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与说书匠

2019-06-21 01:44胡孟祥
曲艺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工团习仲勋边区

胡孟祥

名相闻

习仲勋的名字,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传遍了陕北高原。韩起祥作为走村串寨的陕北民间说唱艺术家,对习仲勋的大名早有耳闻。但真正了解习仲勋,还要从韩起祥的一次下乡演出说起。

1946年5、6月间,韩起祥在边区文协说书组林山的带领下,到米脂、绥德一带去说书。一来是为了下乡宣传和开展乡间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二来是普及推广新书,帮助其他盲艺人学唱新书词。韩起祥每次下乡演出,大多由林山带领。

韩起祥这次下乡,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招收了一个有文化的年轻弟子。他叫薛增禄,原是绥德师范的一名学生,后经选拔加入绥德地区文工团。他聪明好学,既能表演,又善弹唱,是文工团的艺术新秀。文工团派薛增禄跟韩起祥学唱陕北说书,二人相见很是投缘,韩起祥高兴地收下了这位新弟子。这位年轻人心灵口甜,韩起祥认真地教,薛增禄刻苦地学,因他富有音乐才能,还把韩起祥的唱腔用音谱记录了下来。

一天,薛增禄来到韩起祥面前,问道:“先生,您知道我们文工团是谁创办的吗?”韩起祥听后摇头不语。“您猜猜看?”薛增禄又追问了一句。“哎呀,这不好猜咧。”韩起祥回答说。“先生,俺告诉您,是习仲勋,习仲勋您知道不?俺们绥德的地委书记。”“是地委书记习仲勋?”韩起祥有些好奇,便随声自言自语地道:“哎呀,习仲勋怎么想到会创办一个文工团咧?”

在韩起祥看来,习仲勋既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才,又是一位抓政治、懂经济的高级领导干部,没想到还创办起一个文艺团体。薛增禄见韩起祥迷惑不解,便用说书人的腔调,在韩起祥面前来了一段表演:“先生,您若不知请稳坐一旁,听徒儿慢慢向您道来!”

“话说1943年,农历春节刚过,春光洒满了陕北高原。一天,习仲勋自延安来到了绥德,他走马上任来了!担任什么职务?绥德地委书记兼绥德警卫司令部政委。这是个啥官?四品州官啊。要说俺们绥德,那真是天灵、地灵、水灵、人更灵啊!绥德,绥德,东邻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呀!‘吕布戏貂蝉您知道不?貂蝉家住米脂,吕布家住绥德。信不?不信问问俺爷爷。俺们绥德有句民谣,流传了上千年:‘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

說到此处,薛增禄一转身,拿起了一副竹板,用手一打,呱哒哒直响,唱起了数来宝:“哎,哎,您随着我的手来看,山头上站着个小青年,高唱一曲‘信天游,扯着个嗓子乱叫唤。”

薛增禄的这段表演,可把个韩起祥给逗乐了,他连声称赞:“好,好,你可是咱说书人的好苗苗咧。”薛增禄听到韩起祥的夸奖,说得更带劲了。他又道:“闲话少说,书归正传。话说1943年的一个冬天,从延安鲁艺开来了一队人马,它就是延安鲁艺文工团。‘鲁艺文工团来了!鲁艺文工团来了!老百姓奔走相告,可把绥德的群众乐坏了。鲁艺文工团演出到哪里,成千上万的群众就翻山越岭,跟随文工团跑到哪里,那热烈的场面就像农村过大年。您说怎么着?这种场面被习仲勋书记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遂决定成立绥德地区文工团。”

“先生,俺听说地区要成立文工团,闻讯报名,结果被录取了。文工团成立前期,俺跟随鲁艺文工团去学习,学秧歌,观表演,鲁艺的秧歌好着哩。先生,1944年的春天,在文工团成立的大会上,习仲勋书记对俺讲:‘今天,是我们绥德地区文工团成立的大喜日子,我向同志们祝贺,祝贺绥德地区有了我们自己的文艺团队,我们要向鲁艺文工团学习,做毛主席《讲话》精神的践行者,新文艺的传播者。我们的文工团,要为全区五十二万群众服务,把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文艺送到田间、地头。到农村去,到庙会去,去占领我们的文艺阵地。大家说,能做到吗?‘能!俺们齐喊。在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中,文工团宣告成立了!”

