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

2019-06-22 01:58仝惠民
医疗装备 2019年10期
关键词:呼吸衰竭呼吸机气道

仝惠民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呼吸科 (天津 30014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急性加重期患者常因痰量增多、咳脓性痰、呼吸困难加重而伴有肺部通气障碍,进而导致呼吸衰竭。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导致二氧化碳潴留、机体缺氧加重,进而引发低氧血症等生理变化、代谢紊乱,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导致临床病死率增高[1]。由于COPD发病因素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目前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通过抗感染、化痰、止咳等方式去除诱因、促进肺通气恢复、改善代谢紊乱,达到治疗目的。临床认为及时提高通气量、纠正缺氧是疾病治疗的重点,呼吸机能快速增加肺内氧弥散、减轻气道阻力、改善肺功能,且无创呼吸机对人体创伤小,可有效缓解病情[2]。本研究旨在探讨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7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37例)与试验组 (38例)。对照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56~79岁,平均 (70.8±1.6)岁;病程3~14年,平均 (8.1±2.3)年;体重51~83 kg,平均(67.0±2.4)kg;肺功能分级,Ⅲ级24例,Ⅳ级13例。试验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54~79岁,平均 (70.6±1.5)岁;病程3~15年,平均 (8.0±2.5)年;体重52~84 kg,平均(67.4±2.3)kg;肺功能分级,Ⅲ级24例,Ⅳ级1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患者或其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1)符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关于COPD的诊断标准;(2)神志清楚、可自主呼吸的患者;(3)未合并恶性肿瘤、面部畸形的患者。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不完者整;(2)合并有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严重器质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3)自愿退出治疗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给予患者抗感染、解痉平喘及化痰等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其营养支持、纠正酸碱失衡、维持呼吸通畅及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治疗时间为1周。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无创呼吸机治疗。患者取半卧位,连接BiPAP呼吸机,行面罩吸氧,选择S/T通气模式,呼气正压4~8 mmHg,吸气正压8~20 mmHg,血氧饱和度90%以上,氧浓度35%以下,氧流量5~8 L/min,通气时间8 h/d。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调整参数,缩短呼吸机治疗时间直至撤机,治疗时间为1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入院时、治疗后的胱抑素 C(CysC)、动脉血氧分压 (PaO2)、呼吸频率 (RR)、超敏肌钙蛋白T(hs-TNT)、动脉血氧饱和度 (SaO2),以及并发症发生率。CysC、hs-TNT水平测定:取患者入院时、治疗后的肘静脉血进行离心处理 (2 000 r/min,15 min),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进行检测。并发症包括心率降低、呼吸急促、意识不清。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指标比较

入院时,两组CysC、PaO2、RR、hs-TNT、Sa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试验组 CysC、RR、hs-TNT低于对照组,PaO2、SaO2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 P<0.05

组别 例数 CysC(mg/L)PaO2(mmHg)RR(次/min)hs-TNT(ng/ml)SaO2(%)试验组38入院时 1.4±0.7 53.1±4.7 120.7±9.6 1.5±0.7 87.9±3.2治疗后 0.7±0.3a 72.6±4.1a 96.1±10.3a 0.3±0.1a 95.8±2.5a对照组 37入院时 1.4±0.6 53.7±4.2 119.5±10.8 1.5±0.6 87.1±3.5治疗后 1.0±0.3 67.0±3.8 105.7±10.5 0.7±0.2 91.4±3.0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55,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

3 讨论

COPD急性期患者由于受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气道黏液分泌增加及黏膜水肿等多种因素影响易导致气道阻力增加,从而使吸气功耗增加,患者出现呼吸肌疲劳、通气功能障碍,继而出现低氧血症、二氧化碳潴留等Ⅱ型呼吸衰竭症状。COPD患者以老年人为主。近年来,由于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剧,COPD发病率上升,加之老年人脏器功能老化、体质较差,易并发呼吸衰竭,造成机体缺氧,进而导致酸碱失衡、循环系统紊乱,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研究报道,及时、有效给氧是疾病救治的重点,传统使用呼吸兴奋剂、支气管扩张药等虽对促进患者气道通畅有一定作用,但效果有限,患者预后较差,而常规吸氧由于患者年龄较大,吸氧通气量增加有限,因而治疗效果一般[3]。

机械通气是临床改善患者通气的常用手段,其利用呼吸机在短时间内能快速增加通气量、改善肺内气体分布、减轻气道阻力、减少无效腔、提高氧弥散的能力,纠正机体缺氧状态,避免病情加重,起到改善症状、降低病死率的目的[4]。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CysC、RR、hs-TNT低于对照组,PaO2、SaO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ysC是一种蛋白酶抑制药,近年来研究发现其水平与COPD疾病有密切联系,其血清水平能反映COPD严重程度,水平越高表明病情越严重;hs-TNT是一种特异性抗原,在心肌受损后会被大量释放入血,其水平能反映机体心肌受损程度[5]。

本研究结果表明无创呼吸机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效果较好,患者肺通气功能、病情改善良好。万小兵等[6]的研究中,观察组 (常规治疗+无创呼吸机)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RR、心率 (HR)低于对照组 (常规治疗),PaO2、SaO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本研究结果与之相似。分析原因为,呼吸机呼气时可产生较高的呼气压,能避免肺泡萎缩,提高氧弥散,促使肺泡内CO2有效排出,从而降低PaCO2、提高PaO2,同时,其还能产生较高吸气压,有利于减轻气道阻力,改善肺内气体分布、促进气体交换,从而快速缓解机体低氧血症、酸中毒等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心率降低、呼吸急促、意识不清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分析原因为,无创呼吸机能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避免治疗期间肺水肿、肺淤血等的发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呼吸肌疲劳、降低氧耗,促进肾上腺素释放、心功能改善[7]。同时,患者经口鼻无创通气,对人体损伤小,能保护呼吸道防御功能,不会对其行为造成过多限制,患者临床舒适度高、痛苦小,还能避免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的发生,且无创通气患者对仪器依赖性低,可减少脱机困难的发生,对提高患者预后有积极意义[8]。

综上所述,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治疗效果较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猜你喜欢
呼吸衰竭呼吸机气道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不同气道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效果的影响
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临床护理观察
呼吸衰竭的护理分析
利奈唑胺片剂有效治疗气道支架相关肺部MRSA感染
探析NO结合高频震荡治疗严重呼吸衰竭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