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生新闻报道的发展要点

2019-06-27 19:14李燕菊
科技传播 2019年11期
关键词:民生新闻新时代

李燕菊

摘 要 民生新闻作为近年来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和新闻传播的新生力量,因其在选题选材上贴近百姓生活、报道视角上平易近人、价值观上注重人为本,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的形式,解决老百姓身边的难事、烦事,因此逐渐成为人民群众在收看电视节目时的新宠。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改变,民生新闻对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更加凸显。新时代下,要从如何解决好当下民生新闻中的存在的同质化、套路化、庸俗化、狭窄化等问题着手,彰显民生新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助力实现伟大“中国梦”。

关键词 民生新闻;新时代;发展要点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6-0015-02

1 民生新闻溯源

民生新闻脱胎于20世纪90年代国内各类区域性的晚报、都市报刊登的市井生活、社会新闻等,发轫于1995年北京电视台的《点点工作室》,兴起于2002年江苏电视台民生新闻专栏——《南京零距离》的开播。自此之后,各地方电视台为了获取收视率和提高占有率,民生新闻专栏的开设数量开始一路狂飚,至今方兴未艾。

2 民生新闻的定义

民生新闻源起于市民阶层对争取自身话语权的需求。当下,随着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民众维护自身利益和权利的意识渐渐觉醒,致使民生新闻类节目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同时广大市民也对民生新闻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民生新闻报道在当前社会具有巨大的传播价值和传播意义。

目前,学界和业界对民生新闻的定义内涵尚未明确。从内容和受众的角度来看,对民生新闻概念的主流观点包括:新闻题材说、社会思潮说、新闻类别说、平民说、民众说等。笔者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民生新闻编辑工作的编辑,对民生新闻的定义更倾向于:民生新闻是把普通百姓身边的事做为传播内容,把普通百姓做为传播受众,给普通百姓带来嵌入式体验,完善畅通人民群众和政府部门的沟通渠道,来表达我国民主法治理念和深度人文关怀的一种新的电视新闻体裁。

3 民生新闻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把关注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作为新闻报道的出发点,把话语权交给老百姓。《南京零距离》开播不到一年时间,即取得了南京地区收视率第一的成绩,成功探索出一条区别于以政经新闻为主导的传统新闻报道的全新路径,同时也给全国各地方电视台在开设民生新闻栏目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模板和经验。自此,全国各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从2005年开始,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浙江电视台的《1818黄金眼》、重庆电视台的《天天630》、山西电视台的《都市110》、山东电视台的《民生直通车》等民生新闻节目均已在收视率、本省市的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老百姓的普遍认同。

不可否认,以“贴近民生、关注民情、传达民意、服务民主”为宗旨的民生新闻报道在凸显社会人文关怀、强化新闻舆论监督、拓宽政府和人民群众沟通渠道、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等方面有着不容小嘘地作用和地位,但是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变化,当下民生新闻报道中同样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从多年从业经验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笔者认为目前民生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 报道形式的同质化、套路化

在复制《南京零距离》等民生新闻栏目成功经验的同时,各地方电视台对民生新闻栏目在报道形式上普遍缺乏创新性,重量不重质的原抄照搬让各家省、市电视台在报道形式上、线索收集上、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大同小异,报道形式同质化、套路化现象较为严重。虽然短时间内收视率提升明显,但长此以往,节目受众易产生审美疲劳,收视率反而不升反降。

目前,国内的民生新闻报道的形式大多为主持人以说教点评的方式对社会民生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以此来引导舆论,推动问题的解决。这种报道形式具有消耗經费小、制作周期短、参与人员少等优势,但由于缺乏对社会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层次剖析,部分民生新闻报道栏目的可持续性发展动力不足、栏目品牌影响力减弱等缺点也显而易见。