说到此处,薛增禄把话题一转,凑到韩起祥的身边,说声:“先生,您知道不,就在俺文工团成立之际,习仲勋书记喜结良缘。”韩起祥闻听,好奇地问:“请问新娘尊姓大名?”“先生,您要问新娘子姓字名谁,且听下回分解。”

嘿!新娘是谁?齐心呀。薛增禄卖了个关子,韩起祥心中纳闷。他追问道:“这新娘到底是谁?”“先生,她叫齐心,您听,这名字好不?齐心,齐心,齐心协力啊!”

师徒二人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好个开心。说到此处,薛增禄又神秘地对韩起祥说:“先生,您知道齐心是谁不?她是俺师姐。”“师姐?”韩起祥又疑惑了。薛增禄解释说:“齐心是俺的校友,她是绥德师范的学生代表,俺尊称她师姐。师姐结婚那天,是在九贞观的一间窑洞里,俺们一群校友还前去贺喜呢。”一提到校友,薛增禄心情就激动。

“先生,提起俺绥德师范,那可是名家辈出,李子洲您知道不?当年,李大钊介绍入的党,他可是一个老革命。李子洲、刘澜涛、杨明轩、马文瑞、安子文、贾拓夫、张达志、贺晋年、白栋材、白如冰、韦君宜、杜岚等等,都是俺们的校友哩。”您别说,这个薛增禄也很不简单。有一部记录绥德师范校史的书《记忆》,其中就对薛增禄大加赞赏。

当韩起祥离开了绥德,心中记下了习仲勋, 记下了齐心,也记下了他的新弟子薛增禄。

习仲勋是如何知道韩起祥的呢?大约在1945年下半年,习仲勋从绥德地委书记奉调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这为习仲勋熟知韩起祥提供了便利条件。

习仲勋熟知韩起祥,有多种渠道来源,首先谈一谈延安县委县政府。1987年,韩起祥在接受作者采访时曾说:“我的每一篇作品,可以说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和上级组织的热情支持……就连我如何编新唱新,也是延安县委书记来提醒的。”韩起祥说的这位县委书记,就是王丕年,在说新唱新的起步阶段,正是在王丕年的启发下,韩起祥用传统的说书老套路去填新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旧瓶装新酒”。很快韩起祥就口编了《吃洋烟二流子转变》《红鞋女妖精》等新书词。由此看来,王丕年是最早帮助韩起祥说新唱新的党的干部。而这位王丕年与习仲勋在一起共事多年,很有可能把韩起祥的事讲给习仲勋听,因为韩起祥这位传奇式的人物,人们往往津津乐道,更何况韩起祥的故事就发生在王丕年的身边。

再说陕甘宁边区文协。习仲勋在边区文协有一位好友,他就是作家柯仲平。在延安时期与建国初期,习仲勋参加一些文化活动,往往由柯仲平陪同,因为柯仲平是大西北文化艺术界的领军人物,也是韩起祥的领导。

大约在1945年3月间,林山把韩起祥引进陕甘宁边区文协,在文协办公的窑洞内,韩起祥与边区文协主任柯仲平见了面。柯仲平性格爽朗,热情奔放。第一次与韩起祥见面,就热情地紧握着韩起祥的手说:“听说你能编新书,现在我们把你请来,想跟你合作,共同编写新书,有什么具体问题,请给林山同志反映,我们会协助你的。”韩起祥听到大作家要与自己合作编写新书,他当时高兴得不知说什么才好。韩起祥与边区文协的交往,就从这时开始。

1945年11月间,延安首次开办了一个说书艺人训练班,训练班是由边区文协和延安地委宣传部共同合作举办的。此次训练班共有六个说书人参加,由韩起祥担任班长,边区文协专派林山给说书训练班讲解时事,提供各种斗争的故事。鲁艺的同志也参加了指导。

训练班的第一天,就由韩起祥“现身说法”。在短短的几天内,他们就创作了《张玉兰争民主》《两头错》《纺纱记》等8篇新书词和5段新书帽。此外,还对《枪刀记》《还魂记》《花柳记》等传统书目进行了修改加工。因为这次说书训练班取得了较大成就,有5位说书人受到西北局宣传部和边区文协的奖励。请注意:此时习仲勋正在西北局书记的领导岗位上。

20世纪40年代中期,韩起祥在陕北是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按现在的话说,他就是“明星”“大腕”。从1945年8月至1946年9月,在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内,韩起祥的名字就在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出现过20余次。习仲勋作为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对《解放日报》是必看必读的。

