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三大方言文化区经济差距的时空演变特征

2019-06-24 04:58郭宪利张永庆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山东省

郭宪利 张永庆

摘 要:方言是文化的代表性特征,地方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山东省内有三大方言文化区域。从市域的视角,采用相对发展率测量山东省内三大方言文化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状况,并采取多维度分解的泰尔指数,表述出山东省三大方言区域的经济差距,以及其贡献率的时空演变特征。

关键词:山东省;三大方言区域;区域经济差距;相对发展率;泰尔指数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08-0011-04

山东省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经济发展程度在我国的省份中长期处于第一梯队。山东省经济的趋进态势是全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映照器。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关键时刻,山东省成为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试验田”。产业的升级转换、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是山东省目前需要做好的两门功课,其宗旨是使经济在横向区域上分布均匀,在纵向产业上不断延伸。经济在区域的横截面上有不同的发展态势,与区域文化息息相关。人力资本和企业家对地区经济发展起了核心的动态作用,而文化环境的差异会导致人思想观念的差异,思想文化的差异导致人民对待工作有不同的态度和想法,这对地区生产力产生较大的影响,进而文化影响到了地区的经济发展。山东省是我国的文化源头之一,是胶东、中原和冀鲁三大文化圈的交融之地。山东省沿海与内陆经济发展状况有泾渭之分。山东省内沿海与内陆地区也存在较大的经济差距,内陆地区也可分成两块,即以济南、淄博、泰安为轴心的省会经济带和鲁西南、鲁西北地区的相对经济发展迟缓地区。这种经济发展状态的分布恰好与山东省的胶东、冀鲁、中原三大方言文化区分布不谋而合。方言是区域文化的代表性特征。本文特从方言文化的视角出发,将山东省划分为三大区域,探讨三大方言文化区域的经济差距及其演变特征和状况。

目前对区域经济差距的研究,由于学者采用不同的观察视角、不同的分析方法和不同的数据,得到了不同的经济差距的时空演变研究。蒙莎莎、张晓青[1]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标准差、空间变差等分析了山东省2005—2015年县域单元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和地域分异驱动机制,得到了山东省全局经济空间集聚度增强、经济增长极与低洼区两级分化严重的结论。白全民、徐立平[2]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研究,发现山东省经济空间相关指数呈U型走势,与县域经济差距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周腰华[3]采用中国1 000多个县域单位样本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解释、分解和测度,通过空间计量和经典计量分析,从深维度对县域经济增长原因进行剖析。梁阁[4]以河南省各县域为基础,采取重心指数、耦合协调指数探讨了县域经济发展与人口分布之间的耦合关系。刘靖宇[5]等利用泰尔指数,对1978—2005年间的中国区域经济差距进行了测度和分解,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整体变动情况。魏后凯国[6]等对地区方面城乡方面的收入差异进行了制度上和产业结构上的分析和政策方面的探讨。杨开忠[7]等利用变差系数、加权系数等方法对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变动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以区域投资规模与区域投资效益为视角,探讨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联动关系。

本文力圖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相对发展率和泰尔指数的方法,以山东省下辖的县域为研究对象,采取2004—2016年的面板数据,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省内三大方言文化区域的经济差距的特点以及变化趋势。

一、区域单元划分与测度指标选择

本文基于县域经济的视角,对山东省三大方言区域的各县域单位进行归类划分,把握各县域单位的相通性、关联性,以及各县域在山东省经济布局中的角色和分量,进而分析三大方言区域中的县域经济差距。

(一)区域单元划分

二、山东省三大方言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态势的实证研究

本文采取2004—2016年的三大方言区域的人口数和地区生产总值,来评估区域经济差距的时空演变的趋势和特点。2004—2016年的地区生产总值(GDP)和人口数来源于各地域的地区统计年鉴和城市统计年鉴。本文将利用山东省三大方言区域县域单位的数据来反映三大区域的相对发展率和泰尔指数。

(一)各县域单位经济相对发展率差距的演变

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得到山东省三大方言区域各市2004—2010年和2011—2016年实际人均GDP的相对发展率。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各单位经济的相对发展率差距很大。山东省胶东方言区域的青岛、烟台、威海、济南、东营五市下辖的县域单位的相对发展率,明显高于省内的平均水平。这些县域单位的相对发展率始终大于1,表明这些经济单位的实际的GDP增量高于全省的GDP增量。2010—2016年,沿海地区的青岛市、威海市发展速度较快,潍坊市的相对发展率也达到了1的水平。相比之下,其他两大方言区域很多单位地区的相对发展率显著小于1。在这两个时间段内,相对发展率变化较大的是淄博、临沂、枣庄等区域,相对发展率后一个时间段比前一个时间段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表明这几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速度大幅度减缓,并且低于全省的实际GDP增量。

