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结石应用CT、MRCP和超声内镜诊断的临床价值对比研究

2019-06-26 02:49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医院湖北文理学院附属医院超声科湖北襄阳441021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胆总管符合率胆道

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医院(湖北文理学院附属医院)超声科(湖北 襄阳 441021)

张 伟 刘 莉 田 英

胆总管结石作为典型的胆道系统疾病,占胆石症患者总数10%~15%[1],多表现为发热、右上腹疼痛及黄疸等症状,可继发急性胆管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等危急重症。目前临床仍以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为公认确切的诊断措施与取石途径,但由于涉及内镜下括约肌切开与乳头球囊扩张等侵入性操作,有可能引起胆道感染、胆管炎或复发性胆总管结石等多种并发症[2]。体层摄影(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及超声内镜(EUS)均是当代肝胆外科最常用的影像学手段,三者在胆总管结石诊断学中均占据重要地位[3]。对此,本研究旨在对CT、MRCP、EUS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效能进行对比,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8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4例B超疑似胆总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后续检查方法选择分为CT组(n=37)、MRCP组(n=45)与EUS组(n=32)。CT组男性22例,女性15例;年龄为36~79岁,平均(63.82±9.24)岁;发热25例,上腹疼痛29例,黄疸11例。MRCP组男性27例,女性18例;年龄为39~75岁,平均(63.61±8.73)岁;发热29例,上腹疼痛36例,黄疸16例。EUS组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为34~72岁,平均(62.75±9.08)岁;发热20例,上腹疼痛25例,黄疸10例。三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与检查方法

1.2.1 CT检查方法:患者检查前15min先饮用大量清水充盈胃腔,采用GE LightSpeed 16排螺旋CT扫描仪,管电压120kV,层间距1.25mm,层厚0.7mm,准直0.75mm,扫描范围自膈顶右侧至胰腺钩突以下。

1.2.2 MRCP检查方法:患者检查前禁饮食12h,采用PHILIPS Achieva 1.5T磁共振扫描仪,固定腹部8通道体部线圈,行上腹部轴位常规平扫,T1WI脂肪抑制序列:TR/TE=224ms/5.8ms,层间距1mm,层厚7mm,矩阵288×160,扫描范围自膈顶至十二指肠水平部,将病灶进行定位;随后行冠状位MRCP,三维高分辨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R/TE=1219ms/650ms,层厚1mm,矩阵256×205,扫描层数100,嘱患者按要求屏气。

1.2.3 EUS检查方法:患者检查前口服盐酸利多卡因胶浆,采用PENTAX EG-3270UK型超声扫描仪,探头频率为5~10MHz,将探头经十二指肠乳头置于胆管末端,沿胆管缓慢向肝门走行进行逐层扫查。

1.3 图像处理与判读CT影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并实施曲面重建(CPR)针对胆总管及胰管、壶腹部进行重点观察,高密度或混杂密度团块征象可判读为胆总管结石,MRCP影像则采取最大密度投影(MIP)技术进行三维重建,评估胆道系统结构及胆汁充盈情况,类圆形充盈缺损及“倒杯口”、“轨道征”等表现可判读为胆总管结石;EUS主要关注胆管内高回声团块,一旦伴有后方声影,可判读为胆总管结石;上述操作与分析均由经验丰富的三位医师在未知ERCP检查结果的前提下独立完成。

1.4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资料载入统计软件SPSS 20.0内,连续资料经正态性与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条件,以表示;分类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结果为P<0.05提示为有统计学意义;目标研究方法与ERCP间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以Kappa>0.70提示为二者一致性良好。

2 结 果

2.1 ERCP检查结果CT确诊胆总管结石20例(54.05%),其他17例患者中,确诊胆道蛔虫病13例(35.14%),胆总管末端狭窄4例(10.81%)(后续病理确认均为良性病变);MRCP组确诊胆总管结石26例(57.78%),其他19例患者中,确诊胆道蛔虫病16例(35.55%),胆总管末端狭窄3例(6.67%)(后续病理确认良性病变2例,胆总管癌1例);EUS组确诊胆总管结石21例(65.62%),其他11例患者中,确诊胆道蛔虫病9例(28.13%),胆总管末端狭窄2例(6.25%)(后续病理确认均为良性病变);组间胆总管结石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978,P=0.613)。

