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置入术中采用3D打印技术的价值分析

2019-06-27 08:34吴碧涛蔡伟文刘德谦甘盛勇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椎弓螺钉椎体

吴碧涛,蔡伟文,刘德谦,甘盛勇

胸腰椎骨折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对患者日后行动及健康带来严重影响[1]。临床多采用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该病进行治疗,可有效恢复胸腰椎椎体的生理弧度及高度,将出现移位的骨块固定,从而恢复胸腰椎的原解剖结构。近年来,随着3D打印技术的推广,一些较为复杂和精细的骨科手术逐渐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进行。利用3D打印技术能够将患者的胸腰椎骨折1∶1重建模型,对术中的重点及难点进行演练,可以优化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效率[2]。本研究选取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置入术中采用3D打印技术的价值,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8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X线检查确诊为研究单纯闭合性胸腰椎骨折;骨折椎体压缩大于椎体高度的30%,Cobb角<15°;未出现脊髓及神经损伤、骨折无明显错位、无需行后路椎管减压术;伤椎至少有一侧椎弓根未骨折,受伤时间<2周。排除标准: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症;合并重要器官严重功能障碍;合并脊柱肿瘤及结核;脊柱严重侧弯;凝血功能障碍;椎体后外侧植骨融合。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1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19例,年龄25~57(45.62±3.71)岁;对照组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24~55(44.12±3.53)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认证批准,患者知情并签署相关同意书。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应用3D打印技术,对患者的腰椎进行薄层CT扫描,将所得数据以DICOM格式保存并导入Mimics,以完成三维编辑和重建;采用STL格式将模块模型导出至3D打印机,应用配套的Maker Ware软件进行批量打印,并采用聚乳酸材料(PLA)将患者仿真腰椎椎体模型打印出来。在模型上进行模拟手术,测量植入人体椎弓根钉的最佳置入位置,螺钉置入方向、角度及螺钉的长度等数据。对模型进行术前评测并模拟椎弓根入针点、椎弓根螺钉向头或尾的倾斜角度(f角)、螺钉内斜角度(e角)及椎弓根钉长度。对照组应用X线和CT对f角、e角和钉体的置入深度进行术前评测。术中于C型臂X线机协助下并结合损伤痕迹,确定伤椎位置。按照术前测量数据,将腰椎椎弓根类圆形投影中心点、关节突及横突对应关系以找到进钉点,并按照术前所测量的f角及e角确定椎弓根钉的长度。上述数据确定后,先将进钉点处皮质骨咬除,采用开口器将切口拉开,使用恒力稳持开路器缓缓置入。进钉前,采用探针对钉道四壁进行探测,确定有明显的骨质感以保证钉道处于椎弓根内,最后根据术前所预测角度将螺钉慢慢拧入并置入椎弓根螺钉。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X线照射次数、出血量、椎弓根置钉准确率;术前和术后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矢状位后凸Cobb角及腰椎JOA评分情况。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测记方法:伤椎前缘高度/[(伤椎相邻上一椎体前缘高度+伤椎相邻下一椎体前缘高度)/2]×100%;矢状位后凸Cobb角即伤椎相邻上下椎体上终板延长线间的夹角。术前、术后1个月及6个月进行腰椎JOA评分,满分29分,得分越高,腰椎功能越好。

2 结 果

2.1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见表1。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照射X线次数及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观察组椎弓根钉置钉准确率为95.80%(251/262),高于对照组的80.81%(219/271),有显著差异(χ2=28.72,P<0.0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2.2两组治疗前后伤椎情况比较 见表2。治疗前,两组伤椎前后高度比及Cobb角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伤椎前后高度比均较治疗前提高,Cobb角均较治疗前降低,均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伤椎前后高度比及Cobb角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伤椎情况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

2.3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及6个月腰椎JOA评分比较 见表3。两组术前腰椎JOA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1个月腰椎JOA评分均较术前提高,术后6个月腰椎JOA评分均较术前1个月提高,均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术后1个月及6个月腰椎JOA评分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

表3 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及6个月腰椎JOA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P<0.01;与本组术后1个月比较,#P<0.01

3 讨 论

3D打印又叫增材制造,是最新发展起来的快速成型技术。利用3D技术能够打印出1∶1的骨骼模型,在术前可根据结果制订手术计划,甚至展开模拟手术操作,提升了手术的精准性和安全性,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胸腰椎骨折的常用治疗方法,椎弓根螺钉系统可以对脊柱的畸形予以矫正及良好维持,并可在很大程度上保留运动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是众多胸腰椎骨折后路技术的基础,本研究采用3D打印技术配合脊柱外科手术,具有较明显的优势:①可以根据3D打印模型制订具体的手术方案;②模型的建立有助于理解手术椎体的解剖形态,准确分析病情;③术前根据模型精确确定螺钉的长度、直径及方向等,避免术中测量对软组织造成损伤;④操作简便,摆脱计算机辅助系统,减少辐射伤害;⑤3D实物模型用于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及治疗方案更加便捷;⑥可通过3D模型进行模拟操作训练,提升施术医师水平[4,5]。在胸腰椎骨折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术中,可以通过3D打印技术提前对置钉高度、螺钉长度及直径进行测量,可减少术中操作时间以及X线照射次数,减少术中出血。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照射X线次数及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置钉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伤椎前后高度比均较治疗前提高,Cobb角均较治疗前降低;两组术后1个月腰椎JOA评分均较术前提高,术后6个月腰椎JOA评分均较术前1个月提高。

随着3D打印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脊柱外科的应用也会逐渐深入。一方面,3D打印技术可以辅助脊柱外科疾病的诊断;另一方面,有利于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同时在脊柱外科教学以及医患沟通中的应用也会得到进一步扩展。

综上所述,对胸腰椎骨折行椎弓根螺钉置入术患者应用3D打印技术,可以明显提高置钉的准确率,减少术中出血量及X线照射次数,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椎弓螺钉椎体
经皮椎体强化术单侧穿刺方法研究进展
健康国人腰椎三维结构数据分析*
脊柱骨折患者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3~6岁儿童寰枢椎椎弓根在3D打印技术下的测量研究
侵彻弹体尾部联结螺钉失效的影响因素
椎板螺钉在胸椎内固定中的临床应用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特立帕肽与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2种手术方式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