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与术后病理学诊断的一致性分析

2019-06-26 02:49河南省胸科医院呼吸科河南郑州450000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一致性影像学肺部

1.河南省胸科医院呼吸科(河南 郑州 450000)

2.河南省胸科医院影像科(河南 郑州 450000)

郭彩霞1 周 静2 于洪涛1石红梅1

纵隔型肺癌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肺癌,好发于40岁以上男性,其主要表现为纵隔旁肿块,但病变原发部位在肺部,根据其形成机制可分为中央、周围及隐匿型三种,以中央和周围型较为常见[1]。吴树材等[2]文献报道,纵隔型肺癌病灶部位贴近纵隔膜生长,发病早期易与纵隔内发生肿大的淋巴结融合,肿块不断扩大,且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易被误诊为纵隔肿瘤,进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故准确诊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式有CT、MRI扫描等,其中CT和MRI诊断均能直观且清晰的显示患者肺部病灶,为进一步观察纵隔型肺癌影像学特征,本文将CT和MRI诊断纵隔型肺癌影像学表现进行观察,并分析其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性,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纵隔型肺癌患者4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40~76岁,平均(59.33±10.52)岁;伴随症状:上腔静脉综合征7例,痰带血丝8例,胸痛12例,发热15例。

纳入标准:①均存在纵隔型肺癌临床症状,且经手术病理学确诊为纵隔型肺癌患者;②均于术前2周内分别实施CT和MRI检查,且无检查禁忌症;③病例资料完整,能正常获取实验所需资料;④检查前均未接受手术、药物、化疗等抗肿瘤治疗;⑤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自愿参与本项研究;⑥经我院伦理协会批准该项研究。

排除标准:①肺部有严重基础性疾病,肺部肿瘤已发生明显转移;②影像学图像模糊,有伪影干扰;③合并有其他恶性肿瘤;④有精神病史,有幽闭恐惧症等影响检查心理疾病;⑤伴有急性感染等。

1.2 方法

1.2.1 CT扫描方案:所有患者均使用飞利浦公司64排螺旋CT实施扫描,仰卧位,并在扫描前对患者呼吸进行训练,先常规平扫,再行双期增强扫描。

常规平扫:扫描范围为肺尖至肺底,参数设定为:电压120KV,电流120mA,层厚5.0mm,矩阵512×512,采集层1.2mm×24层。增强扫描:以2.0mL/s速率注射100mL造影剂,即:碘普罗胺注射液[先灵(广州)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70166),100mL:30g(I)],于注射后1min开始双期增强扫描。

1.2.2 MRI扫描方案:所有患者均使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MAGNETOM Avanto 3.0T超导型MRI扫描仪实施肺部扫描,患者取仰卧位,在检查前除去患者身上磁性、金属及电子器件,并叮嘱患者扫描过程中保持平稳呼吸,先进行常规胸部横断位、冠状位扫描,再实施增强扫描。

常规扫描:①横断位:T1WI设定为TE=2.4ms,TR=200ms,层厚6.0mm,层间距1.0mm,视野400mm,矩阵288×192,激励次数1;T2WI设定为TE=86ms,T R 呼吸门控制,层厚6.0 m m,层间距1.0mm,视野400mm,矩阵2 8 8×2 2 4,激励次数2。②冠状位:T2WI设定为TE=90ms,T R 呼吸门控制,层厚5.0 m m,层间距0.5mm,视野400mm,矩阵2 8 8×1 9 2,激励次数2。③增强扫描:双管高压注射对比剂,A管为钆喷酸葡胺(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3088,12mL:4.45g),速率为2.0mL/s,剂量为0.2mmol/Kg;B管为生理盐水,速率为2.0mL/s,剂量为20mL。扫描参数为T1WI设定为TE=2.4ms,TR=225ms,层厚6.0mm,层间距1.0mm,视野400mm,矩阵320×192,激励次数0.75。

1.2.3 图像处理:依次对全部患者CT、MRI数据分别传送至对应处理器进行图像处理,图像资料均由2名以上影像科高年资主治采用盲法分析,并对有异议图像进行协商,待结论一致后予以采纳。

1.3 观察指标观察CT、MRI诊断结果,将其分别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并实施诊断一致性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将本文所有数据经双人不交流录入EXCEl表格,并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时,各组间采取t检验分析,若不符合则使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取例数(%)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均为双侧检验。

本研究以手术或影像学(3DDSA)证实结果为参考,对计算VCTDSA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指标,并比较两种检测结果一致性(Kappa值),当Kappa>0.4则两种诊断方式存在一致性,但Kappa>0.7则两种诊断方式一致性较好。