3.2 报道题材的狭窄化、庸俗化

民生新闻报道题材的狭窄化、庸俗化主要体现在选材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具体表现为:少部分民生新闻栏目报道的内容大多为老旧小区停车位紧张、婆媳矛盾关系、邻里纠纷、醉汉夜宿街头、普通交通事故等琐碎性、个人性的问题,更有极个别的民生新闻栏目为了追求收视率,一味迎合部分观众的猎奇心理,把个人隐私当作噱头,把民生新闻当成窥探他人隐私的工具,甚至出现诱导当事人说出不愿说、不想说的隐私。然而,在面对有深度、有广度的民生新闻题材时,不是浅尝辄止,就是择刻意回避。

老百姓不仅不能从中获悉到真正关乎民生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一种负能量传播,让老百姓认为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充满了这种鸡毛蒜皮、蝇营狗苟的琐事,感到一定程度的恐慌不安心理,不利于民生新闻报道的可持续发展。

4 新时代民生新闻报道的发展要点

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的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

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展改变,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要求,面对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宏伟梦想,民生新闻报道肩负的使命任重道远。如何把握新时代下民生新闻报道的发展要点,要从3个方面着手。

4.1 创新民生新闻报道的形式

目前,部分地方电视台在制作民生新闻时,因地制宜地出现了多种新形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采用记者主导叙事,当事人反映问题,记者协调矛盾双方或通过联系有关政府部门加以解决,即采用“帮办”的形式,帮助老百姓解决不易办、不好办的问题,做到有反馈、有结果,帮办到老百姓满意为止;另一种是采取电视直播问政的形式,把社会上涉及民生的热点、难点问题,集中归纳,主持人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面对面解决,具有“火药味”浓,工作力度大,解决问题效果好的特点。上述两种民生新闻新形式,创新了民生新闻报道的形式,畅通了政府部门同人民群众的沟通渠道,搭建干群联系的桥梁,进一步发挥了新闻媒体在解决社会民生问题上的的舆论监督作用,赢得了广大老百姓的高度认可。

4.2 增强民生新闻题材深度和广度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时代下老百姓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也层出不穷,民生新闻报道作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导向,定位于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为百姓服务。在新闻报道题材的选取上面,民生新闻报道不应该只关注的一个人、一件事,更应该是关注是一类人、一类事,要从“小民生”向“大民生”的角色转换。

同时新闻工作者,特别是从事民生新闻报道的新闻工作者,更应该去有关注一些涉及社会民生的严肃性课题,针对之前不愿碰、不敢碰的“硬新闻”,比如危害公共安全问题、城市建设问题、教育公平问题等,花大气力、下真功夫去深入调查研究,寻求破解之道。不能只是过分追求短、平、快的民生新闻,更要追求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民生新闻。

面对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可以参考英美法系中的判例法,对类似事件的解决提供参考成例,而不是“新瓶装旧酒”,一味的去重复性报道同一类题材。

4.3 注重新媒体在民生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电视节目在的播出时间、受众互动上有着天然的局限性。在新时代下,应当更加注重新媒体在民生新闻报道中的运用,拓宽民生新闻的传播路径,增强民生新闻报道同老百姓的互动,例如:通过搭建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等让更多的人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去观看到、参与到民生新闻报道上来,同时民生新闻的制作团队也可以通过这些渠道聆听到更多来自人民群众的心声和诉求,以此来获取很多民生新闻线索,达到真实有效互动,取得双赢局面。民生新闻报道要更加注重提高民生新闻报道的互动性和服务性,逐步实现由解决民生问题的电视栏目向解决民生问题的综合性平台发展。

参考文獻

[1]杨雨丹.新闻惯习的产生和生产[J].国际新闻界,2009(11).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胡智锋,张国焘.内容为王——中国电视类型节目解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

[4]童清艳.中国媒体未来发展趋势与改革策略[N].人民论坛,2016-08-25.

[5]刘伟,邹开超.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问题及对策探析[J].新媒体研究,2017(22).

[6]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7]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民生新闻新时代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电视媒体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与创新
探究新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的发展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