由此可知,自2010年起,山东省内部的相对发展率差距,相对于前一个时间段明显变大,并且这种趋势有明显加快的迹象。

(二)泰尔熵值的演变趋势

1.省内的各方言区域之间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于山东省胶东方言文化地区的泰尔熵值由2004年的0.040451逐渐下降到2016年的0.024366,呈现出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现象。对于省内以济南市为核心的冀鲁方言文化区域,2004年其泰尔熵值为0.025933,2016年下降到0.005442,也呈现出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现象。但是对于山东省中原方言文化区域,2004—2010年其泰尔熵值由0.008到0.013缓慢上升,2010—2016年其泰尔熵值达至峰值0.029877,这明显与其他两大方言文化区域之间的县域经济发展态势来说是相异的。

对于山东省内方言文化区域内部的各县域单位的经济总体差距的变动态势而言,2004年是经济变动态势最显著的一年,其泰尔熵值达到0.031988;2004—2010年其泰尔熵值表现出一直降低的态势;2010年,泰尔熵值表现出轻微上浮的波动态势。从整体上看,山东省方言文化区域的县域经济差距态势呈现出俱乐部内向收敛的现象。

2.山东省三大方言区域之间差距逐年拉大。从表 2 可以看出,2004—2007年,山东省三大方言区域之间的泰尔熵值在0.014—0.020区间内波动;2008—2012年,山东省方言文化区域之间的泰尔熵值在0.021—0.028之间波动;2012—2016 年,其泰尔熵值在0.029—0.038区间内波动。从这可以看出,山东省三大方言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存在加大的现象。从表2来看,山东省整体的泰尔熵值变动态势与方言区域之间的泰尔熵值变动趋势近似。2004—2016年的时间段内泰尔熵值依次为0.039—0.050—0.067,呈现缓慢爬坡上升的态势,从泰尔熵值的变动趋势来看,全省各县域之间的经济差距在近些年没有缩小,反而呈现出反向扩大的趋势。

3.局部差距对整体差距贡献率的变动趋势。从表3来看,山东省方言文化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差距对全省整体差距的贡献率由2004年的0.49减少到2011年的0.46, 2011—2016年方言文化区域内部的贡献率却始终保持在0.46左右,这种变动态势持续降低,直至达到一种稳定状态。相反来看,在表3中,由方言文化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的变动态势可知,在2004—2011年这一时间段内,方言文化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对全省经济差距的影响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一直到2016年贡献率达到峰值65.89%。2011—2016年,其区域间差距的贡献率保持在65左右,呈现出持续上升态势,直至达到一个稳定状态。从表3来分析,胶东方言区、冀鲁方言区县域单位经济差距对全省整体差距的影响程度不断在下降,胶东方言区贡献率由2004年的0.19下降到2016年的0.17,冀鲁方言区贡献率由2010年的0.2下降到2016年的0.17,而中原方言区的贡献率在0.07处不断波动。胶东方言区、冀鲁方言区对经济差距的影响程度不断降低,引起了两地区内部的县域经济差距存在“俱乐部收敛”。

三、结论

本文首先运用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县域单位2004—2016年的面板数据计算了山东省各县域单位经济的相对发展率,得出從2010年开始山东省的各县域单位之间不平衡发展的程度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同时各文化区域县域经济之间的相对发展率差别程度较大。本文还通过分析山东省三大方言区域泰尔熵值,得到了山东省方言文化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差距的演变趋势状况,即山东省方言文化区域的内部经济发展差距存有“俱乐部收敛”的现象,并且方言文化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每年都在扩大。从局部经济发展差距对整体方面的影响上看,胶东方言区、冀鲁方言区的经济内部的差距对全省经济总体差距的影响不断减小,而中原方言区的经济内部的差距对山东省经济整体差距的贡献率呈波动特征。方言文化区域之间的差距从2004年以来对全省经济发展整体差距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是造成区域经济差距越来越大的原因。归而言之,是由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解放,生产关系得到不断重组。区域文化是区域上层建筑之一,与区域生产关系相互作用,通过作用机制而影响到了生产力。山东省三大方言文化区域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工作生活的节奏,以及对商业模式都对经济的发展态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进而在全省时空范围内表现出了不同的经济发展趋势特征。

参考文献:

[1]  蒙莎莎,张晓青.山东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7,(6):13-26.

[2]  白全民,徐立平,袭著燕.山东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进及其动态影响机制[J].经济管理评论,2013,(3):143-148.

[3]  周腰华.中国县域经济增长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6.

[4]  梁阁.河南省县域人口—经济关联耦合的空间格局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6.

[5]  刘靖宇,张宪平.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测度与分解[J].华东经济管理,2007,(5):23-25.

[6]  魏后凯,刘楷.中国地区发展: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地区差异[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7]  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1994,(12):28-33.

猜你喜欢
山东省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两名造纸相关领域企业家获山东省优秀企业家称号
北风催眠曲
再见,雪姑娘
A Study of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O. Henry’s Novels in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Analysis of Methods to Improve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Writ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Fostering learners’autonomy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三虎争粽
杯中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