2 结 果

2.1 手术病理、CT、MRI诊断结果手术病理、CT、MRI诊断结果在中央型、周围型肺癌、肺癌类型及发病部位诊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CT、MRI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性分析

2.2.1 CT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性分析:CT诊断中央型/周围型肺癌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诊断一致性较好(Kappa>0.7);CT诊断鳞癌、小细胞癌、腺癌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存在一致性(Kappa>0.4);CT诊断左肺上叶、左肺下叶、右肺上叶、右肺下叶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完全一致(Kappa=1.0),见表2。

2.2.2 MRI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性分析:MRI诊断中央型/周围型肺癌、小细胞癌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诊断一致性较好(Kappa>0.7);MRI诊断鳞癌、腺癌、左肺上叶、左肺下叶、右肺上叶、右肺下叶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完全一致(Kappa=1.0),见表3。

3 讨 论

肺癌患者中纵隔型肺癌较为少见,其生长方式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①纵隔胸膜下出现肺癌,且不断向肺内和纵隔生长;②由大气管出现的中央型肺癌,且向纵隔不断生长;③肺癌向纵隔淋巴结部位不断转移,故纵隔型肺癌既可为中央型肺癌,也可表现为周围型肺癌[3]。目前对纵隔型肺癌临床诊断除常规询问病史、查体等检查外,还需通过影像学诊断辅助确诊,其中X线胸片、CT及MRI均为常用影像学诊断方式[4]。X线胸片检查费用较低,被作为纵隔型肺癌常用检查方式之一,但文献报道[5]X线胸片分辨率过低,易出现明显误诊、漏诊现象,仅能用于纵隔型肺癌初步诊断,后续还需更精确的影像学诊断结果辅助诊断。

表1 手术病理、CT、MRI诊断结果

表3 MRI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性分析

CT是一种高效且无创的检查手段,其能发现常规胸片难以发现的病灶,且能直观、有效的判断肺癌与周围器官、组织的关系,清晰显示肺门及纵隔淋巴结[6-7]。赵铭等[8]文献报道,CT检查能清晰辨别肺部血管与病变间关系,观察并判断肺部支气管受累情况,同时还可提供全面且详细与原发病灶、胸部淋巴结等解剖信息,可作为肺癌常用诊断方式之一。MRI在肺癌诊断中常作为CT检测的补充诊断方式,其对肺部肿块鉴别等优于CT检测,且对与胸壁、膈肌等关系紧密的肺癌在肺门及纵隔血管显示情况也优于CT检测[9-10]。MRI检测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可全方位、多参数的对淋巴结进行成像,准确评估肿瘤与纵隔血管间关系,还可显示肿瘤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11]。

本文将CT和MRI诊断影像学表现进行研究,发现纵隔型肺癌患者CT检查时能直观地显示肺部支气管受累情况,清晰观察到患者肺门结节及纵隔淋巴结的肿大情况,同时还能显示阻塞性肺炎及肺不张等征象,但对肿瘤边界显示较为模糊,而MRI检查结果则与CT检查结果基本一致,但MRI检查时还可看到胸壁、胸膜及胸椎受累情况。本文将两种诊断方式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三种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CT和MRI诊断中央型或周围型肺癌结果与手术病理学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7),而发病部位与手术病理结果则完全一致(Kappa=1.0),这与林永平[12]报道一致,两种诊断方式均可能准确且直观的诊断病灶部位。本文还发现,CT对鳞癌、小细胞癌、腺癌的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存在一致性(Kappa>0.4),MRI则仅对小细胞癌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学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7),而对鳞癌、腺癌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完全一致(Kappa=1.0),这与于立军等[13]文献相似,MRI与CT诊断结果相比,其对纵隔血管及肿瘤关系显示更好,且能清晰展现肿瘤对周围血管侵犯情况,进步提高诊断准确率。

CT是一项常规、无创且高效的诊断方式,能快速获得所需的诊断结果,但具有一定放射性,;MRI虽无放射性伤害,但临床诊断时间相对较长,检查费用相对较高,易对患者造成较大经济负担,故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应根据患者需求选择合适的诊断方式[14-15]。

综上所述,CT和MRI对纵隔型肺癌均有较高诊断价值,且在临床表现上存在一定差异,均有助于临床进一步确诊。

猜你喜欢
一致性影像学肺部
2022 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专题介绍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星形诺卡菌肺部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
商用车CCC认证一致性控制计划应用
盐酸氨溴索在慢阻肺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应用
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提高一轮复习效率
对历史课堂教、学、评一体化(一致性)的几点探讨
老年重症肺部感染临床诊治研究
卵巢甲状腺肿影像学分析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