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永不褪色的红

2019-06-25 04:59蒋筱青
四川党的建设 2019年12期
关键词:通江县巴中红军

蒋筱青

碧空如洗,松柏苍翠。在位于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眼中泛着泪光,讲述着一段往事:“我们这里参加红军的人多,但是活下来的少,他们为了新中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父亲说红军是我们的恩人,我们的子孙后代不能忘恩。”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这位名叫王建刚的老人守着烈士陵园,一晃已是三十多年。

一名烈士,一座丰碑。如今,在这片烈士洒下热血的土地上,不仅镌刻着革命的印记,还书写起新的篇章。在红军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的指引下,巴中儿女满怀感恩、聚力奋进,让建设新家园、成就新生活、实现新梦想这个美好愿景不断变成现实。

铭记,是为了寻根感恩

61岁的王得胜是土生土长的王坪人,浸润着红色历史长大的他,脑海中始终抹不去一个人的身影,那就是他的邻居王兆义。那时王得胜年龄还小,但他最喜欢下雨天。他说一到下雨天,大家就围在院子里,听王兆义老人讲红军的故事。

“那时红军付出的代价大啊!王兆义负责安葬牺牲的红军。起初,他们用棺材安葬,后来棺材不够用了,就把房顶的板子拆下来安葬牺牲的红军,再后来,就只能合葬,最后不得不集体埋葬。”如今,那位讲红军故事的王兆义老人已经去世30余年,王得胜的听力也已大不如前,但是这段红色记忆却在他心里扎下了根,他说,“红军都是为了老百姓,没有他们,哪有我们的好日子哟。”

王得胜过上了“好日子”,住进了宽敞的新房,开了一家以“根据地”命名的农家乐,巴中老百姓也开启了新生活。近年来,巴中传承红军精神,在脱贫攻坚、致富奔康的路上披荆斩棘,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农业不断转型升级、旅游产业发展得兴旺红火。你看那新建的王坪新村,农家院落洁净宽敞,水泥路面联村通户,不就是巴中老百姓幸福生活的写照。

“感恩”,已成为王坪村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成为巴中全市人民内心的温度。每年大年三十,王坪村全村村民都会前往烈士陵园祭拜先烈,远在外地的村民也要赶回来参加这一庄严肃穆的活动;每年清明,一个个红军烈士的后代手捧洁白的菊花,祭拜为革命洒下热血的亲人,一个个巴中儿女满怀崇敬的心,前往革命遗址遗迹,纪念一段光荣的岁月,铭记一份值得珍藏一生的精神财富。

更让人触动的是,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以及群众,在巴中这片热土上听着红军的故事,流下了眼泪。临别巴中,他们写下了“坚定信念,砥砺前行”“红星闪耀墓碑身,铁血丹心催奋进”“发扬先烈们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力量”的真情实感。

2018年10月29日,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秋季班第七支部全体学员到巴中参加“红色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学习实践和社会调研活动。期间,学员乔如正(中央宣传部全国宣传干部学院信息网络部副主任)深受感染,创作了《美在巴中》组诗。诗中写道:“听动人故事,看励志史诗,阅奋进篇章,时光花在思想的多次碰撞,没有春的浪漫、夏的炙热和冬的寒冷,却喜见秋的激情及你们的精细与担当。”

如今,烽火散尽,和平到来。峥嵘岁月虽已成为历史,但留在巴中市的908处革命遗址遗迹犹如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碑上的“万世荣光”四个大字,灿烂夺目、熠熠生辉。一代代巴中儿女怀着感恩的心,继承革命先辈的精神,在这片浴血重生的土地上奋斗着、努力着。

传承,是为了奋力前行

1932年,红军入川,无数英烈血洒疆场,为红四方面军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打开了局面。有了落脚地、有了粮食吃、有了衣服穿,洗尽满身征尘,面貌焕然一新。战士们曾深情感慨:“红军就是离不开山,离了大别山,到了大巴山。这里真是个落脚的好地方!”

87年后的今天,巴中儿女早已远离了战争,行走在新时代,开启了新征程。肩负新使命、激发新担当,巴中儿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弘扬老区“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红色基因”成为不断奋进的动力源泉。

巴中市邮政管理局两个月前到大巴山干部学院参加党性教育,参训学员一致表示“要学习革命历史,了解过去才能把握当下,把握当下才能开创未来。我们要把革命先辈百折不挠的精神用到日常工作中,让红军精神焕发出新动能。”

如何传承红军精神,让红军精神焕发新动能?在通江县兴隆乡党委书记熊纯俊看来,红军精神是支撑,实干才能促发展。熊纯俊说:“我们从转作风、抓环境、促民风入手,凝聚党心民心,发动群众拧成一股绳,形成了争分夺秒、不胜不休摘‘穷帽的生动局面。乡镇全体党员干部深受红色文化感染,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任劳任怨。”

近年来,通过成立“创业联盟党支部”、实施“归雁培育”工程等,兴隆乡创办了各类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120多家,带动贫困户315户、1345人实现就近就业,人均增收1000余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良好基础。

“时刻牢记‘宁流千滴汗,不损一粒粮的承诺。”这是通江县供销社职工蒲丽蓉对红军精神的传承。20多年来,蒲丽蓉每天不是巡查糧情、整理粮食,就是抹屋梁、拈杂质、清蛛网、扫墙面,尽职尽责管护粮食6600万斤,工作中常常是“上午一身汗,下午一身灰”。

蒲丽蓉说:“在我心中,粮食就像不说话的婴儿,哪儿不舒服都会有异常反应,我便一次又一次到粮仓内去测、去看、去闻……”

此外,巴中还有躬耕教坛10余载,把人生最大快乐定位在学生成长成才上的人民教师周勇;以行动捍卫信仰、带富一方群众的林业人刘成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因公殉职的巡察干部景龙呈……

巴中的一个个党员干部,用行动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不仅在各自的平凡岗位上写下了不平凡的精彩篇章,也汇聚成一股磅礴的力量,激励着巴中广大党员干部勇往直前、奋力争先。

至今,在通江县毛浴镇下街嘉靖门城门遗址上,“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训词仍旧清晰可见,它成为党员干部发扬红军精神、鼓励干群齐心、治穷致富的法宝。毛浴镇迎春村第一书记赵飞祥说:“我们从红军精神中汲取营养,这是开展好群众工作、奋战脱贫攻坚的力量源泉。”(责编/黄薇)

猜你喜欢
通江县巴中红军
巴中:从一案之“改”到一域之“治”
通江县:砥砺奋进 强力构建“温暖人社”
通江县:创新推行“培训+”模式 助增技促就业
通江县:扎紧制度“笼子” 筑牢居保基金“防线”
通江县:“三集中三联合”打好根治欠薪攻坚战
Famous people who love to read books
生态巴中的三张名片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