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懂100幅大师名作, 抽丝剥茧《蒙娜丽莎》的微笑

2019-06-25 02:58
海外星云 2019年11期
关键词:艾克蒙娜丽莎丽莎

《艺术的细节——100幅大师名作》

作者:【英】苏西·霍奇(著) 刘畅,黄超成(译)

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4月

问题不在于你正在看什么,

而是你看到了什么。

——大卫·亨利·梭罗(日记,1851年)

也许你通过各种媒介见过了很多久闻大名的世界名画,但你从未深入了解它们;如果你想走遍世界各地的画廊、博物馆、教堂以及其他一些地方去亲眼目睹它们的存在,那么你可能要花上一辈子的时间;就算你有条件走遍这些地方,你也无法做到以最近的距离看到它们,获取它们的细节,探索藏在它们的细节中的秘密。

想要完成这样的心愿确实太难了!但是眼下有一部从完整到细部逼真展现100幅世界名画的著作,可以帮助你从这些精选出来的优秀作品中了解到它们背后的故事,它们潜在的寓意或者象征意义以及它们所使用的材料、技法。总之你可以通过阅读这部著作看到100件作品的更深层次的信息。

这部著作就是《艺术的细节——100幅大师名作》,著者是英国著名艺术史学家苏西·霍奇。它所收入的100件艺术作品均是历史上杰出的艺术家的典范之作,包括绘画和雕塑,创作时间从14世纪到21世纪,涵盖历史上最重要的艺术运动。它们体现了所在时代人们的情感表达、生活以及历史上的一些重要时刻。

这里选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件作品。试一试,从整体到细节,近距离地审视它们,你看到了什么?

01

阿尔诺菲尼的婚礼

作者扬·凡·艾克,作于1434年。

扬·凡·艾克(Jan Van Eyck,1385年-1441年)是早期尼德兰画派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15世纪北欧后哥特式绘画的创始人,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的奠基者,油画形成时期的关键性人物,因其对油画艺术技巧的纵深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被誉为“油画之父”。

《阿尔诺菲尼的婚礼》是一幅双人肖像画,真实地描绘了典型的资产者的形象,不仅再现了阿尔诺菲尼与其妻子特伦塔的外貌和个性特征,而且对室内的环境什物做了极其逼真的描绘,显示了画家特殊的造型才能。我们从画面分解后的细部可以看到:

1镜子

镜子是当时富人才能买得起的物品,镜中反射出了站在门口的两个人,其中一人或许是凡·艾克自己。阿尔诺菲尼右手举起,面朝着镜中的二人,可能是在向他们致意。洁净无暇的镜面是圣母瑪利亚的象征,代表着纯洁。

2签名

镜子的上方有一个装饰性的拉丁文签名,意思为“扬·凡·艾克曾于此地1434年”。证明凡·艾克出席了阿尔诺菲尼的婚礼。

3橙子

旁边靠墙的桌子上放着从南方进口的橙子,它在当时欧洲北部是罕见的精致食物,因此它也是财富的象征。

4小狗

这只狗的逼真效果透露了凡·艾克在技法上的革命性进步。他运用了多层很薄的透明罩染来制造出明暗和色彩的强度,从而让画面产生了令人信服的真实感。同时小狗也是忠诚的象征。

5铜吊灯

凡·艾克是首先使用油画颜料代替蛋彩的画家之一。他用油画颜料画出了这只铜吊灯的光感以及具体细节。

这幅画其他细节的呈现也都可以让欣赏者看出一定的意义。财富、身份、爱的忠贞,以及创新性技法等,其寓意无不暗藏其中。

02

蒙娜丽莎

作者达·芬奇,作于1503年~1519年。

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与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他集画家、雕塑家、工程师、建筑家、科学家、发明家多重身份于一身。《蒙娜丽莎》是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少年来其神秘内涵让无数人为之着迷。透过细节,你能看到什么呢?

1笑容

蒙娜丽莎的笑容如此神秘,似有若无。她的眼睛并没有皱纹,她只在唇角的位置呈现出微微的弧度,嘴唇的轮廓很模糊,仿佛消失在柔和的阴影中。这正是这幅画让人猜想最多的地方,同时,它隐藏着达·芬奇的创造性手法——渐隐法。有科学家透过X光分析,破解他的这一绝技是用40层超薄油彩融合产生的,而且达芬奇可能先把油彩涂在手指,再抹在画上,厚度仅为头发的1/50。油彩由些微不同的颜料组成,营造出蒙娜丽莎嘴角模糊和阴影效果,令人隐约感到她在微笑,但仔细看时笑容又消失无踪。

2手

蒙娜丽莎的手被称为“美术史上最美的手”,它有着洁白的颜色,细腻圆润的肤质,细长的轮廓和纤长的手指,其姿态显得如此放松祥和,是贵族妇女高贵典雅和温柔细腻品格的完美再现。

