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产业精准扶贫:路径选择的围与解

2019-06-22 06:04杨文婷
时代金融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产业精准扶贫金融

杨文婷

摘要:随着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进和深化,产业扶贫已成为精准扶贫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梳理临沧市金融支持产业精准扶贫的现状,首先运用理论和实际分析方法,分别从金融支持产业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各个作用主体层面分析金融支持产业精准扶贫的困境,其次运用实证方法,分析得出各层面因素均能显著影响金融对产业精准扶贫的支持效率,最后,从金融的角度提出相关路径选择建议,以便提高金融在产业精准扶贫中的支持效率。

关键词:金融  产业  精准扶贫  路径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放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打响了反贫困斗争的攻坚战,党的十九大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出明确要求,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發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我国的扶贫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扶贫战略从区域扶贫逐渐向精准扶贫转变,第一个阶段从1978年至1985年,这个阶段称之为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第二阶段从1986年至2000年,称之为大规模的农村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年国家正式成立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了592个贫困县,安排了专项扶贫资金;第三阶段从2000年至2012年,农村扶贫战略开始进入到“开发式扶贫”和“保护式扶贫”共同发挥作用的新阶段;第四阶段2013年至今,精准扶贫形成与发展阶段,精准扶贫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而通过发展产业带动扶贫是农村增收致富的一项根本性和长远性的重要举措,是从“输血式”向“造血式”扶贫的重要措施,中央政府在颁布《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中明确提出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要通过扶贫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互助资金组织,带动和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

要发展产业,必然需要资金的支持,因此金融在支持产业扶贫过程中不可或缺,但越是贫困的地区,金融服务越是缺失,贷款难、难贷款的问题越是凸显,对扶贫工程的制约就越大。如何找准制约因素,破解金融支持产业精准扶贫的瓶颈,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金融支持产业精准扶贫展开了很多学术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有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金融支持产业精准扶贫机制与模式的研究。许尔忠,齐欣(2015)[1]对金融支持产业扶贫“庆阳模式”的运行方式、运行效果、关键问题以及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走市场化之路、解决关键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以建立金融支持产业扶贫“庆阳模式”的长效机制,提升推广价值。马九杰,罗兴,吴本健(2016)[2]以某贫困县为例,介绍和分析了金融扶贫和产业扶贫相结合的精准扶贫模式和创新机制。陈胜良,卢军静(2017)[3]从县域水平和经营主体水平提出金融助推产业扶贫理论模型,论证了金融供给和金融需求能够通过有效的政府主导和干预而实现耦合,以及金融能够助推经营主体产业发展并逐步达到稳固均衡。二是对金融支持产业精准扶贫制约因素及政策建议的研究。孙光慧(2016)[4]指出,通过特色产业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除了给予相应的产业政策支持,最主要的还是要根据特色产业类型、产业规模、产业行业属性等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精准金融服务。赵红艳(2017)[5]提出应以农业保险降低扶贫项目风险,创新扶贫信贷担保抵押方式,以政策扶持促进金融扶贫发展,实现金融助力产业扶贫的目标。刘生福,韩雍(2018)[6]建议从准确把握产业扶贫真实内涵、正确看待金融与扶贫的关系、精确设计扶贫过程激励机制、明确改善金融生态具体方案等方面,提高金融支持产业扶贫绩效。

现有文献对金融支持产业精准扶贫的机制和模式研究较多,对金融支持产业精准扶贫困境及路径的研究较少,且在困境及路径的现有研究中,鲜有运用实证方法进行的分析。因此,本文研究的意义就在于从金融的角度,运用理论和实际分析,及实证分析方法,对金融支持产业精准扶贫路径中存在的困境进行深入分析,并找出破解方法,以便更好的发挥金融在支持产业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提高扶贫效率。

二、临沧市金融支持产业精准扶贫的基本情况

(一)临沧市贫困情况

临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集中了边远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等多种特殊区域,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繁重,下辖7县1区,77个乡(镇、街道),936个村委会(社区),总人口252.6万人。8个县(区)都属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滇西边境片区县,占61个滇西边境片区县的13.1%,除耿马县外,其余7个县(区)均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云南省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9.6%,截止2017年末,按现行标准统计全市仍有建档立卡的贫困乡(镇)4个、贫困村321个,贫困人口25037户,86108人,贫困发生率为5.0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5个百分点。