2.2 三组诊断效能比较三组诊断胆总管结石符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1.088,P=0.581),且在诊断胆总管结石方面与ERCP一致性良好(Kappa>0.70),见表1。

3 讨 论

物质的CT衰减差异是CT成像及诊断的基础,胆总管结石根据其构成成分不同,可分为胆固醇结石、混合性结石与色素性结石,分别在CT下呈钙化、高密度与低密度影。相关研究表明,信号强度在40~60Hu的结石与软组织密度相似[4],如未并发生胆总管扩张,CT诊断仍存在较大困难;而胆管扩张时,胆汁充盈且能作为其背景衬托,有助于于发现结石的发现。大部分胆总管结石位于胆总管下段,因十二指肠腔内气体会产生影响,加之胰头周围血运丰富,直径较小的结石(小于或等于5mm[5])结石与钙化血管壁有可能发生混淆,导致误诊、漏诊率相对较高。本研究结果显示,CT诊断胆总管结石符合率为86.49%,且与ERCP一致性良好,这表明CT基本可满足准确胆总管结石的诊断要求,运用多方位重建及多后处理方式有助于胆道结石的诊断;对于低密度的结石、平扫不易被探测,可借助增强扫描,在门静脉期清晰显示胆总管影像[6],对鉴别结石与占位性病变有积极意义。

表1 三种检查方法诊断胆总管结石效能比较

图1 CT组患者,男性,59岁,确诊胆总管末端狭窄,可见管腔多发结节状高密度影,经ERCP证实为胆总管下段结石。图2-3 MRCP组患者,男性,63岁,确诊胆总管结石,图2为T2WI轴位图像,图3为MRCP冠状位图像,均可见胆总管末端低信号充盈缺损,经ERCP证实为胆总管下段结石。图4 EUS组患者,男性,54岁,确诊为胆总管结石,可见胆总管三角形高回声,诊断准确。

MRCP是胆道系统疾病特有的磁共振检查方法,通常利用胆汁缓慢流动时充盈缺损诊断出胆道梗阻与狭窄病变,由于无辐射、无需造影剂、分辨率高且可重复性强,在临床应用广泛。MRCP中胆汁与胰液等静态流体多表现出高信号,而固态物质与流动液体多表现为低信号,因此胆总管结石在MRCP中多表现为类圆形充盈缺损征象[7],周围伴或不伴有高信号胆汁环绕。MRCP诊断胆总管结石最主要征象为“倒杯口”及“轨道征”,前者多因梗阻改变为凸面向上的弧形结构所致,而后者则因结石直径较小,协同周围胆汁表现出细线状高信号影[8]。本研究中,MRCP诊断胆总管结石符合率为91.11%,其与ERCP一致性较高,提示MRCP能借助多序列、多方位及多种重组算法,从而有助于达到较理想的诊断效能。高飞等[9]认为,如出现胆总管泥沙样结石,结石紧贴胆总管壁,可在MRCP中表现为内腔分层改变,上层为高信号胆汁,而下层为低信号结石,此时令患者取俯卧位进行二次扫描,出现分层倒置则为直接诊断证据。

EUS严格意义上仍属于侵入性检查措施,但其并发症的发生率远低于ERCP[10],且对直径≤5mm的胆总管结石具有较强敏感性,仍在胆道系统结石的诊断中被广泛应用。有学者表示,部分患者伴有胆管积气、血管跳动压迫、胆胰壶腹括约肌收缩等,可在MRCP中呈现低密度伪影或点状充盈缺损而影响诊断,CT下增强影像亦可因容积效应而出现轻度强化紊乱,以致与胆总管癌发生混淆[11],此时结合较高分辨率的超声影像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诊断率。本研究显示,EUS诊断胆总管结石特异性可达100.00%,其符合率与CT、MRCP无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CT、MRCP与EUS应用于胆总管结石均可获得较为突出的诊断效果,与ERCP一致性均属良好,可从不同角度为病变提供诊断信息。

猜你喜欢
胆总管符合率胆道
SpyGlass直视系统在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诊治中的初步探索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胆总管一期缝合应用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分析肝胆结石实施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效果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ERCP+LC和LC+LCBD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多层螺旋CT与MRI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腹腔镜胆道手术中Luschka管损伤致胆漏的防治
两种微创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