3衣裙

达·芬奇将蒙娜丽莎衣裙胸口处的精细的刺绣画了出来,甚至能看到一系列的结头和从领口的一边连接到另一边的细线。科学家认为这是达·芬奇用油画笔的笔尖以液态的颜料非常仔细地描绘出来的。这在当时真是一个奇迹。

4环境

达·芬奇是最先将人物描绘在一个虚构的风景中的画家。他创造了空气透视法,物体距离越远,形象就描绘得越模糊;或一定距离后物体偏蓝,越远越偏色,使画面产生形的虚实变化、色调的深浅变化。这使我们感觉到蒙娜丽莎背后的风景有一种向后退的效果。

5烟熏效果

达·芬奇用一种柔和且烟熏似的表现手法来表现阴影和其他明暗效果,这种烟熏风格被称为晕涂法。这种技法会在画面中用透明色叠加出多个层次来达到柔和色彩的混合效果,从而制造出模糊和发光的质感。

03

晕厥的圣特丽莎

作者吉安洛伦佐·贝尼尼,作于1645年~1652年。

吉安洛伦佐·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 1598-1680年)是17世纪意大利最著名的巴洛克艺术家,伟大的雕刻家和建筑家。《晕厥的圣特丽莎》是巴洛克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是贝尼尼艺术生涯的巅峰之作。圣特丽莎是16世纪时西班牙的一个修女,少年时因患癫痫病而潜心修炼,侍奉上帝。每当病情发作,人就失魂落魄,脑际幻觉丛生,此时据她自诉,她能看到种种奇迹。后来她把自己每次昏迷中的幻觉记述下来。这份自述流传到17世纪,教会便利用它来宣扬宗教的神秘主义,并把这位修女封为圣徒。贝尼尼这件作品正是描述了圣特丽莎在一次昏迷中祈求上帝之爱的神姿。

1圣特丽莎

她眼睛轻合,嘴唇微张,手脚松垂,身子似乎横卧在云端。看得出,她陷入了腾云驾雾般的迷幻而朦胧的状态。她在梦中看见一个小爱神模样的少年天使向她走来,然后用金箭刺向她的心口。“我感到这支箭头已刺透了我的心。当他把金箭抽出时,我感到好象在抽我的心那样……这时我感受着一种无限的甜蜜,我很想把这种痛苦永恒地继续下去……”

2天使

天使身著单肩长袍并且露出他的手臂和一部分上躯干。“他身材不高也不矮,并且有着绝顶的美貌,他的脸发着光,看起来应该是地位最高的天使中的一位,而他周身都处于火焰之中……他出现在我眼前并要将箭插入我的心脏,并且……让我置身于伟大上帝之爱的火焰中。”

3金色的光线

贝尼尼用镀金的铜轴制作了一个类似太阳光线的背景,而自然光会从作品顶上一扇隐藏的窗户照下来,强化了金色光线的效果并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感。

4运动

圣特丽莎身上道袍的褶皱和流动的形体制造出了一种运动感,也是她内心情绪的表达。在道袍的推波助澜下她无助的屈服变成了流畅的音乐,坚硬的大理石仿佛被熔化了一般,一波波巨浪从微笑天使直接传到圣特丽莎的长袍,汇成一片翻滚的波浪。

从细节到整体,欣赏完这些伟大的艺术作品后,你是否会沉浸在无限的想像中,仿佛看到几百年前伟大的艺术家们激情创作的全部经过?

这就是艺术欣赏的魅力,让你陶醉,让你激情澎湃。这种效果是脱离细节欣赏所不能达到的。英国艺术批评家肯尼斯·克拉克曾说,对待绘画,过多地停留在一种视觉的整体印象,而常常不是像对文学作品那样在足够的时间长度上展开甚或反复地进行,就很难真正把握到绘画作品的丰富意蕴。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细节都那么一目了然,只可能在细致的观察和品味中渐显其义。如果说画作中的某个细节恰好是具有象征意味的标志,文化语境的了解就显得必不可少,由表及里的解读尤为关键。正像法国艺术史家弗朗索瓦·巴布·高尔在他的著作《如何看一幅画》中说:“要想理解绘画中的象征符号,你必须摆脱这样的误解:看起来很简单的物体,承载的意义也很简单。象征的精确作用,在于让心灵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超越日常世界的局限,从而一睹不为人知的真相。”

(摘自“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公众号)(编辑/小文)

猜你喜欢
艾克蒙娜丽莎丽莎
穿白裙子的女孩(中)
穿白裙子的女孩(下)
穿白裙子的女孩(上)
爱箱常满
“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说
小丑鱼吞石记
朋友
快递爱情
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