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国核工业神秘禁区

2019-06-25 19:26朱七七
旅游世界 2019年6期
关键词:试验场核工业原子弹

朱七七

每当提及“原子弹”“核武器”等字眼的时候,我们总是觉得格外神秘且高深莫测。如果今天笔者就带着大家走进中国核工业的神秘禁区一探究竟,是不是有点小激动呢?睁大眼睛,屏住呼吸,跟着我一起走进海北州西海镇的“原子城”去看看吧。

青海省海北州的西海镇,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实验和生产基地,在这块鲜为人知的神秘禁区,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孕育而生,因此,这里也被称为“原子城”。

国营221厂,有故事

“原子城”的前身就是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原国营二二一厂,这其中有什么故事呢?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最高决策者们提出,中国不能没有原子弹,就这样,中国踏上了研制原子弹的艰苦旅程。

首先是选址。经过再三选址,最后选定了——青海省海晏县的金银滩,对外称二二一厂,这里便成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在金银滩这片1170平方公里的茫茫草原上,国营二二一厂基地的建设者们,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头顶蓝天,脚踏草原,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基地倾注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邓稼先、王淦昌、郭永怀等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的心血,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协同、无私奉献;树立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团结拼搏、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1964年10月16日,实验成功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在这里诞生了。

根据国家战略部署的调整,1987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了撤消国营二二一厂的决定。至此,国营二二一厂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缓缓地落下了庄严而神秘的帷幕。1995年,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已全面退役。2005年,退役后的二二一厂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由此,这个秘而不宣的地方一步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向世人展开了其真实的面容。

原子城纪念馆,镇馆之宝会说话

要想详细地了解那段神秘的核工业时期,那一定得到原子城纪念馆看一看,它一定会为你拨开层层迷雾,愈加了解那段峥嵘岁月。

原子城纪念馆为乳白色半掩体结构,整个建筑庄严肃穆,置身其中,使人不由得想起了那段特殊的岁月。纪念馆入口的门楣上,镶嵌着三块巨大的青黑色石雕。石雕的中间是一个核裂变的图案,周围装饰着八卦、太极图等中国传统图案。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中国人民谋求和谐,向往和平的美好意愿。

石雕的兩侧还镶嵌着两块刻有和平鸽和金银滩草原风光的小型石雕。两幅石雕作品,与主题石雕交相辉映,突出表现了中国人们“谋求和谐?向往和平”这一永恒的主题。

纪念馆正前方是一座可容纳数百人的广场,广场左侧耸立着一座铁制的和平纪念碑,象征着中国人民对和平不懈追求的决心。

纪念馆共分两层,二楼是一个临时展馆,能随时举办各种展览。一楼的5个展厅集中展示了二二一厂走过的风雨历程以及两弹元勋们和二二一厂的科技人员、工作人员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范。纪念馆前的广场上,有一座最醒目的标志——主题雕塑《聚》。它竖立于入口东侧,以鲜明的主题形象,表现出原子城的历史。

如果纪念馆有啥的镇馆之宝,那当属——东风导弹。

如果把原子弹比作是车里的乘客,那么导弹就是那辆车。人们知道,1945年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那两枚原子弹,全部是依靠飞机运输的。这种传统的运输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战争的需要了,导弹成为了现代部队最常见的装备武器。

1970年1月31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自行设计的远程地地导弹。入驻原子城纪念馆的东风二号导弹不仅是那段历史的见证,更因为这枚导弹曾经在1966年10月27日在我国本土完成了带核空中爆炸试验而成为了共和国核工业发展史的见证。

纪念馆的另外一件镇馆之宝,看似十分平凡,但愈加伟大,它是一封信。

二二一厂退役后,厂址的命运牵动着许多曾经在二二一厂工作过的老同志的心。2002年,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之父朱光亚同志致电中央有关部门,希望有关部门能成立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以达到传承“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后人,教育后人的目的。在这封信中,朱光亚还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了两弹爆炸成功的原因和经验,以及自己所理解的“两弹一星”精神。

这封信引起了中央和青海省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有关领导相继在信上作出批示。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委州政府的争取下,这封信的复印件在纪念馆展出,字里行间流露出老一辈科学家那颗拳拳报国之心,读之令观者动容。

