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怎样保护自己受伤的心(下)

2019-06-20 18:47马志国
青春期健康·家庭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戒备母爱亲情

马志国

心理解析:为了保护和救助受伤的心

至此不难看出,晓路的种种表现,都是由于弟弟出生后家庭养育不当,严重的情亲缺乏,从而造成了他心理上的各种问题。

母爱亲情,是孩子心灵不可缺少的阳光,母爱亲情,是孩子心灵深处最重要的安全感的基石。在孩子的童年,特别是在孩子生命的早期,母爱亲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生命之初,孩子并没有自我意识,还不会把自己和妈妈分开。妈妈如果用心,就会听懂孩子的心声:我虽然已经从你的身体中分离出来,但是在我的心里,我从未与你分开过,你是我的全部,你是我的世界,我需要与你在一起!到了三岁左右,孩子才会用人称代词“我”来表示自己,用别的词表示其他事物。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一次质变和飞跃。这时候,孩子才开始把自己和他人区分开来,才意识到:我是我,母亲是母亲,世界是世界,母亲不再是我的全部。

因此,孩子两岁前与父母特别是母亲长期分离,对孩子的心灵是一个严重的创伤,会在他的内心留下种种心灵的隐患。晓路就是这样,不到两岁就和父母长期分离,心灵上遭遇着长期亲情缺失的伤痛。一个孩子,又该怎样保护自己受伤的心?

首先,他开始排斥弟弟。儿童心理学中曾提到,孩子几乎从出生后就表现出自我保护和自我防御的本能。出于自我保护和自我防御,就会把弟弟妹妹看成来和自己争夺爱的人,因而几乎本能地排斥弟弟妹妹。而晓路的父母,又确实因为弟弟的出生而冷落了晓路。因而,晓路要通过对弟弟的排斥来保护自己。他不许弟弟动他的东西,便基于一个这样的心理:这是我最后的领地,我要拼命保卫自己。

其次是扮演病人。晓路身体的种种症状,都不是真正的病症,而是扮演病人,即躯体化障碍,是心病转移到了身体上。扮演病人除了化解心理压力,还会给自己带来附加好处:一闹就能回到爸爸妈妈身边,就能夺回被弟弟抢走的母愛亲情。

再次是大发脾气。晓路爱发脾气,除了爷爷奶奶的娇宠外发脾气也有其自我保护的意义:通过这种变相的撒娇,可以引起爸爸妈妈的关注,让自己的亲情缺失得到补偿,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最后是戒备防御。一个孩子在生活上过早地离开母亲,在其心灵深处便没有奠定好安全感的基石。晓路之所以戒备心较重,就是因为父母在他童稚的心灵中种下了一颗不安的种子,让他心理上缺乏安全感。这样的孩子,对人事物、对周围的世界都会心存戒备。这也是孩子进行自我保护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方式。

因此,晓路所有的表现和症状,都是为了保护自己受伤的心。至于这些情况之所以在最近显得严重起来,一是年龄特征,晓路到了十二三岁,可能已经进入第二反抗期;二是心理压力,晓路为了保护自己,在学习上很认真,而面对升学压力,心理问题便会爆发得更快一些。

心理对策:让亲情心理需求得到补偿

心理咨询的实践一再表明,许多心理困扰,一旦看清了缘由,也就找到了解决办法。

沟通至此,晓路的妈妈和爷爷,对孩子的问题都有了较好的认识。通过沟通,我们很快达成共识:第一,要通过适合的语言,让晓路确信自己没有病,这对于他的自我改变是非常重要的;第二,对晓路前述的各种症状,家长要采取忽略的态度,而在他没有症状的时候,即表现正常的时候,给予其较多的关注;第三,针对晓路的年龄特征和升学问题,做好心理疏导,减轻心理压力;第四,调整亲子关系,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改善亲子关系,通过家庭日常生活,让晓路的亲情心理需求得到补偿,当然,要注意不能补偿过度。而最后一点是根本。常言道“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许多心理问题的解决,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恢复正常的亲子关系,满足孩子对母爱亲情的心理需求,才是化解晓路心理行为问题的关键所在。因为,一旦母爱亲情不再缺失,令安全感回归了心灵,孩子也就不会通过排斥、发脾气等表现来进行心理自我保护和救助了。而心理情结化解了,孩子自然会走进校园。

随后,我们就具体处理方式做了沟通。临别,晓路的爷爷笑了:“我这趟也没白来,知道以后该怎么和孩子相处了。”晓路的妈妈也眉头舒展了:“孩子哪有病啊,有病也是我们大人,是我们以前做的不好,我们一定要从改变自己做起,来帮助孩子。”

晓路的妈妈领悟得很好。心理咨询实践一再证实,问题出在孩子身上,而实际根源往往在大人身上。家长从改变自己做起,往往就是给孩子心灵成长的最好帮助。

事实再次证明果然如此。随着心理咨询的介入与推进,晓路不再像以前一样排斥弟弟,不再大发脾气,对人的戒备防御心理也淡化了许多。而最直接的表现便在于,晓路明确表示现在妈妈爸爸对自己很好,自己也会慢慢做得更好,等新学期开学后一定去上学。

新学期开始后,晓路终于回到了学校。我知道,家长一定付出了不少努力,做了不小的调整。家长的调整和改变,最终帮助了孩子心灵的成长。

编辑 陆思寒

猜你喜欢
戒备母爱亲情
永不凋零的亲情
母爱大于天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清明话亲情
搭讪
亲情互动 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