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的哲学思考

2019-06-25 02:28郑晓松
商情 2019年27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创新

郑晓松

[摘要]哲學层面的创新是指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创新发端于问题,大胆怀疑是创新的根本前提,通过理性思考和反复实践突破教条主义,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此外,创新还需要宽松自由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创新 问题意识 大胆怀疑 教条主义

创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创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美国学者熊彼特首先提出来的,意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把一种新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广义的创新属于精神领域,更确切地说,创新就是一种精神,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

一、问题意识是创新的起点

发现问题是进行创新的起点,因此必须要有问题意识,即是说,不能过分迷信权威,不能被表面的事实所迷惑,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何可能。一旦形成了这种问题意识,就会从看起来“不成问题”和那样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找出问题;找准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不可能单凭以前的方法和理论就可以办得到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发现问题后勇于创新。因此,要创新必须首先培养问题意识。如何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呢,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勤于观察。自然是奇妙的,社会是复杂的。在自然界,在社会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只要我们象林黛玉初进贾府那样,“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我们就不难发现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就可能是为我们进行创新提供思想资源。比如,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狄更斯就特别注意观察,并善于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有一次,狄更斯的一个同行给他看一部小说,其中有一段这样的细节描写:高士密斯坐着向窗外眺望大教堂左边树木上的“灰眼睛”的白嘴鸦。狄更斯看后马上写一封信给他的同行指出:“在第三部(这是最美的一部)结尾部分描绘高士密斯坐着向窗外眺望大教堂左边的树木时,你说到‘灰眼睛的白嘴鸦。你肯定它们真是‘灰眼睛的吗?大乌鸦的眼睛是深黑色而有光泽的,我估计白嘴鸦也是这样,除非正好有光线对准了照在上面”。后来,事实证明狄更斯的估计是正确的。可见,这位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观察生活是多么细致入微,又是多么善于从这些观察中发现问题啊。

(2)勤于阅读。要想能发现问题,就必须多读书。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一个人所掌握的全部知识中,来自自然和社会的直接经验毕竟是有限的,而绝大部分是来自书本的间接经验。因此,我们说,在我们的认识过程中,我们所提出的绝大多数问题,不是直接来自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而是来自阅读过程、学习过程。问题来自阅读。另一方面,阅读还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这则是我们发现问题的一个重要条件。有句话说:“知识之岛越大,好奇的海岸就越长。”这话很形象,也很有道理。试想,一个从来进行过微观的经济实践,也没有系统阅读过经济学著作的人,如何能发现现实社会中的经济行为或者传统经济理论中存在着的问题,更不要谈有所创新和建树了。马克思在写《资本论》之前,阅读了大量的相关著作,特别是以亚当斯密、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正是通过广泛而深入的阅读,马克思发现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存在的问题,并在对这些问题思考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了资本的本质。所以,要想提出大量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就必须掌握大量的知识。掌握知识是发现问题的基础。总而言之,我们要想更多地发现问题,就必须多读书,多学习。

(3)勤于思考。思考是发现问题,尤其是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的关键。不会思考的人,虽然观察了,读书了,但仍然看不到问题。在观察和阅读中发现问题,这是一个动脑想的过程。要想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必须做到:①善于联想和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由某概念而引出其他相关的概念。所谓想象,理学上把想象解释为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通过联想和想象,我们可以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太多了。可以说想象人我们的思想插上了翅膀,它可以使我们翱翔于广阔的时空,发现无限的有价值的问题。②善于逆向思维。对于一些见而不疑的现象,一些习惯说法,一些权威性论断,反其义而用之,就能发现新的问题,见人之所未见,这就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发现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③善于发散思维。从一个主题出发,沿着不同的角度,逐层深入地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这就是发散思维。运用发散思维能发现很多问题,当然有的是没有价值的,这就要求我们选择那些有价值和我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勤于思考是发现问题最重要的一步。做学问是从问题入手,但有价值的问题需要深入的思考。譬如,一位汉语言研究工作者,他每天都要与汉字打交道,也就是说,他每天都要观察汉字,研究汉字,在长期的对汉字的观察中,他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矮”从造型上看是“委”、“矢”组合,“委”是“放”的意思,“矢”是箭,“委矢”就是把箭放出去,这不是“射箭”的意思吗?而“射”字从造型上看就是“一寸身”,这不是“身材短小,个头矮”的意思吗?看来,“矮”和“射”这两个字不是混用了吗?那么在汉字流传的过程中,这样混用的字是不是还有很多?这样,他就可以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汉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混用”。

