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情节策略研究

2019-06-22 14:21张志先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9年1期
关键词:老五人物性格高潮

张志先

考点解读

小说是主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一篇成功的小说,与文章的故事情节有着密切的联系。把握好故事情节,理清作者的思维脉络,是读懂一篇小说的关键,也是阅读整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一、把握小说情节含义

小说的情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谋篇布局。小说把以情节为主的全部材料融会贯通,使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得到充分展现,精巧的构思表现在新颖独特、跌宕起伏、悬念丛生等诸多方面。

小说的情节结构往往讲究“尺水兴波”,在有限的篇幅内制造出扣人心弦的波澜。情节好的作品会吸引人,能够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情节不好,文章就立不起来,就不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好的情节如同一个合适的“容器”,可以容纳见闻和情绪意念,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示丰富的姿态。

二、理清情节四个步骤

具体到一篇小说,在分析情节时,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步骤。开端是小说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是小说中所描写的基本矛盾冲突展开的第一件事;发展是主要矛盾冲突从一开始发展到逐步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当然,有些小说除了这四个步骤外,在开端前还有序幕,结局后还有尾声。一般情况下,小说的情节主要是这四个步骤。

三、解读情节四个维度

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是生活片断的剪辑组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分析小说的情节,我们应当重点把握以下四个维度。

一是理清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我们一定要弄清楚小说故事的来龙去脉,善于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当然,我们尤其要注意分析、理解发展和高潮部分,善于体会故事情节中蕴含的深刻的生活哲理、社会现实意义。

2018年第5期《黄河文学》,刊登了作家袁炳发的小说《同学》。文章并不长,千字左右。可就是这样一篇文章,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一个都不少。文章开端是那天是星期天,单位又不是我当班,在家里闲得无聊时,就被老婆劝说陪她去逛街”;发展是“见到了二十年未见的同学孙大鹏,双方约好第二天晚上到孙大鹏家吃晚饭”;高潮是“我带着老婆,买了一只烧鸡、两条大鱼后按照大鹏留下的地址,找到了他居住的小区,乘电梯到了14楼,可是这时候却是大门紧闭,吃了闭门羹”;结局是“同学之间的友情走向尽头”。文章的高潮是本来热情相邀的大鹏同学得知“我”仅仅是个保安时,竟然不顾同学情谊,不愿再与同学相见。文学艺术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世态炎凉,人情淡漠,实在让人感慨万千。

二是鉴赏小说的情节要多关注细节刻画。其实这一点并不难理解,一篇小说的情节就是由很多个场面和细节组成的,同时也只有这样的情节才显得更加真实、自然。其实小说以写好生活的“一朵浪花”为己任,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理解,这“一朵浪花”就是一个细节,整篇文章围绕细节来谋篇布局。虽然是细节,却能映照出一个光辉灿烂的世界。

2017年第7期《金山》,刊登了作家宋向阳的小说《酸白菜的滋味》。文章很好地运用了细节描写。小说中主人公秋生工作后在城市生活,“时常出人一些高级饭店,吃惯了大鱼大肉,突然怀念起了家里的酸白菜”。于是,文中写到了三处细节描写。一是母亲腌酸白菜的场景,“先把家里收的小白菜在房前晾几天,从开水里过一下放到缸里,码一层放一次盐,里面搁一些切好的苹果和梨,加完水后压上光溜溜的石头”;二是秋生吃家里腌制的酸白菜的情景,“秋生甩开膀子吃了起来,一股久违的味道,让他吃得满头大汗,母亲和父亲笑眯眯地望着他,眼里充满了慈爱”;三是在城市家中吃腌制的酸白菜的场景,“秋生从外地培训回来,急切跑到腌酸白菜的坛子前,使劲吸了一下鼻子,奇怪!里面居然闻不见老家那股浓烈的酸味,他搬掉塑料桶,掰下一个菜叶匆匆洗了洗,送进嘴里嚼了一会儿,突然皱皱眉说:不对呀……”三处细节描写,刻画出了人性美,写出了故土难离的感慨。

三是把握情节上的起承转合。刘熙载《艺概·文概》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顾兼趣合也。”高考所选小说一般比较短,冲突往往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这样安排往往引人深思。起承转合之间的关系,起中有合,合中有起,这是首尾呼应,而承与转皆兼顾起合,这是上下勾连,一脉相承。所以四者之间互相依存,互为作用,有着严密的逻辑性,体现着很强的辩证关系。

2018年第16期《微型小说选刊》,刊登了作家王平中的小说《帮扶风波》。这是一篇典范的具有起承转合特点的文章。文章开篇就显得很突兀,只有一句话“小李让人告了”。让人莫名其妙,让人匪夷所思,这其中也就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紧接着,旮沓村村主任老耿义愤填膺,“肯定是老五!狗日的,忘恩负义”。小说写到这里,卖了一个关子,插叙旮沓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当初定点帮扶老五家的情節。老五是个扶不起来的贫困户,党委赵书记给他两只波尔山羊,结果他把羊做了下酒菜。小李是怎么帮扶的呢?他租了老五家五亩地种柠檬,按月给租金,另外每月再支付一千元作为老五的管理费。后来,老五想涨工资,小李没有同意。那是不是老五恼恨将小李告了呢?于是老耿来到了老五家理论。老五认为自己只是将地租给小李,岂不知租赁协议上还有三年租期满后,整个果园都交给贫困户老五的条款。老五在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向调查组说明白,小说结尾“屋外,小李松了一口气,悄悄地走了”,预示着这一切的矛盾终于烟消云散。整个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起承转合,跌宕起伏,令人叫绝。

四是知晓故事情节总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就是对人物性格感受的过程,也是对小说主题理解的过程。鉴赏小说的故事情节,应该由事见人,将人物性格与情节联系起来分析。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2018年5月24日,《羊城晚報》发表作家赵向辉的小说《我不认识他》。文中“我”在夜间乘火车到另外一座城市,“我”的座位让另外一个男人占了,喊他起来后,他身边同行的女人说:“我把孩子抱起来,你坐吧。”可这男人没有同意。当这个男人要下车的时候,“我”忙提醒这位带着孩子的女子与他一道下车。可是没想到的是,女人却说:“我不认识他。”整夜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了素不相识的人,这位男人的形象立刻高大起来,这份人间大爱,在当下显得尤其弥足珍贵。

技巧点拨

解答分析作品情节题目时,下面四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一、常考题型示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2.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该如何来理解?

3.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该如何理解?

4.作者反复写某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5.文中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二、解题特点点睛

1.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2.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3.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4.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三、情节作用分析

小说情节的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基本模式,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这四个方面,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

二是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三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其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强小说情节的生动性。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往往与小说的开头与结局有很大的关系。

1.分析小说开头的作用

答题角度为: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分析中间段的作用

答题角度为: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前后情节的关系;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③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3.分析小说结局的作用

如果问“小说的结局令人伤感,我们该如何来理解?”我们不妨这样来回答:

答题角度为: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如果问“小说的结局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我们该如何来理解?”我们不妨这样来回答:

答题角度为: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以下话语我们要格外注意,答题时根据需要灵活组合: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四、答题思路呈现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

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4.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

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以下几点还需要我们注意:

1.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应按照“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

2.由于事件的复杂性,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叉。

3.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4.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猜你喜欢
老五人物性格高潮
到底谁呀
娘走了,妈还在呐!
到高潮了吗?
裸背
浅析《呼啸山庄》中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水浒传》中的英雄与酒
解读《愤怒的回顾》中吉米愤怒的原因
老五
浇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