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三彩艺术语言研究

2019-06-28 08:30许晓政孙一鸣
大观 2019年1期
关键词:艺术语言成型造型

许晓政 孙一鸣

摘 要:文章分别从辽三彩的色彩、纹样、造型以及成型这四方面分析其艺术语言。辽三彩以绿色和黄色为主色调,纹样多为牡丹、菊花和莲花,造型多样,像三彩海棠盘、三彩小件贡品、三彩佛像等。它的成型方式多为模印成型,高效又美观。艺术语言是艺术形象再现的媒介,分析辽三彩的艺术语言可以对辽三彩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可以进一步了解辽代人民的生活喜好以及社会状况。

关键词:辽三彩;色彩;纹样;造型;成型;艺术语言

辽三彩是辽代最为典型的陶瓷品类之一,在中国陶瓷的历史长河中也是独具民族特征与时代特色的突出代表。1930年,史学家金毓黻先生在沈阳发现了辽瓷,此后国内学者纷纷开始了对辽代陶瓷的研究。1956年,专家们又在北京的赵德钧墓中发现了四片辽代三彩器,这是辽代应历八年的三彩,也是目前为止辽三彩纪年的最早时间。辽三彩在辽代有很多用途,不像唐三彩仅为明器,辽代三彩盘还用来盛食物,像面食和果实等,此外辽三彩的造型特征、制作工艺、装饰手法独具特征,代表了辽代陶瓷生产技艺与艺术水平。

任何藝术门类都有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比如,音乐是特殊的听觉语言,构成元素是乐音,包括音响音阶音调、节奏节拍旋律、力度强弱等,它是时间的艺术。而戏剧、舞蹈,它们是视觉综合语言,以情节、人体动作为媒介,音乐为辅助手段来反映与表达思想。雕塑和绘画,则属于造型语言,绘画用点线面形明暗色彩来表现,雕塑则比绘画多了一个维度,使形体处于真实的三维空间。

在辽代艺匠创作辽三彩的时候,想法需要物化才能为人所见,因此,在抽象思维的物化过程中,艺术语言就是其物化的媒介。它是创作途径,是表达方式,是使辽三彩再现的工具与手段。比如,在博物馆里看见一件辽代三彩器,人们可以通过视觉获取色彩和形象信息等,人们所看见的就是它的语言,作者想对观者说的话都在它的身上了。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它想要表达的内容、思想以及情感。

谈辽三彩的艺术语言也就是谈辽三彩的表象性符号,像肢体动作、线条、框架、空间、构成形式等等都是表象性符号。也就是说,需要特定的媒介、方式和手段,将思想转化成艺术形象,然后被观众所感知,理解,认可。辽三彩器物中,能看到的最直观的就是它的色彩、纹样和造型,成型方式我们虽然看不到,但却是它被制作的必经之路,比如印花、贴塑、捏制、轮制等等。以下分别从色彩、纹样、造型、成型方式四个部分来对辽三彩进行简要分析。

一、色彩意蕴

辽三彩的色彩构成主要是绿色系和黄色系。色彩具有象征性和装饰性,《周礼·冬官考工记》就对色彩的象征性有明确的记载。在视觉语言各要素中,色彩是最直观、最富有情感、最有表现力的要素。不同色彩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不同的色彩也传达着不同的情感。色彩具有情感效应。绿色是来自于自然的颜色,富有生机,带着生命的喜悦,就像辽人熟悉的无际草原,而黄色是光的颜色,明亮与温暖,就像他们崇拜头顶的太阳。在特定情况下,色彩的构成是具有时代性的。辽三彩的色彩构成不仅与色彩本身的自然属性有关,也与辽代社会属性有关。在唐朝还鼎盛的时候契丹人也存在于社会,当唐朝灭亡时辽王朝自然承接了三彩的技艺。这是经过人们长期观察、实践、领悟、应用的结果,是大辽社会的共同认知。色彩的表象,能够折射出当时人们的内心与精神世界。