(二)临沧市金融支持产业精准扶贫现状

金融支持产业精准扶贫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给境内企(事)业法人或国家规定可以作为借款人的其他组织,用于发展产业并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具有扶贫带动作用的贷款。金融支持产业精准扶贫是在精准扶贫的基础上,将金融资源、金融服务注入产业扶贫的全过程,实现产业政策、扶贫政策、财政政策、信贷政策的有效融合。临沧市金融业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金融体系结构,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保障,在支持产业精准扶贫方面也发挥了较大作用。

1.加强金融服务环境建设,加大金融服务覆盖面。一是加强金融扶贫服务体系建设,临沧市1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设有服务网点191个,在农村地区累计布放ATM 机823台、POS机18459台,设立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点1410个,实现乡(镇)、行政村全覆盖,惠及农村130万人,同时,全市共完成147个普惠金融服务站的升级建站工作,有效缓解了边远落后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缺失和金融服务不完善的困境,改善了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二是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完善农村信用环境,目前,共完成建档农户20.5万人,评定信用农户10.02万人,信用村114个,信用乡(镇)7个。

2.建立扶贫机制,实施精准扶贫。一是成立了临沧市政府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临沧市金融工作的领导,出台了《临沧市政府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扶贫工作的通知》,着力解决全市脱贫攻坚中的融资难题,加大金融扶贫工作力度,增强金融扶贫的精准性。二是制定《临沧市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意见》,明确金融扶贫重点及方向,同时,借助临沧市金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银政合作交流平台,增强人民银行、金融办、发改委、扶贫办、财政以及各金融机构等多个扶贫主体间的政策互动、工作联动及信息共享,有效夯实信贷精准扶贫基础。三是及时转发《关于加强金融精准扶贫信息对接共享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金融精准扶贫政策效果评估有关文件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推进扶贫基础信息对接,促进金融扶贫信息精准匹配和精准采集,致力做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同時,加强和改进精准扶贫金融服务,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3.合理运用货币政策,引导信贷资源向扶贫领域倾斜。一是充分发挥扶贫再贷款激励作用,按照产业发展季节性,及时注入扶贫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运用低成本资金积极投入扶贫领域,截止2018年3月末,人民银行向9家地方法人机构发放扶贫再贷款余额达6.06亿元,实现对全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全覆盖。二是结合存款准备金率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对县域法人金融机构考核达标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整,增强金融机构流动性,激励金融机构将更多资金用于当地投放。

4.加强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协同配合,充分发挥产业扶贫带动作用。临沧市各金融机构紧紧围绕当地政府脱贫攻坚规划,结合本地区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政策导向、产业结构、金融资源、客户群体等情况制定扶贫金融服务方案。一是依托地区资源优势,加大对橡胶、糖业、烟草、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的贷款投放力度,大力支持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强临沧市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将有资源优势、行业前景好、带动农户致富能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支持的重点,积极支持企业在生产、加工、销售方面的有效信贷需求,解决企业实际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截止2018年3月末,临沧市发放的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余额为35.47亿元,涉及109户企(事)业单位,共207笔贷款,累计带动服务25.22万人。

5.加强创新,推动形成金融扶贫新模式。临沧市各金融机构在实际工作中深化与政府部门、农业产业化主管部门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联系与合作,通过创新特色产品增强金融扶贫的能力与水平,形成了“银行+公司(合作社)+种养殖贫困户”、“银行+公司+合作社+农户”、“银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方参与的产业扶贫带动长效机制,极大提升了金融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截止2018年3月末,临沧市发放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精准扶贫贷款余额为8.72亿元。