是什么力量吸引着党报对韩起祥如此的宣传报道呢?其原因有二:一、韩起祥是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引下,在新说书运动中涌现出来的“说书英雄”;二、韩起祥所具有的独特性。韩起祥自幼家贫,既是目盲,又是文盲。就是这样一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却能说新唱新,还能自编自唱。他那超乎常人的“口才”与“肚才”,引起了从中央领导到普通百姓的普遍关注。韩起祥不仅为毛主席说过书,还为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等中央领导说过书。不仅如此,韩起祥还与贺敬之、丁玲、柯仲平、马可、安波、陈明、林山、高敏夫等作家相熟。这岂能不引起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的关注呢?习仲勋既关注韩起祥,还关注韩起祥周围的一群文化人。

习仲勋熟知韩起祥,还有一个重要的渠道来源,那就是通过韩起祥的代表作《刘巧团圆》。《刘巧团圆》是根据发生在陇东的一起真实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书中的刘巧儿、赵柱、马专员等艺术人物,都有现实生活中的原型。

1938年,华池县封家园子村有个封芝琴,由其父封颜贵包办、与张金才之子张柏儿订婚。1942年5月,封颜贵为多索聘礼,企图赖婚。一方面教唆女儿以“婚姻自主”为借口,要求与张解除婚约;另一方面又将女儿高价出卖。而封芝琴与张柏儿在一次偶然相遇中,表示自愿结为夫妻。

当她得知父亲又将自己卖给庆阳县朱孝昌为妻时,便暗中通知張家。张金才遂召集亲属二十余人,深夜携棍棒闯入封家,将封芝琴抢去。封颜贵以张家“抢亲”为罪名将其告到县司法处。县司法处不经调查研究,冒下判决:判处张金才有期徒刑六个月,封芝琴与张柏儿婚姻无效。但对封颜贵屡次出卖女儿的不法行为却不予追究。对此,当事人不服,群众也不满意。适逢马锡五来华池县巡视工作,封芝琴拦路告状。

马锡五亲赴封家园子村深入调查了解,还征求封芝琴对婚姻的意见。在弄清全部案情的基础上,就地公开审理:依法撤销华池县司法处的判决;封、张双方同意结婚,其婚姻有效;张金才黑夜抢亲,扰乱治安,判处短期徒刑;封颜贵多次出卖女儿,违反政府法令,判处劳役,以示惩戒。对这个判决,群众认为合情合理,受罚者甘心服罪,一对青年人更是欢天喜地,结成了美满夫妻。《解放日报》为此发表社论,评述了马锡五采取实事求是、依靠人民群众办案的审判方式,是边区司法战线上的一次创举。

第一次把这一案例搬上文艺舞台的是女作家袁静。她创作了秦腔《刘巧儿告状》,一次,韩起祥去中央党校三部说新书,有一位姓齐的同志把《刘巧儿告状》的故事梗概讲述给韩起祥听。没过几天,韩起祥便创作了陕北说书《刘巧团圆》。该曲目韩起祥上演了上百场,成为曲坛上的经典之作。

196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新凤霞主演的评剧《刘巧儿》搬上银幕,刘巧儿的故事传遍全国。刘巧儿与赵柱反对封建包办、争取婚姻自由成为那个时期青年男女争相效仿的偶像。

伴随着“刘巧儿”在文艺舞台上的不断上演,被人民群众誉为“马青天”的马锡五,名声远扬。而这位马锡五,正是习仲勋的老战友。

马锡五光明磊落,秉公执法,成全了千千万万个像刘巧儿、赵柱式的男女青年。他还想成全小说《刘志丹》。依据马锡五多次劝说习仲勋支持小说《刘志丹》的创作推论,马锡五也会多次邀请习仲勋一同去观看《刘巧儿告状》《刘巧团圆》与《刘巧儿》的。也许有时习仲勋还会邀请马锡五去观看演出。由此推论:习仲勋不仅熟知韩起祥,而且还会观看韩起祥的陕北说书。名相闻啊路相通,请看—

人相近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在延安影响最大的报纸有两种,一是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一是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边区群众报》。谈“习仲勋与韩起祥”,不能不说《边区群众报》。

1946年3月间,在《边区群众报》创刊六周年之际,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代表西北局党委撰写了一篇具有引领性的祝贺词。词文开宗明义地讲:“庆贺《边区群众报》六周年。《边区群众报》出满三百期了,值得大大庆贺。这个报纸是边区群众公认的好报纸,谁也喜欢它,谁也爱护它。为什么呢?它不但容易读懂,并且说出了边区群众要说的话,讲出了边区群众要知道的事。这就是为群众服务。”

