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设计

2019-06-22 13:55
设计 2019年9期
关键词:环境设计发展

循环经济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运用在产品设计中,所得的产物便是可持续设计(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DfS),是相对于追求市场扩张模式的社会发展模式而提出的设计思想。早在1968年,可持续设计的先驱维克多(Victor Papanek)就在其专著《为真实世界而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中这样描述,“设计师应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为我们的世界提供理性的、负责任的设计”。我国学者马春冬教授也从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角度去思考环境因工业过度而造成的影响,探索生态设计与可持续设计的基本原则。进入21世纪后,《飞利浦设计思想》一书中,斯丹法诺·马扎诺这样提到,“让技术成为善的力量并创新使用,这是我们应当做的,而不是当恶的力量来使用”。2006年,国际工业设计协会在新的“设计”定义中,明确了增强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当前工业设计师的首要职责。

“可持续性”指的是一种设计和开发方法,它侧重于以往未被重视的环境、社会和经济要素。可持续解决方案力图改进我们赖以为生的诸多系统,包括高效运作资本和市场,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对环境减少废物和毒素的排放,但同时又不至于伤害地球上的自然以及社会中的人类。所谓“可持续设计”,就是在生态哲学的指导下,将设计行为纳入“人——机——环境”系统,既实现社会价值又保护自然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可持续性重点关注更有利于社会、环境和企业的效能和高效解决方案。可持续的企业,当它们从细节上高度关注浪费和环境影响时,会发现诸多优势:以更清洁的方式运作;提升利润率;在众多企业中独树一帜。

“可持续设计”源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设计界对人类发展与环境问题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和不断寻求变革的实践历程,其理念的演进大致分为绿色设计、生态设计、产品服务系统设计、为社会公平与和谐设计四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划分是对“可持续设计”发展历程的总体认识和概括,绝不意味着后者替代前者,而是在理念和内容上的不断补充和完善。既然借助设计手段可以成功的推进物质产品依赖型的消费模式,那么设计同样有能力促进向新型的“非物质化”、服务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可持续设计体现在四个属性上,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和科技属性。就自然属性而言,它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愿望的实现,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就社会属性而言,它是在生存于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或品质);就经济属性而言,它是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至最大限度;就科技属性而言,它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和技术系统。

清华大学刘新教授曾指出,从历史上看,作为“服务业”的设计长期充当商业“手段”的角色。从“有计划的废止制度”到今天市场上争奇斗艳的产品“形式创新”,设计一直是刺激人们潜在欲望,塑造不可持续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直接操纵者。设计也因此被指责为助长消费主义,加剧资源消耗的罪魁祸首,是不良企业牟取暴利的帮凶。这种指责也促使设计界对其所担当的社会角色进行不断地反思。“可持续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正是这种反思的具体表现。“可持续设计”不是“反消费”、“反商业”,而是提倡适度的、合理的消费模式。设计师必须改变以刺激消费为唯一主旨的商业主义倾向,从“形式的供应商”转化为各方利益的“协调人”,并不断寻求一种创造 性的解决方案。这种创造从系统的角度出发,重新整合现有的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是一种兼顾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和谐、文化传承的可持续之道!今天,设计界正在以积极的态度发出自己的声音,不断寻求一种“自主”意识,并努力在社会经济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設计》杂志编辑部

2019年4月

猜你喜欢
环境设计发展
BUBA台灯设计
环境清洁工
有种设计叫而专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漫观环境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