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配送站,未来是否可期

2019-06-21 02:48
发明与创新 2019年13期
关键词:骑手量产无人

你或许接到过这样的电话:“你的外卖已经到楼下了,麻烦下楼取一下。”这个时候,你只能放下手里的工作,下楼取外卖。或许你已经习惯了这样匆忙的取货过程,也看惯了外卖小哥加足马力赶往下一个地点的背影,那么你还会期待另一个更加舒适的取送场景吗?

近日,专注于研发服务型商用机器人的YOGORobot在上海发布了新产品“YOGOStation智能配送站”。这是全球首创的终端配送群体机器人系统解决方案,首次实现了覆盖“接收—暂存—分拣—递送—提货—反馈—退货”七大环节的无人化配送流程。机器人配送站来了,你能想象一个没有快递员的世界吗?

机器人配送,不再“单打独斗”

从机器人配送到机器人配送站,其中体现的是单体机器人向群体机器人的进化,这种进化是被什么催动的呢?一是业务量激增,二是业务环节需求增长。

从业务量来看,中国的终端递送市场已经连年持续井喷。这与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变迁直接相关。如今,年轻人的消费习惯趋于线上化,中国快递服务业的业务量级也越来越高。

饿了么物流产品总监任斐表示:“2018年,饿了么的配送骑手差不多有300万,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预计2020年需要1100万的骑手。这将引来三大问题,一是这些骑手从哪里来?二是管理这些骑手要多少人,从哪里来?三是人力成本急剧提高后,用户成本会相应增加,履约服务的质量也会受到影响,这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这就是无人配送想要去完成的事情——成为现有运力的补充。”

显然,面对如此大的空缺,单个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力不从心。

此外,从业务环节来看,整个终端递送业务包括“接收—暂存—分拣—递送—提货—反馈—退货”七个环节,这也要求机器人不断进化,从单机智能到多机智能,再到群体智能,覆盖终端配送的全环节。

解决“痛点”,寻求技术突破

要揽这个“瓷器活”,先得有个“金刚钻”。

在商业场景中,人机共处对机器人的识别能力和行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群体系统机器人则需要更加精确的调度能力,包括数据存储和同步的能力。因此,服务型群体机器人要想真正满足用户,还有很多技术坑位需要填平。

要想实现机器人商业化,低成本、高可靠性、可量产是必要的属性。而低硬件成本与高可靠性成为了矛盾的对立面,于是,如何平衡硬件成本和运算效率,做到二者兼顾,实现可量产,成为国内外厂商都在想办法解决的难题。富士康烟台工厂在2015年量产机器人Pepper时,通过引进自动化装置等措施,将产能从每小时5台提升到了每小时15台;YOGORobot通过强大的通信、算法、操作系统的全链路自研能力,不仅做到定位导航能力达到顶尖水平,还极大地降低了产品的成本;还有赛格威机器人依托平衡车的量产资源,也在长三角的工厂里部署了相应的产线。

图/ 东方IC

YOGOStation可实现多机动态避障(图/智能相对论)

如今,在很多人看来,楼宇内终端配送的“痛点”并不够痛,上下电梯似乎没有那么麻烦。然而,如今大热的智能微投、无人机等,曾经也不是刚需,到现在,平衡车、无人机、投影仪已经成为“00后”下单比例最高的“新三样”,智能手机更是席卷了整个手机市场。

智能终端配送创造出来的刚需是什么呢?

根据相关外卖数据,商家如果承诺30分钟送达,一般会在36分钟内送达,而这个时间可以分三段:取餐、送餐、楼内递送。其中,楼宇内递送/楼下等待用户取餐时间在8~15分钟,这一段时间是非标准的,而另外两段时间则相对固定。如果将“非标准”通过技术手段“标准化”,以后只要是“送东西”,不论外部环境如何,最终都会有打通“室内最后100米”的需要,这就要求实现物流全场景覆盖。

回到无人配送产品的本身,根据YOGOStation智能配送站测试效果显示,无人配送站可为外卖员减少平均每单10~15分钟的配送时长,约为单次配送时长的30%,这便是其商业价值所在。

终端配送,仍有诸多考验

无人配送的技术落地,依然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只有当机器人应用后的效率远高于人类时,其才有一定的落地价值。从市场看,中国快递和外卖行业在高基数下迎来高速增长。去年双十一当天,物流包裹突破10亿大关,而阿里巴巴方面表示,10亿这个量级在不久的未来将会成为常态。从这个角度出发,机器人的意义就在于为物流行业降本增效,使整个行业能够自如地面对“10亿量级”的常态。通过云端、智能存储分拣柜、配送机器人和物联网设备的联合运作,YOGORabot的终端配送方案大大提高了外卖等轻物流系统的信息化水平,加快了物流配送的速度。

另外,外卖等轻物流的电梯使用量比较高,而电梯使用是有成本的。而使用机器人递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该成本,比如同一个楼层的包裹让机器人去配送,效率提升的同时,电梯使用次数也会降低。

当然,配送机器人的出现不只是为了满足某个场景的需求,更是为了以系统的方式覆盖多个环节来帮助整个行业降本增效,从而解放人力,让人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更有创造性的事情,这也是机器人投入市场的最终意义。

著名机器人领域科学家赵杰曾经表达过技术落地的思考:“服务机器人这几年总是在高处,实际落地的很少。很大的原因是服务机器人没有服务能力,不能真正解决什么事情。实际上,服务机器人的需求应该与技术、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YOGO的这款机器人能够围绕物流方面的需求点,去解决一些事情,这很不容易。”

目前,一些工业型物流机器人比如码垛机器人、分拣机器人已经开始大范围投用,这主要是因为其使用场景比较单一,技术难度不高。但服务型配送机器人是个全新的赛道,大部分的产品仍处于实验室阶段。

一方面,电商、物流、外卖平台都在抢夺无人配送的市场,并有很多实质性的进展,有的企业甚至已经成为现阶段无人配送的标杆。在这条细分赛道上,既有像YOGO Robot、真机智能这样深耕技术多年的初创公司,也有如阿里菜鸟、京东这样的行业巨头。另一方面,无人配送尚处于萌芽期,成本与效益无法匹配,技术可靠性也仍需验证。如何切实开展量产、为行业降本增效,仍然是摆在每个机器人公司面前最大的课题。

总的来说,群体机器人系统解决方案的出现无疑为终端配送领域提供了一个助推器。而留给终端配送行业的还有诸多考验:从生存到发展的阶段到底该怎么跨过?群体机器人的量产何时能实现?全新的商业模式是否奏效?更多问题亟待人们继续思考。(据智能相对论)※

猜你喜欢
骑手量产无人
上班在“狂奔”,保障似“裸奔”——“抢单”的骑手们常常要面对“拖单”的社保
基于国六排放标准下的量产车评估测试(PVE)方法研究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外卖骑手的本分与情分
无人战士无人车
反击无人机
3D打印迈向量产之路
女骑手
诗到无人爱处工
无人超市会流行起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