所以,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大胆怀疑是创新的前提

创新的结果是新的东西的产生,而新又是与旧相对的,也就是说,创新是由旧飞跃到新的过程,平时常说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温故知新,就是这个意思。因此从创新的过程来看,创新首先是针对旧的。那么在面对旧的东西时,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科学态度,而这种态度有助于创新呢?毫无疑问,对旧的事物必须大胆怀疑。

大胆怀疑是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的体现。事物是复杂的,也是永远发展变化的,它展示出来的表象不一定就是其本质,大胆质疑,通过理性思维对此进行分析,是认识事物本来面目的关键;任何理论观点,即使是被公认的所谓权威,同样应该接受理性精神的怀疑,只有通过不断的怀疑,才能进行创新,发展才成为可能。

大胆怀疑不是异想天开,而是~种合理怀疑。合理怀疑是科学理性的天性。在科学理性面前,不存在终极真理,不存在认识上的独断和绝对“权威”。马克思在其女儿要求他填写得一份调查表中,把“怀疑一切”作为自己最喜爱的座右铭。这种怀疑,绝不是怀疑主义意义上的不可知论,而是对掩盖事物真相的假象的怀疑,是对似是而非的论调的怀疑。怀疑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怀疑精神是破除轻信和迷信,冲破旧传统观念束缚的一把利剑。缺乏怀疑精神,容易导致盲目轻信。古人说:“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怀疑精神是批判精神的前导,批判精神是怀疑精神的延伸。没有合理的怀疑,就没有科学的批判;而没有科学的批判,就没有科学的创新。新思想是在对旧思想的否定中诞生的,真理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的。当然,科学的批判精神并不是绝对否定。而是辩证的否定,是在批判中的继承。

诺思是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其主要研究领域是经济史。诺思在研究西方经济史过程中,自始至终体现着大胆怀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长期以来,大多数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基本上都一致认为技术变革是近代西方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原因,并一直把近代工业革命看作是欧洲经济成长的起点。后来也有一些学者从技术变革等因素中分解出更为基本的见解,那就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西方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一直以来,这些观点被人们全盘接受,深信不疑。诺思对此则进行了大胆怀疑,在深入系统研究了西方经济发展的史实后,他指出,这种解释存在一个令人困惑不解的问题,即:如果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因素可以归结为投资和创新,那为什么有的社会也具备了这些因素和条件却没有得到如意的增长结局呢?在诺思看来,不应该把产业革命和经济增长的原因归结为偶然的技术革命,而应当把目光转向一个社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也就是说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正因为在解释经济史方面的开拓性贡献,诺思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家。

大胆怀疑,就必须在任何时候都不迷信权威,墨守成规;就必须在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理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对那些所谓的既定理论和事实提出疑问,敢于“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进行创新,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三、突破教条主义是创新的关键

何谓教条主义?从根本上意义讲,教条主义就是一种僵化的态度。具体表现为:要么是僵化地对待某种既成的精神产品(某种理论、观点、教义乃至只言片语);要么是用某种既成的精神产品,僵化地规矩和剪裁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实践。教条主义是创新的大敌,要想不断进行创新,就必须突破教条主义。

(1)实践是突破教条主义的根本前提。要想突破教条主义,必须首先揭穿它的虚假性和欺骗性,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只有通过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是唯一标准”。接受了实践的检验,是真理,就会和实际情况相符合;谬论或者教条主义,也就暴露其错误和欺骗性的本质。当然某次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能体现本质的规律。一次的实践还不能直接突破教条主义。因为教条主义也是对客观事物的理论反映,只不过是僵化、片面的而已;有时某一次的实践可能还会证实教条主义,要想最终突破教条主义,必须反复实践,直至最终揭穿教条主义的僵化本质。所以,实践是证伪教条主义的根本手段和唯一标准。

(2)理性分析是突破教条主义的重要手段。实践可以证伪教条主义,这是最根本的方法。但事情都是复杂的,现实条件也决定了不可能把每一种理论都放之实践中进行检验,而且有时可能当前根本没法通过实践来检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理性思维,进行严格的分析论证,才能在教条主义上打开缺口。尽管教条主义也是一种理论体系,但内部还是有很多和实际情况不符、逻辑上存在错误的地方,对此,只有通过理性的分析才能发现,而一旦突破了教条主义,就为理论创新鋪平了道路。

