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误区,有效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019-06-26 19:15许艳玲
湖南教育·C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凳子椅子动手

许艳玲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把数学教学中的“双基”发展为“四基”,即除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技能之外,又增加了数学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可见,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

然而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时,一些老师们走入误区。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时,首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动手涂一涂、画一画、贴一贴,感知主题图中存在的规律。接下来,教师让学生仿照音乐课打节奏的方式体验规律,课堂非常热闹,学生也玩得非常开心。但是,学生除了开心之外,是否有找规律的活动经验积累呢?答案是否定的。

教学“找规律”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图形的排列是否有规律,再让学生根据规律接着往下摆一摆,或画一画,然后和小组内的同学想办法表示、交流存在的规律。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完整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同时也让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学会了思考。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时,要先冷静地观察分析,感受规律,然后涂涂画画,验证规律,最后表达规律。这才是我们期望学生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行感知、体验、探究、反思的过程,即活动是承载经验的载体。但有些数学活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虚假活动,在教学中我们要杜绝。

观察活动不能少。观察在我们数学课堂上可以说是常客,在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也总离不开观察。观察这种活动经验的积累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数学教学中,我们除了要让学生学会观察数量及数量间的关系外,还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共性与特性。观察共性是为了发现事物的核心和本質;观察特性是为了区别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是进行分类、找到规律的重要方面。在观察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观察后,学生要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这种经验是实现归纳的前提。

例如,课标中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房间里有四条腿的椅子和三条腿的凳子共16个,如果椅子腿和凳子腿加起来共有60个,那么有几个椅子和几个凳子?”教师设计时首先要启发学生观察,“每减少一个椅子就要增加一个凳子,腿的总数就要减少4-3=1。”如果继续尝试下去会有怎样的情况发生?学生带着观察结果,继续探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腿的总数为60时,需要减少的椅子数是64-60=4,于是椅子数是16-4=12,凳子数是0+4=4。最后验证:12×4+3×4=60,是正确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自然就形成了。

不能唯操作至上。对动作、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掌握知识、获取经验、发展能力的重要方式。所以,提到数学活动,很多教师立刻想到动手操作。然而,仅仅依靠动手操作,未必有利于学生全方位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还需要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

例如,教学“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教师课前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有一定长度的线段或绳子,有整分米的也有不足一分米的,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测量活动。先让学生用分米单位去测量长,学生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疑问,不够一分米的怎么量?学生有了思考,操作活动才有灵魂,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体会就会更加深刻,活动经验在操作和思考中自然形成。

(作者单位:邵阳市资江学校)

猜你喜欢
凳子椅子动手
两把椅子
踢凳子
几何:凳子一摞摞
寻找凳子腿
会走的“石凳子”
学溜冰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椅子会摔跤
幽默
动手动脑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