在原子城纪念馆第三展厅,是以1:1的比例复原了二二一厂一分厂和二分厂的部分生产车间,在一分厂的复原车间里摆放着一台球面机床。这台机床是由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捐赠的,它很可能进行过第一颗原子弹的加工制作。球面机床被擦拭得一尘不染,甚至摇把上的镀镍也光可鉴人,平整的床面上见不到一块锈迹,足可见当时的工人对这台机床的爱惜。

球面机床在当年是加工原子弹弹头的,在原子弹的加工工序中十分重要,能把这台机床“请”来,也为纪念馆锦上添花不少。

纪念馆里的宝贝还有很多,它们在等待着你亲自去探索,亲眼去观察,只有那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震撼你的心灵。

中国首个核武研制基地的地下指挥中心大揭秘

隐藏在海北州邮电局建筑地下的“二二一基地地下指挥中心”,是“原子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二二一基地的一颗救急心脏。在核武器研制期间,这个地下指挥中心承担着整个基地最重要的通信联络保障和指挥职能。如今二二一地下指挥中心已经正式解密并对外开放,成为我国唯一开放参观的核武器地下指挥中心,人们可以零距离地参观这个曾经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亲身体验两弹工程指挥者们在地下掩体内工作生活的场景。

地下指挥中心是一个以通信支撑和保障为基础的地下掩体,距地表以下9.3米处,用纯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工程隐蔽、坚固、保密性强,有较强的防御性,可保证地面设施受到攻击时,仍能在掩体内坐阵指挥。拾级而下,大约下三层楼的高度,经过一处岗哨后,一道厚重的铁门出现在眼前,这就是指挥中心的地下入口处了。而刚刚通过的这扇铁门重达三吨半,厚度达二三十厘米,防爆、防辐射。门的钢板非常厚,一般枪弹是打不透的,关上门毒气也进不来,确保地下指挥中心的安全。

进入地下指挥中心,它是由载波室、配线室、通风室、指挥室、发电机房、配电室、人工交换室和电报室八个部分组成。看到这些东西,似乎可以想象昔日前辈们在这里忙碌的身影和充满信心的达观精神。

走进爆轰试验场

一项伟大成果的产生,都离不开指挥得当、努力科研,当然还需要试验。核工业也是如此,所以爆轰试验场不可或缺。现在看到的这个爆轰试验场,又称“靶场”,位于二二一厂甲区西北部,东西宽约10公里、南北长约3.4公里的坡地草原上,是1995年5月11日才开始对外开放的。

爆轰试验场是专门用于爆轰试验的场所,由于试验的目的和规模不同,試验场由6个整体浇筑的钢筋混泥土机械室、炸药或武器存放室、观测室、钢板试验墙、土质防护坡、砂坑等构筑物组成的试验工号以及1个天然临时试验靶场、2个试验废物掩埋坑等三部分构成。分别进行爆轰冲击波试验、核武器试验、常规武器试验。1964年6月20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1:1冷爆试验就在这里的656工号成功进行;当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上空爆炸成功,中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

爆轰试验场的三个展厅,通过实物、蜡像、模型、图片、影像等,生动展现了当时进行各项爆轰试验的工作场景。别看这只是一座低矮的混泥土建筑,它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试验场附近,海北藏族自治州于2008年10月新建了一堵浮雕墙——《民族的脊梁?国家的骄傲》,正中是原子弹爆炸时升腾起的蘑菇云,两边镌刻着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立下赫赫功勋的10位人物: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陈能宽、彭桓武、周光召、朱光亚、郭永怀、程开甲、于敏。

当你走进西海镇,你也许会发现它太平凡了,也许这平凡的后面就有一段传奇的故事,就在这一件件平凡设施的后面,都有一个神秘光环,每一座建筑都有一段光辉的历史,每一位建设者都会讲一段动人的故事。

猜你喜欢
试验场核工业原子弹
汽车试验场噪音试验路吸声系数研究
“质谱技术在核工业中的应用”专辑
核工业井巷建设集团公司简介
近海海洋仪器试验场微波通信系统构建与测试
徒手“撕开”原子弹
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无人系统试验场开放
浅析核工业的发展
孝感汽车试验场获交通部认可汉阳所业务不断延伸
纳粹德国原子弹计划的失败
一颗未爆的原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