三、当前金融支持产业精准扶贫的路径困境及分析

产业精准扶贫是由政府主导的工程,各作用主体根据自身行为动机,配置生产要素,作用于扶贫项目,进而达到扶贫目标(图1)。近年来,临沧市虽然积极推进产业精准扶贫,但是在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困境,制约扶贫效率。为此,本文对辖内12家金融机构,99家企业(合作社),201户贫困户开展问卷调查,以便更深入地了解金融支持产业精准扶贫过程中的症结所在。

图1 金融支持产业精准扶贫的作用机制

(一)扶贫主导方政府层面

政府在产业精准扶贫过程中主要通过制定产业规划、安排资金扶持、提供指导服务等方式,动员社会力量和贫困户积极参与。但在支持产业精准扶贫过程中仍存在多重受限。一是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带动力不足。临沧市属于农业大市,产业发展基本以农业为支撑,工业产业比重较轻,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产业结构欠优,主导产业缺乏,支柱产业脆弱,缺乏先进的高科技产业,产业环节中,龙头企业及涉农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链较短,带动力不足。二是产业发展资金受限,由于临沧市农村基础设施较落后,各县(区)财政资金有限,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于产业发展项目的偏少,2015-2017年,临沧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用于支持产业发展项目的占比分别为16.04%、12.28%、17.18%,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占比分别为64.37%、51.92%、22.97%,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有限。三是产业扶贫风险补偿机制缺失,目前建立的扶贫风险补偿金有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规模达5900万元,覆盖全市8县(区),尚未建立相关产业精准扶贫信贷风险补偿金。

(二)金融供给方金融机构层面

金融机构在产业精准扶贫过程中主要是提供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本文对临沧市发放的207笔产业精准扶贫贷款进行分析,一是贷款向大中型企业集中,在所有贷款发放对象中,大中型企业数占比为25.67%,但贷款余额占比达53.36%,一半以上贷款集中在大中型企业。二是贷款执行利率相对于基准利率上浮较大,在207笔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中,一年期以下贷款执行利率最低为3.915%,最高为8.265%,浮动区间为[-10%,90%],大部分集中在4.35%的基准利率;中期贷款执行利率最低为4.35%,最高为9.6%,浮动区间为[-8.4%,102.1%],大部分集中在6.25%;长期贷款利率最低为4.9%,最高为6.37%,浮动区间为[0,30%],大部分集中在4.9%-5.15%。

金融机构在产业精准扶贫过程中,弥补了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困境,但仍存在多方面的限制。

一是信贷计划收缩,资金成本上升。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影响,金融机构信贷计划收缩,贷款投放量减少,从调查的12家金融机构显示,信贷计划减少的有6家,占比50%,从资金成本上看,12家金融机构均表示近年来资金成本呈上升趋势,预计未来也将持续上升。信贷计划的收缩,资金成本的上升,导致盈利难度加大,盈利空间收窄,金融机构难免有惜贷、慎贷现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流向扶贫领域的贷款资金。调查显示,金融机构在扶贫产业企业的选择上,倾向于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发展前景好的优质中小企业,以及规模大、效益好的新型农业主体。

二是扶贫贷款风险高,抵押担保不充分。一方面,扶贫产业基本局限于传统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导致其抗风险能力较差,加之,部分小微企业(合作社)信用意识淡薄,还款保障度低,贷款风险较高。另一方面,大多数小微企业(合作社)抵押物缺失,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金融机构较难介入,调查发现,存在申贷企业由于无法提供有效担保而被金融机构拒贷的情况,目前临沧市担保公司发展欠佳,担保作用有限,从临沧市发放的产业精准扶贫贷款情况看,与担保公司合作的情况较少。

三是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信贷产品创新不足。一方面,金融市场发展滞后,扶贫产业融资渠道单一,金融支持产业扶贫主要为金融机构贷款支持,无其他资金来源渠道,加之,临沧市上市企业较少,无利用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的精准扶贫融资。另一方面,信贷产品创新不足,受农村固有的高风险、低收益特点制约,各金融机构过分偏好资产抵押,而大部分小微企业及农村合作社缺乏资产抵押,导致产业扶贫贷款投入不足。