习仲勋在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期间,对西北局机关报《边区群众报》,爱护备至,他常常邀请编采人员列席西北局的会议,召开新闻座谈会,引导编采人员把党报与民报相统一。热情扶持《边区群众报》办成一张“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做群众之所爱”的大众化的党报。时任《边区群众报》主编胡绩伟,在《回忆<边区群众报>》一文中,曾用“如鱼在江河,鸟在天空,自由游弋,自由翱翔”,来形容他在《边区群众报》度过的十年编报生涯。

胡绩伟在延安时期,亲耳聆听了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把“文艺为什么人”“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等论述,巧妙地运用在办报之中,创造性地采用陕北说書、陕北秧歌、陕北民谣、陕北谜语等民间艺术样式,去宣传革命的新思想与新文化,做出了显著的成绩。1943年边区文教群英大会上,边区政府授予《边区群众报》“特等文教模范”的光荣称号,胡绩伟也被授予“特等文教模范工作者”。

胡绩伟回忆说:“1943年边区群英大会以后,我写了一篇六百多句唱词的《群英会》,虽然在文艺性上远远不如柯蓝的作品,但对群众大会的情况写得一清二楚,很快就成为各地文工团、宣传队、读报组和民间艺人的唱本。”

谁能想到大名鼎鼎的《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也会创作民间艺人的唱本呢?正是由于胡绩伟办出了一张很出色的大众化的党报《边区群众报》,不仅为我国培养出了像李季、闻捷、杜鹏程、胡采、汤洛等相当有名的诗人与作家,还引领、影响着韩起祥的艺术道路。

可能有人要问:韩起祥既是目盲,又是文盲,如何与《边区群众报》联系在一起呢?说来也巧,《边区群众报》有韩起祥的一位学生,他就是时任《边区群众报》文艺编辑兼记者、后来成为闻名全国的大作家柯蓝。

胡绩伟在《回忆<边区群众报>》一文中,曾两次提到柯蓝与韩起祥。他说:“著名作家柯蓝同志,五十多年前在《边区群众报》工作时,找到了一个深入群众,创作大众文艺的好办法,写出了十分出色的作品。当时在陕北民间有一位很有名的说书人韩起祥,他是个盲人,柯蓝自愿去做他的徒弟,为他背褡裢,用个棍子牵着他翻山渡河,走乡串户,像亲人一样照顾他的生活,诚心诚意地向他学习,然后为他改编旧书段旧唱词,创作新书段新唱词。柯蓝写的《乌鸦告状》轰动了陕北。韩起祥敲着鱼鼓简板,边唱边说,走到哪里都被老乡层层围住,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又说:“群众报的柯蓝同志用陕北说书形式写的《抗日英雄洋铁桶》和《乌鸦告状》等长篇连载很快传遍了山村小镇,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陕北很多说书艺人,像韩起祥这样的名家都把这些作为演唱的脚本,从头至尾地唱给群众听,起到了普及宣传的作用。”

柯蓝向韩起祥学习陕北说书,用曲艺的样式进行文学创作;韩起祥则向柯蓝学习新思想、新文化与新曲目。由此出现了民间艺人与知识分子相结合、民间艺术与新文艺相结合的崭新局面。《边区群众报》所作出的突出贡献,是在毛主席《讲话》精神指引下和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直接领导下所取得的。

当1946年9月17日,王震将军率三五九旅突破重围,自中原万里迢迢返回延安时,习仲勋、林伯渠、谢觉哉、贾拓夫、马文瑞、李卓然等边区党政军领导人及边区军民,成群结队地到前往延安十里之外的南郊区去迎接,韩起祥的身影就出现在欢迎的人群中。当晚,他口编“慰问词”,贴在延安的街头。

1947年3月至5月间,当胡宗南的部队进犯延安时,我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司令员与习仲勋政委的指挥下,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的胜利。一年后,野战军在中共中央西北局与晋绥边防军的大力支援下,又取得了宜川大捷。韩起祥闻讯后异常兴奋,随即创作了陕北说书《宜川大胜利》(该曲目还把“三战三捷”编入书中)。后又自愿报名,参加了“边区慰问团”,身背三弦到前线去劳军,受到彭德怀等前方将士的热烈欢迎。

1978年2月24日至3月8日,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京隆重召开。习仲勋作为特约代表与韩起祥委员一起,共同出席了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本文为作者《鲁艺春秋》三卷文本中的一节,有删节。)

(责任编辑/马瑜)

猜你喜欢
文工团习仲勋边区
汪立三在合江农垦局文工团
严歌苓“文工团”叙事的忏悔意识
美丽与丑陋是一对双生子
军中“芳华” 文工团旧影
抗战时期边区人民调解制度研究
习仲勋:统战工作的典范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宣传斗争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
两碗鸡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