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质量改进对提高儿科门诊患儿护理风险管理质量的影响

2019-06-22 01:58刘淑君
医疗装备 2019年10期
关键词:儿科门诊医护人员

刘淑君

天津市滨海新区妇女儿童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天津 300459)

门诊为医院重要的窗口之一,儿科门诊与其他门诊的区别在于医疗对象的特殊性,小儿由于年龄较小,表达能力及治疗配合度较差,加之儿科疾病大多病情发展迅速,患儿家属易产生焦虑、紧张等心理,增加儿科门诊治疗及护理工作的实施难度[1]。护理风险管理评估、识别、预防及解决护理中潜在的风险,目的在于减少医疗损失、提高管理质量。相关数据显示,近几年儿科门诊的临床护理工作投诉率一直居高不下,医护人员长期面临高风险、高压力且高强度的工作[2]。因此,采用何种方法能提升儿科门诊护理服务质量、降低护理风险是临床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本研究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提高儿科门诊患儿护理风险管理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我院接诊的儿科门诊患儿60例为观察组,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我院接诊的儿科门诊患儿6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1个月至14岁,平均 (6.73±1.62)岁。对照组男30例,女30例;年龄1个月至14岁,平均 (6.69±1.5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科室在职医护人员共10名,包括2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5名护士。

1.2 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工作。包括门诊治疗及注意事项的讲解,观察患儿门诊治疗期间情绪变化情况,耐心回答患儿及家属所提问题,并维护门诊区域环境的安静、整洁,依据要求采取消毒隔离措施,并做好候诊秩序的维持工作。

观察组开展持续质量改进工作。(1)成立持续质量改进小组。评估医护人员学历、工作时间、专业技能,依据评估结论展开对应培训,并进行相应考核,考核通过后实施护理持续质量改进。(2)分析护理中质量问题。采用头脑风暴、质检及患儿家属反馈等方式对以往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护理问题进行分析归纳。统计出的问题如下:医护人员缺乏临床经验,操作技能不足,依赖上级护师;门诊环境吵闹、人员流动性大,同时诊治过程中医护人员需长时间维持亲切态度,工作的强度过高;诊治过程中医护人员需做好与患儿家属的沟通工作,但由于患儿家属易情绪激动,医护人员亦需做好纠纷应急处理工作;医护人员法律意识浅薄;未加强门诊的感染管理,无菌操作要求执行不彻底。(3)制定改进方案。明确护理操作及质量检查、质量问题处理等相关标准,同时加强三级质控工作,充分利用各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不断总结护理经验及缺陷。开展相关培训,定期展开护理培训,通过学习、讨论及分组模拟等方式强化医护人员专业技能及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调整医护人员工作状态,通过为患儿提供积极主动的护理,进行情感传递,维持护患关系稳定,同时合理安排医护人员工作时间,改善工作状态。完善就诊制度,可采取二次分诊及同类病症集中护理等方法,加强候诊期间的巡视工作,以便能及时识别病情突然变化患儿,把握救治时间。

1.3 临床评价

以我院自制护理风险管理评估问卷对两组护理风险管理情况进行评估,包含3项内容,每项分值均为100分,得分越高风险管理质量越高,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815,重测效度为0.823。统计两组护患纠纷发生率、护理风险问题发生率及护理缺陷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护理风险管理情况

观察组风险评估质量、风险防范质量及风险处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风险管理情况比较 (分±s)

表1 两组护理风险管理情况比较 (分±s)

组别 例数 风险评估质量 风险防范质量 风险处理质量观察组60 94.12±3.72 96.13±2.88 95.29±3.91对照组 60 85.94±2.56 87.85±2.34 83.32±4.07 t 14.031 17.284 16.428 P 0.000 0.000 0.000

2.2 护患纠纷、护理风险问题及护理缺陷发生率

观察组护患纠纷发生率、护理风险问题发生率及护理缺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患纠纷、护理风险问题及护理缺陷发生率比较 [例 (%)]

3 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与所涉及领域的不断发展,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3]。以往传统护理很难达到患者对医疗的期望水平,易出现护理失误,引发护理纠纷。而引入持续质量改进,则对管理护理风险提供了新的支持。

持续质量改进在各领域均有广泛应用,该模式通过规范与落实整个质量管理制度,不断发现、分析及解决护理各环节存在的问题,确保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4]。儿科门诊作为院内诊疗重要科室之一,因所接诊患儿语言表达与理解能力尚存在欠缺,加之部分患儿发病急骤且病情较为复杂,患儿家属多存在较严重的焦虑、紧张心理,增加了护理风险发生的可能[5]。护患间沟通不到位、护理细节未注意等,均可能对患儿康复造成影响,同时影响护理服务质量及患儿家属的治疗、护理满意度。

本研究中,观察组风险评估质量、风险防范质量及风险处理质量评分均较对照组高,护患纠纷发生率、护理风险问题发生率及护理缺陷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提示在儿科门诊患儿风险管理中应用持续质量改进可提高护理风险管理质量,降低护患纠纷、护理风险问题及护理缺陷发生率,与缪红和董承颜[6]研究结果相似,应用持续质量改进可提高护理风险管理效率,减少护理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

护理风险的存在对患儿及其家属造成影响,护理纠纷的发生对医护人员人身安全存在威胁。而通过创建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小组,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不断分析,制定并不断改进、完善方案,以循环管理模式对护理工作进行持续改进,降低护理风险,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同时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主动去分析护理隐患及问题,通过头脑风暴分析等方式,总结经验,并结合具体情况解决风险,提升医护人员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的同时,使其沟通能力、风险处理能力及自护意识均得到提升,有效降低护理风险。

综上所述,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儿科门诊患儿护理风险管理工作,可提高护理风险管理效率,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

猜你喜欢
儿科门诊医护人员
门诊支付之变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圆梦儿科大联合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