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文本读丰厚

2019-06-24 17:40陈宝荣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丝竹陋室高雅

陈宝荣

统编教材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依旧要重视单篇教学。往常教授《陋室铭》一文,我的做法就是读一读课文,解一解文意,析一析文旨。思路清晰,效果不错,但学生缺乏体验,语文教学缺失性灵之光,不能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基于学生成长需要,古典文学的教学应把文本读丰厚,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审美境界,提高语文素养。

[片段一]

生:这是一间环境清幽的陋室,你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因为陋室周围种满绿色的植物,给人清新安静的感觉。

师:感受很细腻。苔藓与小草很平凡,但它们蔓延开来后,给人视觉上的轻松和心情上的安定。大家尤其要关注哪两个词呢?

生:绿、青。

师:很好。两个颜色词给人古旧的感觉,清幽典雅。大家读背景材料,看看这陋室究竟是怎样的情形?

生:狭小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

师:这样的陋室,作者却以别样的眼光欣赏到它的一片碧绿与一派青翠。由此,你觉得作者性情如何?

生:心胸开阔,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这样才能忘记生活中的不快之处。

生:热爱生活。不热爱生活的人,是不能如此坚强地面对这些小人的迫害的。

师:说的很有见地。我现在有一问:汝若为陋室之主人,汝欲种何植物?为何?

生:我要种竹子……

师:前一问请用文言句式来说,说理可以用现代汉语。

生:吾欲种竹。因为竹子给人以高雅脱俗的感觉。

师:引一诗以印证。

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师:不错,学以致用,大文豪苏轼已经告诉我们竹之优雅不凡。还有其他可种吗?

生:吾欲种梅。因为梅花在寒冬独自绽放,十分坚强。

师:梅与刘禹锡相似吗?

生:相似。刘禹锡遭遇多次贬谪,这是很痛苦的。但他很坚强,这和梅花是相似的。

师:结合背景材料分析,这是高招。学习古典文学作品需要相关的背景材料,这样才能懂得作家及他的作品。我们学过《秋词》,知道那是刘禹锡贬谪郎州时写的,诗中我们读到的不是悲观伤感,而是乐观坚强;而《陋室铭》是他贬谪和州时所作,身居陋室却不怨恨,更多的是豪情。他的确是风雪中的斗士——梅花。那你能引一诗以印证吗?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师:这是小学读过的古诗,今天用起来了,古诗多好!刚才同学们联想到可以在陋室周围种竹、菊、梅,我很欣喜。大家不仅学以致用,而且用这些植物的传统文化意义来解读刘禹锡,更主要是以主人身份体验一份高雅情趣。

[反思]问题设计具有生成性,给学生开阔的联想空间,通过引经据典的策略让学生领悟竹、梅、菊在文化中特定的人格象征意义,让学生在讲述中品評作者性情,体会陋室的高雅情趣。这个环节,想突显语文课该有的浓郁的文学韵味和丰厚的文化意蕴,帮助学生打开更广阔的文化视野。

[片段二]

生:陋室的主人很高雅。你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因为谈笑与往来的都是博学之士,正说明主人是高雅之人,不然就不会有这些朋友了。

师:不错,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那与刘禹锡谈笑往来者是何人?其所论为何事?大家阅读材料,用文言来补白作者与鸿儒友人间的对话。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生——

白:刘兄,近来可好?

刘:承蒙贤弟挂念,尚好,尚好。

白:刘兄,常于室中何为?

刘:与几故交饮酒论诗,或调素琴,或阅金经。白:刘兄若闲云野鹤也,甚是怡然自得!刘:世事繁乱,当求一方乐土以安身。白:今朝政黑暗。数日之前,吾偶遇一卖炭老翁于长安市南门外……

师:听着文绉绉,确有高雅之味。在想象补白中,我们体会到友人的高雅、作者的高雅,也做了一回高雅的人。余味无穷,今后继续高雅!

[反思]这个环节预设的目标通过背景材料与想象补白两种策略来实现。这一过程让学生借助材料了解作者的高雅生活,并在想象补白与编写对话中体验作者的生活,而非只知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一事实。学生在体验中解读文本,是主动积极的。

[片段三]

生:陋室的主人很惬意。你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因为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他的耳朵,那一定安静;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体,那一定轻松,所以很惬意。

师:思路清楚,我一听就懂,你们呢? 联系上句,我会有一个疑问:素琴与丝竹皆为乐音,为何素琴可调,丝竹乱耳呢?

生:丝竹之乐是奏乐的声音,是比较喧闹的,让人觉得心烦气躁。

师:参照注解,讲出了丝竹之乐的特点。那丝竹之乐一般在什么地方出现?

生:热闹的地方,比如宫廷、有钱人家、集市上。

师:没错。丝竹乃俗世之音,它意味着繁管急弦、灯红酒绿、花市柳巷。那素琴之乐会在何处?它给人以何感受?

生:素琴之乐一般会在山林、乡村这些安静偏远的地方。它听起来悠远清幽,让人心境安宁。

师:很有“世外桃源”的味道!的确,素琴乃世外之音,它意味着高远清幽、古朴典雅,听着觉得心旷神怡。我们可以说,作者被贬谪到和州,又遭势利的县令刁难,他以此文回击,让我们看到他刚直坚毅的一面;借此文表明心迹,让我们看到他忘却荣辱得失,获得了精神的超脱。

[反思]这个环节的问题原是:你听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了吗?目的是想引导学生明白作者在受刁难后落得个耳根清净,怡然自得,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超脱。反复思考后,我觉得这样设问比较呆滞,缺少情趣。阅读相关资料后,改成现在的设计。从学生的回答情况看,这个问题就在于它具有一个比照的流程,从而让学生清晰体会到作者的心灵内象。这个问题也涉及素琴之乐与丝竹之乐的文化意味,是对文本解读有效的丰富手段。

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在上海的一次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说,语文教学更多的是性灵的启发,而不是理性的思考。语文课怎能只重结论,而轻感受呢?很多时候,因为过度关注结论让课堂成了说教,而不是体验。因为这样,学生习惯等待答案。柏拉图说:“带着更多问题,而非更多答案去生活。”所以,在进行学习设计时,我一直思考如何让学生有丰厚的体验。

基于以上理念,在学习方案设计中,首先,我关注的是问题是否具有生成性,能否有效促进文本解读;其次,学生的体验形式应多样,联想、引经据典、想象补白、背景介入、比照等策略应穿插运用,能激发学生思维,让他们把文本读厚。

统编教材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课型多样,语文课堂有更多的可能性,做好单篇的学习设计,依然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作者简介:浙江省温州市二十一中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丝竹陋室高雅
论丝竹玩友——群落生态视野下的乐人群体考察(上)
母 校
“江南丝竹”的“合乐”传统及其文化阐释
桂花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方寸天地
文化惠民让高雅艺术走进百姓生活
结束铅华归少作,屏除丝竹入中年——读《竹太空心叶自愁:近体诗词习作习得录》有感
陋室有鱼
完美 品味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