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模式初探

2019-06-21 11:57朱慧军
云南教育·高等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现状、原因、改革措施进行分析,结合多年教学第一线的实践,针对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特点及改革模式提出一些思路,以期对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有所益处。

关键词:高职高专 教育教学 改革

習近平主席在北大对青年和教育提出殷切希望:“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顺应党的号召和社会的需求,高职高专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充满活力的生力军,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产学结合,培养了大量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比起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模式而言,高职高专教育教学为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和独特性。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和现有的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要求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导致教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通过对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现状、原因、应对措施进行分析,针对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及改革模式提出一些思路,以期对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有所益处。

1 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现状

1.1 高职高专扩招导致的问题

为顺应社会需求,扩大高职高专院校的规模,高职高专院校大多大力地进行生源扩招。但是在管理、教学、师资、人员配备等方面没有为扩招做好应有的准备。有的高职高专院校为了扩招补充生源盲目降低录取分数线,导致生源品质降低不能达到应有水平,带来教育管理、教学等方面的难度和问题。

1.2 传统教学方法不能适应高职高专教育的需要

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法很多都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有的甚至坐在讲台上对着课件一念到底,没有互动、没有激情、没有课堂设计,课堂气氛毫无生机。

1.3 理论与实际相脱离

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最终要面对企业生产第一线,如果没有结合实际的教育教学无异于纸上谈兵,变成学生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动手就无从下手的教育教学现状。

1.4 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不能适应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要求

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不能真正正确评价一个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反而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脱离实际,动手能力欠缺。

2 高职高专教育教学问题原因分析

2.1 对学生这方面而言,据调查数据显示,专业选择和学习目的明显地带有很强的就业动机。有的学生单纯地为了读书、就业,甚至有的贫困学生为了减免学费等原因选择专业。不结合自己的爱好特点、实际情况选择专业,导致学习提不起兴趣,专业课、理论课学习效果较差;有的高职高专学生录取分数低,特别是有的学校还会录取一些没有高中基础的三校生,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听不懂老师所授内容,产生厌学情绪,学生的课堂表现比较差,自学能力弱;有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惰性较强,吃不得苦、受不得累,加之现在一些大学生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来到高职高专学校就觉得不用努力了,放松了对自己的学习要求等消极情绪必然导致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

2.2对教师这方面而言,虽然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认真讲授,但有的老师授课没有方法、没有激情、没有课堂设计,很少和学生互动;还有的老师授课内容不及时更新,和科学发展严重脱节,一个课件用几年,甚至十几年;没有积极引导开拓学生思路,不能帮助学生开启思考之门,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的收获与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很多学校不重视教师培养和再学习,没有积极创造教师校内外再学习、再实践的条件。在网络信息时代,专业知识更新快,只靠教师自己下去自学远远不够。有的教师从进校授课到退休都没有安排过一定时间的校内外学习实践,这样严重跟不上知识的更新和学生的需求,不能适应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需求。

2.3对学校这方面而言,师资、场所、设备、仪器、手段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不够,很大程度上不能适应扩招的现状。安排的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少或者效果不好,没有相应的仿真设备或者软件做支撑,单纯的希望利用PPT达到相应的效果或者一些老旧的实习设备达不到预期目标。

3 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3.1对学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入学基础各有差异,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如何保证各个基础和特质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非常关键,对此应当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例如我们用分组教学模式,把班级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教学任务的安排,每个小组都会安排各有所长的学生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动手能力强的负责实作,专业过硬的负责任务和课题的组合,电脑运用得好的负责电脑资料收集和运作等。在小组团队合作分工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挥各自所长并且相互渗透、相互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综合能力得到较大提高。针对各自的不足开设专业提高班、基础课提高班、动手实践班进行针对性强化提高。提高班除了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更有特长突出的学生“一对一”的帮助程度较差的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实践课完成得好的同学可以手把手帮助完成情况差的同学去完成实践任务,基础课好的同学帮助如三校生等基础差的同学进行“一对一”基础补习等。教师注意课后为提高班的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因为是针对性的小群体教学,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具备完成专业学习以及从事工作所需的实践动手能力

3.2加强对学生进行专业意识教育。一部分学生抱着“混文凭”“为就业”的功利性目的,对专业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要让学生知道学习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对将来的就业和工作有直接而且重要的影响。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从来都不缺应届毕业生,但是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一直都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而且供不应求。学生在思想上有了正确认识,才能在行动上积极努力,才能有益于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和高职高专人才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3.3学校在没有足够准备的情况下谨慎扩招,扩招也不能盲目降分,不能为了一时的生源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声誉,导致次年招生问题的恶性循环。 要加强仿真设备和相关软件的投入,教师要不断学习并熟练掌握和应用仿真设备、相关软件,多媒体技术达到流畅、熟练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要将多媒体技术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利用好视频案例教学资源库,让微博辅助教学平台和课堂教学评价系统的多媒体实践教学平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从而设计出生动经典的教学情境,所教知识要有延伸拓展,分清主次,有层次地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实践活动的同时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避免华而不实不分主次的多媒体技术应用,避免把多媒体教学形式化。而是要切实把专业的学习任务结合动手各项技能进行情景化训练,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课后应该通过专业图片、图表等设计一系列任务,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

3.4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由于自身的实践性特点,使其在教育教学中要依据教学内容、教学设施条件的不同,考虑将“教室课堂”转移到“生产现场课堂”,也就是“现场教学”。通过“现场教学”方式使学生身处实践之中,在现场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所见、所听、所感,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当然现场教学要受各教学主体的教学设施条件限制,教师应尽可能利用已有的设施条件或创造新的条件。现场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要做好详细具体的执行计划,切忌流于形式,比如像参观一样效果就不佳了。同時直接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让学生参与到生产管理实践中,一方面是企业的一名准员工,服从企业管理和生产安排,可以体会紧凑的生产管理和企业的劳动制度;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身份,要带着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教师的教学进行消化吸收,融会贯通。

3.5改善对学生的评价制度是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闭卷考试侧重理论知识及笔头答题技能,忽略了口头表达和操作技能的展示,对学生的创新创造动手能力强调不足。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可以根据专业特性及实际需要,把对学生的考核和评分多侧重在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核上,大力鼓励创新创造的学生,研究一套针对专业动手操作能力的具体考核方案并且实施,从而总结出针对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更合理的学生考核评分机制。

3.6加强教师的业务理论培训学习力度,把教师的培训及成果和职称挂钩。知识不学习、不更新就不能适应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要求,也不能培养出符合国家社会要求的学生。加强校企合作,一定时间内把教师交换到对口企业生产第一线去实践。可以有针对性地结合教学请企业的专家到校讲座。加强教学艺术的研究与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情景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选择的研究意识,应与学生积极互动,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讲授一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链条中,可以更多地加入其他类型的教学形式,如按小组给学生一个课题自己准备并实施收集资料和课堂分享过程,多媒体情景演示,提问、自由讨论、分析总结问题、课后信息反馈等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或做论文、课堂发言等等。目的就是在讲授与接受之间建立更多的教学活动形式和互动,让学生最大程度参与其中,这必将大大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肖应红.高校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存在的问题及根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8).

[2]原松梅,论教育创新中教师的使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3]覃伟合课堂教学改革新论[J].学术论坛,2002.

[4]朱慧军,高职高专课堂教学浅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23).

猜你喜欢
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