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语文根本,涵泳语言意蕴

2019-06-24 06:36吕桂玲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5期
关键词:冲突点

吕桂玲

[摘 要]语言是语文传情达意的载体,也是学生进入文本意蕴的凭借。在语文教学只有立足于语言的动情点、空白点、支架点、冲突点以及胶着点,激活学生涵泳语言的热情,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迁移、运用等,才能让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让语文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關键词]涵泳语言;语文根本;支架点;冲突点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3-0032-02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丰富学生的语文积淀,增强学生语言感悟能力,促进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可见,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语言。只有立足于语文之根本,才能感悟语言的魅力,涵泳语言的意蕴,让语文课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一、立足语言动情点,唤醒涵泳热情

语言的感染力很大程度上与它凝聚的情感有关。在创作过程中,作者或聚焦某一个感人的细节,或抓住一个动作、眼神、表情等,构建出一个动情点,从而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形成一个极具磁性的情感场。这些动情点,能叩响学生情感之弦,在学生心湖投下一颗石子,唤醒学生涵泳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如,《桂花雨》一文,作者刻画了“我”的母亲与父亲的一处细节:“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这一处细节,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就不难看出父亲与母亲以独特的方式庆贺丰收。通过“洗净”“点上檀香”两个细节,我们又进一步感受到父母在庆贺丰收时的那种敬畏、虔诚的态度。这种态度凝聚在桂花中,桂花无疑成为这篇文章情感的载体。父亲与母亲敬畏、虔诚的方式又构成浓浓思乡之情的动情点。抓住这个动情点,我们就能够架设起作者、文本、学生之间对话的桥梁,从而在“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等句中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学生对家乡的情感也在心底渐渐萌发。

二、立足语言空白点,诱发涵泳想象

语文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输入过程,而是一项思维的创造性的活动。这不仅是由学生的好奇心决定,也是由文本特点所决定。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或局限于文本篇幅,或有意在文本中留有空白,从而使文本言简义丰,诱发读者参与阅读创造的愿望,使读者在渐入文本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创造,去召唤文本,让阅读期待成为一种美丽的邂逅。

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在肖邦生命的最后时刻,作者刻画了肖邦“紧紧握着姐姐路德维卡的手”这一动作。这一动作高度浓缩了肖邦在生命弥留之际的内心情感世界,是肖邦对祖国情感的最后表达。但是,作者并没有将肖邦此刻的心理世界、情感世界直接地表达出来。为此,我抓住这一语言空白点,引导学生结合肖邦弥留之际的最后留言:“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体会将肖邦的内心世界。在还原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肖邦十八年来对祖国至死不忘的热爱,即使在生命弥留之际,即使在生不能回国的情况下,仍然努力做着一个赤子应该做的一切,死后也要长眠于祖国怀抱。

借助想象还原文本,无疑拓展了文本空间,将学生带入一个更高层次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受到强烈的冲击,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深化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也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能力的发展。

三、立足语言支架点,促进语言迁移

每一篇能够进入教材文章,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承载着语言的支架功能。这就需要我们基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立足于文本语言支架点,发掘文本语言出彩点,抓住文采斐然、匠心独运的语言,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模仿借鉴,从而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风格。

如,《黄山奇松》一文,在文末有这样一段:“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这一段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语文思维具有支架作用。我们可以围绕该段组织学生开展欣赏与仿写活动。“黄山松千姿百态”一句总写,后面几句从多个角度分写,表现“千姿百态”,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写作思维训练点;“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句式工整,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仿写学习借鉴这一表达方式,此为第二个训练支架点;“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一句,除了运用“有的”句式进行表达外,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仿写强化学生修辞运用意识,此为第三个语言训练支架点。这样,抓住语言支架点,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能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以发展。

四、立足语言冲突点,发展语言思维

在文本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与常规思维相悖或者前后语境不相协调却意味深长的地方。对这样的地方,如果我们能抓住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独特的匠心,就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提升学生思维的高度,扩展语言思维的广度,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如,《暖流》一文的首句写道:“寒冬里的南开大学涌动着一股暖流。”从常规思维分析,寒冬涌动的理应是“寒潮”,然而该句中却是“暖流”,这就引发学生的疑惑。教学时,我们可以以此为立足点,引导学生探究“暖流”的含义。通过思考,学生明白此处的“暖流”不是指自然意义的暖流,而是另有深意。在这一思维的诱发下,学生了解本课所叙之事——江泽民同志在寒冬之际来到南开大学看望师生员工,他们感受到江泽民主席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青年人的关怀。“暖流”是指江主席给南开大学师生员工带来的关怀,让师生员工感受到温暖,而寒冬这一特殊的时令,更加突出了江主席的形象。

通过潜入语言冲突点,学生在经历思维困惑到解困的过程中,矛盾得到解决,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这样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立足语言胶着点,涵泳语言意蕴

“反复吟唱处,每有好风光。”作为一名出色的语文教师,要关注文本语言的胶着点,从作者反复吟唱之处发掘出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意,触摸作者心灵深处的吟唱,抵达作者情感的最深处,从而理解语言本初的意义,促进学生生命的生长。

如,《长江之歌》一诗,作者反复咏唱:“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在教学中,我们只要抓住这样的句子,朗读成诵,就能使学生感受到长江的厚重历史以及长江母亲般的情怀,感受到中华儿女对长江的依恋、赞美之情,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从而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言是语文传情达意的载体,也是学生进入文本意境的凭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立足语文的根本,将语文教学之根深植于语言之中,引导学生在涵泳语言中渐入佳境,开启一段“悦读”之旅,感受语文的脉搏,获得生命的滋养。

[ 参 考 文 献 ]

[1] 踪红.读出自我,读出意蕴[J].小学教学参考,2018.7

[2] 泽玲.魅力教育:品味文本的意蕴[J].新课程(综合版), 2017.8

[3] 谷思慧.品味隽永语言 领悟深层意蕴——《紫藤萝瀑布》文本解读[J].亚太教育,2016.8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冲突点
基于交通冲突分级的城市平面交叉口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有效制造“冲突点” 点燃思维“导火索”
高校财务报销中的沟通问题研究
有效制造冲突点,点燃思维导火索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有效制造“冲突点” 点燃思维“导火索”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基于冲突点的交织区复杂度量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