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环境之构建

2019-06-24 02:34石怡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新时代

石怡

摘 要:劳动教育的完整视野必须关注当代师范院校劳动教育环境的建构。劳动教育环境通过支持、引导、检验与反馈等作用机制发挥对劳动教育的影响作用。当代高等师范院校在构建完备劳动教育体系的思考模式下,必须高度重视作为重要环节的劳动教育环境建设,以真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育人的教育发展理念。

关键词:新时代;高等师范院校;劳动教育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5-0132-03

劳动教育环境是借助生态学中生态理念为思考模式,通过系统且有针对性的实践运作,协调促进当代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的各类因素之总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将“劳”列入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之中,凸显出劳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教育效果有效达成,有赖于教育环境的支撑、熏陶、检验与反馈。因此,在勞动教育“无疑已成为检验是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走向的标准之一”的当下,怎样建构一个兼系统性与内在一致性的劳动教育环境,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师范院校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环境作用于劳动教育实现的运作机制

(一)促进与支持

人类个体思维的养成有赖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基础,但同时也需要客观物质世界所依循的社会条件给与有力支撑,而教育环境所承载的功能,恰于此中得以实现。积极的劳动教育环境建构会对劳育情感养成、正确劳动态度树立以及劳动教育体系的建立起到促进与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要求高等院校,尤其是师范院校,更应当关注劳动教育培养目标的多维度交叉结合,其不单要注重每个师范生个体劳动技能、劳动职业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师范专业学生对待劳动的积极情感、正确态度与指导人生方向的价值观,以及在前面二者有效达成的基础上,对师范专业学生个体创造性思维养成的培养与训练,并使之可以在毕业之后有效且有针对性地运用于本职岗位,起到良好的师范效果。上述几点目标的切实达成,除一方面要借助劳动教育活动的各类载体外,更不能离开积极的劳动教育环境对深处其中的物质基础所提供的精神、智力支持,它将通过调节、认识、激励等多种功能的发挥对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产生影响。

(二)引导与影响

劳动教育的环境建构更多指向于社会环境层面。由于其自身包含一定的价值取向,因此,会对身处其中的个体思想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劳动教育的水平与其所实行的手段措施必须与同时代的经济基础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才能对时代的进步提供强大精神支撑与价值引领。因此,积极的劳动教育环境建构就是要将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同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相结合,切实做到对个体价值取向以及集体价值观塑造的积极引导与规范引领。要以切实的劳动理念大环境建设,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有益因子,激发社会主体的内在活力,并使之与社会整体之价值观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形成有效合力,真正实现劳动教育建设融入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之中,从而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之路。

(三)交互式反馈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从个体心理认知过程的角度深刻阐明了环境作为个体与认识的媒介,在其中所起到的交互作用。他认为:环境通过“检验——反馈机制”影响个体的认识过程,而人的认识,正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式反馈过程中,逐渐被建构起来的[1]。无疑,劳动教育环境的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将其对待劳动的积极正向价值观传递到各个有机体内部,使其经由外化熏陶而逐渐内化为自身所具有的品质,并且可以在进一步的行为表达中,再通过环境的交互反馈功能进行检验,给予肯定或规约。针对高等师范院校而言,其所培养的人才大多面向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除注重专业技能与能力的训练外,更为关注的就是培养对象应该具备的职业核心素养,这是其未来能否真正胜任教育岗位的重要判断指标。因此,积极的劳动教育环境在师范院校的建构,无疑会加速各院系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过程中,适度添加或者巩固完善原有培养机制,突出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的互动关联,致力构建起既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和健康体魄,具备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专业教师;同时也培养出兼具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和历史观,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劳动意识和正确劳动价值观、以身作则,富有积极劳动情感并具备学习能力、吃苦耐劳精神、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建设者与助推者。

二、高等教育师范院校针对劳动教育环境建构的策略

借助生态学中“注重事物整体性及各构成要素与系统整体的辩证统一关系”相关理念[2],当代高等教育师范院校针对劳动教育环境的建设,应先将最初只关注单一个体层面,调整到对整体劳育体系的全局关照上来,接着要注重促进学校内外各类环境与影响因素所促成效果之合力,而师范院校在其中的协调身份并促进劳育培养目标达成的功用不容忽视。