二、纹样情感

辽三彩的器物纹样以植物纹样为主,其中花卉最常见,动物的装饰纹样也有出现,但人物纹样极少。牡丹纹样在植物纹中是最常见的,历朝历代中牡丹都是象征华贵骄奢的植物品种,深受宫廷贵族宠爱,辽代也不例外。辽墓壁画中以牡丹为题的壁画不在少数,多见于契丹贵族墓葬。其中,辽圣宗庆陵东陵中室东南壁上的四季山水画的夏之图里面,牡丹就是画面主要的形象。牡丹纹在三彩器上大多压印在器物胎体表面,翁牛特旗解放营子辽墓出土的八角三彩陶盒,每侧就印有八朵双叶牡丹花。

菊花纹在辽三彩中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菊花对于契丹人来讲,是节日的珍馐,由于契丹统治者因俗而治,愿意接纳前朝习俗,辽人重阳节时饮菊花酒的记载初见于穆宗时期。五十年后到了辽代的盛世——圣宗时期,在《辽史》中可以看到重阳时节辽帝“赐群臣菊花酒”以及“赐从臣命妇菊花酒”。九月正值秋季,秋天是辽帝每年秋捺钵的季节,节日当天,在庆州伏虎林里坐着王权贵族们,祭天活动和菊花酒都是必不可少的。《辽史·礼志六》岁时杂仪就记载着“九月九日,天子率群臣部族射虎,少者为负,罚重九宴。射毕,择高地卓帐,赐蕃,汉臣僚饮菊花酒。”李俨曾为菊花作诗,道宗尤为喜欢,于是为他的黄菊赋题诗:“昨日得卿黄菊赋,剪碎金英填作句,袖中犹觉有余香,冷落西风吹不去。”由于汉化程度日益加深,菊花在辽人的生活里已经变得不可替代,也不仅仅是作为一株美丽的植物了。

在宣化张文藻墓里出土的三彩洗上,有圆蕊叠瓣莲花。莲花属于佛教纹样,佛教在辽朝统治的二百年间一直作为国教存在,最初是统治者由于政治原因效法唐帝奉佛。契丹王室均信奉佛教,应县木塔就是辽帝在1056年建造的佛塔,是世界上最高最老的木构佛塔。在圣宗、兴宗与道宗时期佛教最为兴盛,此时的佛家僧人的社会地位之高也是历朝历代所不可及的,同时佛教也为契汉融合做出了贡献。道宗耶律洪基对佛教尤为痴迷,更是喜欢莲花,《辽史·营卫志》中曾记载:“道宗每岁先幸黑山,拜圣宗、兴宗陵,赏金莲,乃幸子河避暑。黑山在庆州北十三里,上有池,池中有金莲。”

三、造型风情

辽三彩海棠长盘是辽代人民常用的日用餐具,它的器型是八曲花冠式,折沿宽,直壁斜,盘子的深度很浅。海棠盘用卷草纹做盘口的装饰,盘底印上水波纹的图案,再在上面规律摆放三簇团花,仿佛坐在草原上的小河边,静静观赏水波荡漾,一朵朵花落在水面上,一簇一簇地在水波中旋转起舞,一旁的绿草也随风起舞卷起了草叶,随花团轻摇。这样美丽的画面也许只有草原上的民族才可以生动地描绘,毫无违和。