四是缺乏优惠奖励政策,金融机构动力不足。精准扶贫作为一项国家政策,在落地与实施上,与金融机构资本金盈利的性质存在一定冲突。一方面,金融机构盈利本质使然,受小微企业(合作社)抵押物缺乏,抗风险能力差等因素影响,扶贫机构在风险控制和成本控制上压力较大,相比其他商业贷款,扶贫工作是责任大、风险高、收益小。另一方面,配套考核政策不完善,目前,大部分金融机构未能实现针对贫困地区差异化绩效考核制度,受追责问责机制影响,金融机构疲于应付,主动扶贫积极性不高。再有,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目前尚未出台金融支持产业扶贫的奖励和补贴办法,扶贫贷款一旦形成不良,短期内无法消化。

(三)金融需求方企业(合作社)层面

企业(合作社)在产业精准扶贫过程中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提供产业、技术、管理等,带动贫困户脱贫。从99家有产业精准扶贫贷款企业(合作社)的问卷调查显示,企业通过发展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方式有效,且企业愿意继续发挥带动作用。94%的调查对象认为通过发展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方式有效,97%的调查对象均表示在未来的发展中愿意与更多的贫困户合作,且看好未来发展前景。但在企业(合作社)发展中仍存在许多限制。

一是扶贫产业项目覆盖范围窄,利益联结方式单一。临沧市的扶贫产业项目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等传统农业范围,从对产业企业的调查情况看,59%的调查对象主要从事农林牧渔业和批发零售业,调查对象主要通过安排就业(雇佣)、签订帮扶协议或交易合同(农产品收购)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入股、土地托管方式的仅占11%,产业项目范围窄,利益联结方式单一,能提供的帮助有限,对贫困户的帮扶力度不足。

二是贷款成本偏高,还款压力加大。从调查情况看,53.5%的调查对象均表示贷款成本偏高,随着企业(合作社)经营成本的上升,尤其是劳动成本的上升,盈利难度增加,还款压力加大,在所有调查对象中,74%的调查对象表示近年来经营成本呈上升趋势,且主要为劳动成本上升,随着成本的上升,导致其盈利难度加大,24.2%的调查对象近年来利润率下降,11%的调查对象出现亏损,10%的调查对象经营规模收缩。

三是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贷款满足度不高。临沧市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企业融资基本只能靠银行贷款,调查显示,企业(合作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少部分有民间借贷和内部集资的情况,享受过政府补贴的只有26.3%。18.2%的调查对象表示银行审批的贷款额度不能满足其贷款需求,部分企业(合作社)由于担保物缺失、经营规模小、偿债能力低、信用缺失等情况无法获得银行贷款,贷款难问题仍存在。

(四)帮扶对象贫困户层面

贫困户在产业精准扶贫过程中是帮扶对象,通过参与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通过对201户贫困户的调查显示,产业精准扶贫效果较好,贫困户参与意愿强烈。63.68%的贫困户认为企业(合作社)带动其脱贫的效果好,36.32%贫困户认为带动脱贫效果一般,认为产业精准扶贫使其增加了收入,学到了技术,对其生活各方面都有所改善,94%的贫困户表示愿意参与更多的产业扶贫项目。但贫困户自身也存在限制因素,一是自身能力不足,参与度有限,贫困户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技能缺乏,劳动能力弱,对产业项目的参与度低,二是部分贫困户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参与产业项目的积极性不高。

