傲气过甚,妒贤忌能,缺乏远见,以至于许多有才能的人如陈平、韩信、英布、项伯等都离楚归秦,贤士不附,将帅离心。最后连唯一的谋臣范增也被逼走,最后抑郁难平,死在回乡的途中。又因其残暴好杀,致使众叛亲离,日益孤立,落得个四面楚歌的下场。沛公称帝后,一天宴请群臣总结胜败的原因。高祖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刘邦曾经自己总结过得失天下的原因—用人。刘邦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不绝粮食,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比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善于用人,更善于聚才,能把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联合起来,如陈平、樊哙、周勃、夏侯婴等,做到守有贤相,某有良臣,战有猛将,力量由弱变强。

(四)战略分析

(1)分封埋下祸端

项羽从小跟随叔父长大,一直接受的是国难家仇、灭秦复楚的教育。所以项羽一直以来的目标就是复兴楚国,并没有一统天下的心思。之后项羽以个人恩怨、个人感情以及以是否随从入关作为分封的衡量标尺,失封了田荣、彭越、陈余。齐地的田荣一直是反秦的重要力量,但应为当初项梁救助田荣,因拒绝答应接受田荣杀掉其仇人田假的条件,以至于田荣没有派兵援救,以至于项梁大败被章邯所杀。项羽与项梁情同父子,对田荣怀恨在心。并且在后来的巨鹿之战田荣也没有参战,项羽就全盘否定了田荣立下的功劳,没有给予分封。结果导致分封不到一年田荣公然第一个站出来反叛项羽,还连带着彭越和陈余。齐地的造反吸引了项羽的全部注意力,忽略了在西边汉地韬光养晦的刘邦,为以后的楚汉争霸埋下祸根。

(2)根据地的选择

关中平原史称“天府之国”“四塞之国”是历朝历代建立基业的地方,经济发达,有高度的历史文明,田地开垦成熟,气候适宜农作物生长。在军事上也是至关重要,关中地理位置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四面环山,易守难攻。项羽在领军进入咸阳之后,有人建议项羽说:“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则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则!”为辞拒绝。项羽不听部下劝阻,选择定都彭城,将关中地区分封给秦朝的三位良将。而刘备一直就知道关中的优势所在,虎视眈眈,在积蓄了足够的兵力之后,就直取关中,为他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项羽的封地彭城附近水道纵横,也是经济要地,商运的必经之地,但周围无险可守,实乃四战之地。并且此地距离刘邦的汉地距离甚远,不能很好地监视刘邦,以至于刘邦在巴蜀之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其四周都与各诸侯国接壤,距离甚近。项羽分封地周围,各方势力貌合神离,矛盾重重,明争暗斗,愈演愈烈。所以虽然彭城在经济、陆、水交通都很发达,但在当时的情况下选择彭城为据点是不合适的,项羽一旦离都出战,彭城极被攻陷,后方不稳。

(3)物资供应分析

楚汉之争是一场持久战,历时近四年,期间有荥阳之战、成皋之战、汜水之战、垓下之战等大大小小的战役不计其数。那么,军队后方的物质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巴蜀、关中、汉中地区地饶物封,沃野千里 ,又有萧何坐镇后方管理调节,为前线部队提供源源不断的军马粮草、军器衣食,从而使刘邦军队能够经受住长期的军事消耗,并在一次又一次的失利下迅速重整军队东山再起。

项羽没有这些物质基礎,也没有人才为他管理后方,并且后方几次沦陷让他措手不及,几次丢下前面的战事,回去平定后方。

(4)战略布局分析

刘备的拉锯战根据地—荥阳,地处河南西部山区与中东部平原的交汇处,易守难攻,是军事防御系统的天然屏障。并且附近有秦朝建造的敖仓,储存了大量的粮食。所以拥有荥阳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项羽是“力能扛鼎”的猛将,刘备采取的是避开楚军的锋芒以智取战略取胜。他纵观全局,兵分三路:一路有刘邦自己带领的军队正面坚守荥阳,用少数兵力拖住霸王的大军。一路派韩信领兵向背进军,包抄项羽。一路派彭越扰乱楚军后方。兼之派萧何争取布英背楚联汉。并且在彭城之战中,见识到了项羽骑兵的威力后,回去立即引荐了秦朝旧将李必、骆甲两名骑士,请他们秘密训练了一支铁骑雄兵,大大提高了军队的实力。

正面战场,面对强大的楚军,刘邦采取迂回的方式,指在转移项羽的视线。在后方彭越以游击战的战术,截断楚军的补给,使项羽两面作战疲于应付,减轻前线战场的压力,使韩信有足够的时间消灭项羽的附庸势力,实现包抄争取时间。韩信在先后攻破了魏、赵、燕、齐之后与刘邦的大军汇合在垓下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古有云:“谋,而后定;不谋,而衰矣。”“谋深,虑远,成之因也。”刘邦知道百姓们在饱经战争的摧残,渴望看到的是天下统一,并有贤君治理天下。并且刘邦汉中甚至更早就开始谋划一统天下的事业,安抚百姓恢复生产,拉拢人心笼络人才,为他的雄图霸业积蓄力量。他目光短浅,也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不顺应时代的发展将天下分为十八个诸侯国,较战国更甚,加之其残暴的作为,百姓深恶痛绝,将帅离心,其失败也是必然趋势。

楚汉之争距今已经很久远了,但他们的事迹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其不仅是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其中项羽失败的缘由和刘邦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后人思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卷7《项羽本纪》。

[2]司马迁:《史记》卷8《高祖本纪》。

[3]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

[4]金开诚:《楚汉之争》上、下册。

猜你喜欢
民心布局人才
人才云
党心民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驻”入民心“帮”出实效
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
让民心工程赢得民心
民心
VR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