首先,师范院校应转变旧有观念,重新对“五育”结合的全面育人体系进行深入解读,充分认识国家所致力建构的劳动教育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并依据相应目标设计学校劳育建设体制机制,以主动应对新时代下全面育人教育目标的达成。事实很明显的摆在人们面前,“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3],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校过去的刻板观念,不能切实领会与继承马克思主义有关“劳动”的系统论述,认识到“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及其对人类历史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作用,必定难以有效达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之路。

其次,师范院校应发挥统合国家与社会的协调作用。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我国基础教育人才的基地,应充分发挥在本领域内的引领作用,站在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前沿,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的奋斗目标,积极践行新时期国家教育改革相关理念,将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与中国梦的实现相联系,努力拓宽“劳动”视野。具体做法上,学校应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吸收各类有益的劳动教育资源为己所用,主动搭建培养劳动教育技能与创造力思维的共享平台,让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其中。主动搭建学校与社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建立完善切实的合作机制,形成学校与其他外部力量的合力,培养出更多推崇劳动精神、勤奋肯干、吃苦耐劳、富有创新思维、敢打敢拼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与劳动者。

要想“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4],离不开全体教育战线工作者的齐心合力,更离不开师范院校对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的充分认识与努力。劳动教育是培养更高水平人才的关键工程,而师范院校劳动教育环境的积极建构无疑为劳动教育功能的有效实施奠定稳固根基。

三、高等教育师范院校劳动教育环境建构对社会主义劳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劳动教育环境建构,是指以“生态位”理念为思考模式,通过系统且有针对性的实践运作,协调统合促进当代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的各类因素,构建起协调一致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环境。这一过程与建立健全劳动教育体系紧密相连,具有重要意义。

(一)完备的劳动教育体系建设,离不开积极的劳动教育环境所承担的媒介作用

完整的劳动教育培育,首先是对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品质以及劳动情感的养成。这其中,离不开积极的劳动教育环境所充当的重要媒介作用。个体认识的达成,是经由外化之后不断内化于自身,进而再由外化彰显并经受检验的过程。因此,要形成积极正确的劳动态度与情感,仅只停留于空洞的说教毫无意义,必须通过切实的手段革新,影响个体认识形成的客观环境。劳动教育的最终指向,在于培养人的实践创造精神,以指导个体行为为目标,使之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与价值理想。这一过程中,个体劳动观念、品质的形成,必须依赖客观环境的影响与规约,而这也充分凸显出高等师范院校劳动教育环境建构的深刻含义。

(二)积极正向的劳动教育环境为劳动情感的传递与传播奠定坚实基础,从而可以更有效的实施劳动理念之下的价值功能

劳动作为伴随人类始终的客观存在,是人类自身以及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这一劳动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劳动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与永恒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之路,必须有坚实的劳动教育作为支撑,而劳动教育环境的建设更是重中之重的任务。因此,必须在整体性视野观的指导下极力促成影响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的各类因素,使之构成一个大环境下的“合力”,从而为建设完备的劳动教育体系贡献有益力量。当前的高等师范院校,在劳育环境建设的背景下,更应一方面紧抓师范生的技能训练与职业道德素养提升,同时加紧联系一切校外有益资源为师范生技能的提升提供有效训练平台,并将相关资源汇总形成共享机制。另一方面,积极调动校内的各类资源,重塑在校学生,尤其是师范生的劳育观念,培养其艰苦创业、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意志力与顽强拼搏的心理素质,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三)积极的劳动教育环境建构,将为劳动教育实现与其他“四育”的有效融通奠定基础,将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完整实现

“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教育思路,充分体现出劳动教育的相关功能与“德智体美”四育的融通关系。马克思曾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重新将“劳”字列入全面发展教育理念之中,无疑站在战略高度将劳动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同实现中国梦联系起来,而积极且完备的劳动教育生态体系的建立,无疑将有效推动与促进这一战略的达成。同时,也在另一方面要求我们在具体实践环节,综合考量“德智体美劳”的核心要素与教育功能,切实将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当然,完备的劳动教育社会大环境的构建,绝不是师范院校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作為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层面提供制度、财力、人力等相关保障,也需要各个家庭的共建合力。当所有的这一切均形成有机统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必将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皮亚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36.

〔2〕朱耿平,刘国卿,卜文俊,高玉葆.生态位模型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J].生物多样性,2013,(01):90-98.

〔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回信.2018-04-30.

〔4〕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2018-09-10.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高等师范院校新时代
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育方向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研究综述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