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丝绸发展史

2019-06-25 02:58
海外星云 2019年11期
关键词:玉门关桑树丝绸

古代丝绸图案

“丝路行”

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会在新栏目“丝路行”中为读者带来沿路国家和地区最美的人文景色。

丝绸是中华文明的标志物之一,在中国古代贸易互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有举足轻重地位。中国因盛产丝绸,曾被冠以“丝国”之称,张骞对西域的“凿空之旅”以及“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乃至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丝绸都是珍贵的礼品和商品,扮演着国之重器的角色。丝绸的用途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发生着转变,后来成为备受青睐的商品及至一定程度上代替了货币,这些转变中无一不彰显了其獨特地位。

来自于蚕,“羽化升仙”

丝绸来自于蚕,是一种特殊的动物蛋白纤维。丝绸历史悠久,传说在黄帝时代,黄帝之妻嫘祖发明“养蚕取丝”并授之于民。但考古研究发现,中国先民最早驯养家蚕,逐渐摸索并掌握“治丝”技术的时期可以最早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要早于黄帝时代。考古学家在仰韶文化遗址曾出土世界上时代最早、带有色泽的丝织物,这一重大发现直接证实了这一推断。新石器时代先民为何制作丝绸,考古界没有相对统一的说法。据说在商代,先民对自然界“鬼神”十分敬畏,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祭拜仪式,使得对丝绸的需求迅速增加,这直接推动了丝绸织造业的发展。在商代,中国丝绸的生产已经初具规模,有了复杂的织机和十分高超的织造技艺,但生产的丝绸主要用途是各种丧葬和祭祀。那么为什么丧葬和祭祀需要用到大量的丝绸呢?这是因为古时候先民比较迷信,对自然界现象并不理解,再加上对蚕十分崇拜,而丝绸之丝来自于蚕,古时候讲究“羽化升仙”,所以丝绸被用到服饰上是希望自己长命百岁,羽化升仙。

丝绸真正应用到服饰上是在文明灿烂的春秋战国、列国争霸时期,最初流行在王公贵族间。春秋战国时期,忧患意识很强,各国大力发展农桑以求富国强民,甚至作为评判百官业绩的指标之一,这使得丝绸的产量和质量均大幅度提高。自此,绫罗绸缎成为王公贵族、达官贵人特有的衣服材料。同时春秋战国时期,周礼文化兴起,作为上等织品的丝绸也成为“分尊卑、别贵贱”的礼制工具之一。按照代代传承的舆服制度,穿戴丝绸都是一种显赫的特权。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四民”结构中,虽然商人最有钱,但却不可以穿丝绸衣物。这种禁令在秦汉时就很严厉,直到明朝初年,即使农民都可以穿绸纱,商人仍不被准许。至汉代,战事平息,统治者劝民归农,奖励农桑,丝织业迅速发展起来,丝绸服饰才得以进入寻常百姓家,也自然解除了对商人的限制。由此可见,丝绸从最初的用于“敬神”到后来的用于服饰,走入寻常百姓家,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丝绸等于货币

东汉《说文解字》对“货币”做了注解:货,财也,币,帛也。前者侧重价值储存,后者倾向价值流通。古汉语造字规律侧面揭示了丝织品具有物品交换媒介的属性。在中国,丝绸作为货币用于物品交换要早于金属货币,最早的金属货币是商代后期的铜贝,但其真正普遍被使用是在战国中期。所以在较长的时间,丝绸不仅仅是用来购买的商品,还是用于购买物资的货币本身,可以直接在市场流通。考古学家在“丝绸之路”东端(现中国境内)多次发现罗马和拜占庭的金币,而在西方却很少发现中国古代所用的铜钱和银两,这也间接证实了丝绸的货币功能。

在中土,丝绸在较长时间内,其货币和商品属性体现的淋漓尽致。先秦时期《管子》一书,有关于丝绸换谷物的记载,西周中期青铜器曶(hū)鼎铭文中也有“匹马束丝”一说,即一匹马和一束丝可以替五名奴仆赎身。南北朝时期,北齐所实行的“禄率一分以帛。一分以粟。一分以钱”制度体现了以帛为先的优越性。在唐代,国内流通领域更是实行钱帛兼行政策,这使得商人无需携带大量银钱,只需要携带轻便的丝绸就可以开展贸易。电视剧《甄嬛传》片段体现了丝绸可以置于与金银同等的地位:”甄嬛离宫去甘露寺,金银丝软都不带,为何只带长相思?”意思是说甄嬛被赶出宫里,去甘露寺,临走前却不带金银丝绸等珍贵的东西,只是带了《长相思》的琴谱。《唐会要》中也有“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而布帛为本。钱刀是末”的记载。其实,在中国古代,官方俸禄主要有土地、钱币、实物等几种形式,我们所熟悉的丝绸就属于典型的实物俸禄。我们常常在电视剧中看到类似的片段,如赏银多少量、绸缎多少批等,事实上不仅仅是在朝百官,那些守卫边关的将士们的薪水也是成捆的丝绸,而且这些边关的将士们更愿意拿到丝绸,而不是金银。这是因为他们可以在关口与来往的客商交换喜欢的东西。2015年杭州西湖博物馆丝路之绸展览中有相关史料展示了丝绸的价值:

武周如意元年(公元692年)丝绸1匹=银币10文=铜币320文;

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丝绸1匹=银币10文=铜币460文。

吐鲁番文书也有类似的相关记载,这些均是丝绸充当货币的最为直接的证明。

丝绸之路,风靡全球

玉门关

和阳关

重回大汉,张骞对西域的“凿空之旅”虽未达到预期的政治目的,却开辟了一条有深远意义的商道。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欧亚通道命名为“丝绸之路”,再加上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这似乎是说丝绸之路的建立是丝绸向世界各地运送的开始。在《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僧侣》一文中阐述了丝绸之路最大的影响是丝绸西去,佛法东来。而事实上,在丝绸之路开辟之前,丝绸就已经西方各国开始流行,丝绸之路的开辟只是把这种潮流推向最高潮。在著于公元前5世纪的《旧约》中称丝绸为“最美丽的织物”,甚至古希腊的雅典娜女神像也身披东方的精美丝绸。距离千里之外的罗马共和国,与西汉处于同一时期,其著名的凯撒大帝也喜欢身着来自于东方的丝绸服饰,这使得当时的罗马贵族竞相模仿。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即“seres”,意为“丝的”或“丝来的地方”。

丝绸之路开辟后,东西方往来更为密切,见到有利可图的富商巨贾更是争相以出使为名开展商贸,这使得大量丝绸往西域各国传播,再通过西域各国传到更远的地方。西域各国商人也如法炮制,致使絲路上的“使者相望于道”,乃至于后来允许商贸后,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商人迅速成为最为庞大的队伍,传播和学习佛法的僧人们也往往跟随商队以寻求庇护(详见《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僧侣》)。丝绸之路正式成为一条贸易之路,在各国商人的推动下,丝绸也自然成为最古老的世界商品,引起各国人民的钟爱。

各国人民对丝绸的喜爱使丝绸的价格居高不下,也使得其他各国失去了巨大的财富,他们担心有朝一日没有足够的钱财购买丝绸,纷纷私下研究丝绸的生产技艺,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他们生产的丝绸始终达不到东方丝绸的质量。尽管中国数百年以来一直严格把控丝绸相关的技术,更是严禁把桑树种子和蚕卵带出关外,但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桑树种子和蚕卵和我们所熟悉的两个关口有关系,《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之所以叫玉门关,是因为当时中国需要通过这个关口进口西域于阗国(今和田)的玉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在玉门关的南面,南面为阳,所以被称为阳关,是汉朝为了防止玉门关被围攻所建立。那么桑树种子和蚕卵是怎样通过这两个关口流出的呢?据说于阗国王向一位和亲的汉朝公主求助,希望她能将蚕卵和桑树种子带回于阗,但接亲使臣发现,在公主出关时,守卫关口的将士们不仅检查了公主的行李及其衣物,连她所有仆从们的衣物也翻了一遍,均一无所获,使臣便认为没有办法将蚕卵和桑树种子带出关外。在到达于阗后,使臣便提前告诉国王此事,以免国王对公主有所责怪。但没想到公主主动向于阗国王呈交了蚕卵和桑树种子。于阗国王很惊讶,便问她如何携带出关的。没想到公主解开了她盘着的发辫,原来公主把蚕卵和桑树种子藏在了发辫里。就这样桑树种子和蚕卵就流出了关外,并进一步向其他国家扩散。

尾语

“但使边关磐若石,丝绸古道漾箫笙”,丝绸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标志物。中国是丝绸的故乡,也是丝绸的最大出口国。“但见巨龙呼啸过,丝霞万匹映天红”,丝绸远销海外,享誉全球,折射出了古时中国的强大。丝绸及其相关制作工艺更是与中国的礼仪制度、民风民俗、文化艺术等联系密切,是华夏民族的宝贵财富。

(摘自“丝路遗产”公众号)(编辑/小文)

猜你喜欢
玉门关桑树丝绸
桑树下的快乐
我的小桑树
用乡愁敲打城门
凉州词
凉州词
塞上曲
哭泣的桑树观海之鱼
丝绸般的黑发,盘旋少女顶上
丝绸情调
可行性指南丝绸衬衫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