(3)大胆创新是突破教条主义的基本方法。要想最终击溃教条主义,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创造精神。教条主义最基本的信条就是理论一旦形成就是一成不变的,也就一劳永逸的获得了“绝对”的真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逼近绝对真理的漫长过程,每一次的理论创新只是对绝对真理某一方面的认识,不可能穷尽对象的全部本质。教条主义就是把某一次的认识当作事物的全部真理。因此,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提出和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新的理论,自然也就突破了教条主义。

(4)冷观权威是突破教条主义的必要态度。从一定意义上讲,权威的存在是必要的,但是,无论权威的地位势力影响多大,都必须采取冷静观察、理性剖析和选择继承的态度。冷观权威,就是要求我们不唯书,不唯上,不能迷信权威;要唤起理性的力量,树立“冷眼观察”的态度,即使是权威,也要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也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何可能,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科学的态度,才能为突破教条主义提供必要的保障。

千百年来,儒家思想被中国古代社会奉为圭臬,一切伦理道德唯儒家思想是从,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盛行。明代的李贽以敢于创新、标新立异而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李贽的代表作是《藏书》,在书中,他认为,历史在变化,道德也在变化,判断历史的是非标准也必须随之变化。他反对千百年来以孔子一人的是非观作为价值标准的教条主义态度,提倡是非无定质,无定论,不能将一人的观点僵化,以其来衡量一切。是非之争,如同昼夜更迭,不断变化。他说“昨日是而今日非也,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何是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赏罚哉!”《藏书》否定以孔子价值观为核心的教条思想,提出以原情论势,定出是非标准。从这一点上讲,李贽身上体现着一种敢于突破教条主义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一部不断同教条主义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紧跟时代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摈弃教条主义,大胆开拓,勇于创新,才能不断推进各方面的事业。

四、创新需要宽松自由的环境

创新是人的思维自由活动、从一个阶段升华到更高阶段的产物,是一个破旧立新、推陈出新的过程。因此,创新需要宽松自由的外部环境。综观中外发展史,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日本经济学家汤浅光潮提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和“科学升降期”的概念来衡量近代以来世界科学发展在地区之间的转移。他认为,最先出现的“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在14世纪的意大利,接下来转移到英国,法国,德国,再后来,大约在19世纪末,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到美国,直到今天,美国依然还是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仔细研究这些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和它们转移情况以后,我们就会发现,意大利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第一个中心,和文艺复兴运动是分不开。文艺复兴运动促使人们摆脱中世纪以来的宗教束缚,思想获得了解放,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正是在这种自由宽松的环境下,意大利人的創新能力在艺术、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从而使一跃而成为当时的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二十世纪初,美国开始成为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一个重要的就是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营造了更为适合各方面创新的宽松自由的环境,一方面,美国具有强调个人自由、鼓励推崇成功的价值传统,另一方面,美国较好的为人材提供了自由、充分展示才能的机会和舞台。二战前后,爱因斯坦、费米等大批杰出科学家来到美国,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相比较而言,中国古代社会的创新特别是在一些原创性方面之所以很少,与中国几千来长期的专制制度和思想文化上的高压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绝对皇权的专制制度下,皇帝的一个人的主观意志就是整个国家意志的体现,其他任何人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话语权,因而自由宽松的环境也就无从谈起。此外,中国历代王朝都是实行思想和文化上的高压政策,对于不同意见的知识分子采用的方法可谓千篇一律,要么笼络使之为统治阶层服务,要么无法笼络则杀之而后快,祸从口出就是对这种情况的真实描写。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秦国推行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并最终统一六国的商央,最后落了个车裂的下场;明代的李贽因为反对儒家传统,敢于标新立异而遭到残酷的迫害。从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除百家,独尊儒术”,到乾隆皇帝60年,共发生了130多起文字狱,中国历代王朝对不同意见的知识分子压制是不绝于书的。新中国成立后,专制的流毒依然存在,民主法制建设不健全。仅“反右”就牵涉到55万人。更不用说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下干校,进牛棚,无数的知识分子遭受肉体和精神的摧残,在这样的环境下,根本无心,也不敢有创新和不同意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营造了较为宽松自由的环境。

当今社会,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已成为推动各方面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努力创造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学术风气,营造尊重个性特点、发挥专业特长、激励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形成一种能够吸引、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为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源源不断的培育出各种创新。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创新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