四、金融支持产业精准扶贫路径选择建议

(一)加大扶贫产业培育,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一是综合考虑临沧市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各种因素,找准自身定位,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发挥好蔗糖、茶叶、橡胶、核桃、烤烟、咖啡、坚果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同时,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创新完善,在现有种养业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向初加工、深加工、批发零售、互联網销售等方向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及商品化程度。二是结合临沧市区位优势,拓宽扶贫产业范围,结合临沧市“人文生态旅游基地”、“世界佤乡、天下茶尊”和“恒春之都”等人文生态环境,拓展旅游业扶贫项目,为贫困对象创造就业机会,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三是加大财政资金保障,确保产业精准扶贫专项资金投入,随着临沧市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应转向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倾斜,大力发展“造血式”扶贫项目,实现扶贫可持续性。四是加强专业技术保障,加大对贫困户技术培训的深度和广度,注重产业技术的推广及贫困户专业技能的提升,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二)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深化产业精准扶贫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业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较强的组织优势、经济带动优势和利益联结优势,在贫困地区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有效地将各类扶贫资源链接至贫困对象,提高扶贫资源的配置效率。二是拓展利益联结方式,积极探索开展多样化的帮扶机制,增加吸纳贫困户入股,开展资金入股、土地入股,并通过“入股+就业”、“入股+产品收购”等方式,提高贫困户对产业发展的参与度,保障贫困户长久、稳定的利益联结,增强扶贫的持续性。

(三)建立产业精准扶贫保障体系,有效降低扶贫信贷资金风险

一是探索建立产业精准扶贫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政府部门应结合辖区实际,建立产业精准扶贫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利用各县(区)财政资金建立信贷风险补偿金,确定风险分担机制和分担比例,有效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降低扶贫信贷资金风险。二是完善担保机制,基于临沧市担保市场薄弱的情况,推动组建政府出资为主的融资性担保机构或积极引入农业担保公司,且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协调各担保公司与金融机构共同建立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依托扶贫信贷风险补偿金,提供增信和分险支持,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加强扶贫信贷资金保障。三是建立金融机构精准扶贫贷款奖励机制,可以参照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和小微企业贷款增量奖励机制,对精准扶贫贷款增量超过一定比例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调动金融机构参与产业精准扶贫的积极性。

(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强化金融扶贫能力

一是发挥货币政策引导作用,合理运用扶贫再贷款政策,加大扶贫再贷款投放力度,向金融机构提供长期、低成本的资金,引导信贷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精准对接扶贫产业金融服务需求。二是对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实施政策倾斜,对符合条件的产业精准扶贫项目贷款给予适当的利率优惠,对经营状况好,还款记录保持良好的企业给予适当的信贷额度提升。三是加快信用体系建设,优化贫困地区的信用环境,加大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加快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工作,强化信用和法律意识,着力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五)推动金融服务及产品创新,提升金融发展水平

一是加大金融精准扶贫创新力度,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精准服务,针对抵押品不足的难题,尝试用大型农用生产设备、农作物的收获权、存栏牲畜、仓单等做抵押,扩大抵押担保物范围,解决贫困地区小微企业缺乏有效抵押品的问题,探索发展农业产业链金融,更好地满足贫困地区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二是探索多样化融资渠道,拓宽资金来源,积极培育优质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引导符合条件的产业企业上市或挂牌新三板,支持符合条件的创新型、创业型和成长型中小微企业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同时,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产业项目,满足产业发展资金需求。三是大力推广低保费、有保障的农业保险产品,目前临沧市农业保险覆盖范围不广,对扶贫产业风险分担效果不理想,急需将保险机制嵌入到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当中,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增强扶贫产业对重大灾害风险的抵御能力。

参考文献:

[1]许尔忠,齐欣.金融支持产业扶贫“庆阳模式”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109-115.

[2]马九杰,罗兴,吴本健.精准化金融产业扶贫机制创新探究[J].当代农村财经,2016(09):26-29+37.

[3]陈胜良,卢军静.金融支持产业扶贫理论模型:以田东县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04):134-139.

[4]孙光慧.民族地区金融服务与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耦合模式探索[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154-159.

[5]赵红艳.金融助力产业扶贫的制约因素及消解路径——兼析银行利率+政府补贴+扶贫项目模式探索[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7(12):146-148.

[6]刘生福,韩雍.金融支持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制约与对策——基于对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定贫困县的调研[J].西部金融,2018(01):45-49.

[7]陈成文,陈建平,陶纪坤.产业扶贫:国外经验及其政策启示[J].经济地理,2018,38(01):127-134.

[8]劉建生,陈鑫,曹佳慧.产业精准扶贫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06):127-135.

(作者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临沧市中心支行)

猜你喜欢
产业精准扶贫金融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P2P金融解读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