据史料记载,这个海棠形象,与前朝有很大渊源。辽代陶瓷海棠长盘是按照银质海棠长盘所制作,银海棠又来自唐代多曲长杯,由于唐代的丝绸之路贸易繁荣,西方萨珊式多曲长杯给海棠长盘的创作带来了灵感,在唐代初年便开始被模仿制作。艺匠们在仿制萨珊长杯时,将其特征整体减弱,杯腹略深,口沿略开,曲瓣起伏略浅,唐人喜爱的繁缛细密的植物纹跃然其上。多曲长杯的中国化就这么开始了,到了辽代,辽代艺匠又将纹饰换成了辽人喜爱的场景元素,带有浓厚的草原情结。陶瓷质地的海棠长盘是在辽晚期的时候才流行起来的,在外形与纹饰上其都与当时的金银器极其相近。艺匠们用陶瓷仿制金银,可见在当时契丹人是多么地钟爱这种造型,不难看出契丹族人对于外来文化的包容与接纳。但在大多时候,他们更喜欢用金银去仿制南朝宋的瓷器,由于长期与汉人融合,辽人热衷于中原器物,并有与宋争正统之意,曾多次计划攻下大宋城池,其中一次成功攻破,但因嚣张跋扈不顾百姓民生,扰乱了宋以往的社会文明与祥和而被百姓赶出了都城,重回草原。在草原上无疑是金银器更方便使用与携带,但由于材料昂贵,其只供契丹贵族使用,几乎无法进入平民百姓的生活。

海棠盘的祖先萨珊长杯早在北魏时期就已经出现在了中国,巧合的是,契丹民族在历史上的首次出现也是在北魏,这或许是契丹民族与海棠盘的最初结缘了。

在契丹王朝,三彩器物不仅是日用品,也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载体。比如像三彩小件供品,贡品中有玉米、豆腐、烧鹅、笋等,它是我们了解契丹民族饮食文化的重要资料。读懂一个民族的饮食是了解一个民族的前提,饮食文化几乎可以代表一个民族的成长史。此外,还有因宗教而生的造像艺术,佛教在辽代的盛行促进了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比如辽代的三彩佛像就很可能是在道宗时期被烧制的。在龙泉务村北永定河西岸曾出土道宗寿昌五年的琉璃三彩神像,寿昌五年时道宗已经67岁高龄,即使到了晚年,他对佛教的热情也依旧如初,不仅时常请僧人解读经书,还常常施恩于佛家僧侣。目前辽三彩佛像多数流落于海外,其中五座在美国,三座分别在加拿大、日本和英国,辽三彩在世界各地被珍藏与喜爱。

四、挚爱印花

辽三彩多用模印成型,专家们在赤峰缸瓦窑发现有花式口印花瓷碟印模,在龙泉务窑也出土过印花模具。三彩印花的海棠长盘、方碟、圆碟、暖盘、高座盘,印花双龙首笔架,印花砚,印花笔洗,印花叠式盒,印花球形陨,印花注壶,还有三彩印花瓷枕、印花小佛塔、印花棋子等,都属于印花系列。辽三彩的印花受南朝定窑的影响,印花装饰始于北宋中期而盛于后期,在末期时印花艺术达到巅峰,辽三彩也同样始于辽代中期盛于后期,并在末期广为流行。由于宋和辽处于同时代,这不难看出当时辽对中原文化的认可与学习。事实上,辽代制瓷工匠大多是从中原虏获的,甚至没有契丹人制瓷的记录,从此看来辽三彩里存在中原文化成分也在情理之中。定州自唐末就是生产瓷器、金银器以及缂丝的政治经济重镇,金银器的诸多技法和元素被融入制瓷也是时代大背景决定的,像印花所用的陶范就是受金属铸造启发,海棠盘平边的口沿也同金银器物如出一辙。辽三彩采用印花装饰不仅美观实用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其在辽代末期被广为流传,也成为了宫廷贵族心爱的器物。

辽三彩艺术语言是辽代的客观生活和艺匠的主观审美的有机统一。分析辽三彩的色彩、纹样、造型以及装饰技法,能够更进一步地了解辽代人生活的状态、细节、心理以及社会状况,这也许会对还原辽代社会景象有所帮助。若真如托尔斯泰所说,艺术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特殊方式,那么艺术语言作为情感媒介就可以连接当代人与辽代人,当我们看见辽三彩时,就像看到蓝天碧水五光十色,羊肥草绿游鱼欢脱,看到四方城里的契丹贵族,桌案上摆着三彩陶砚,提笔写着一首无名诗,看到仆人们手持三彩盤,轻步迈进主人的书房……

参考文献:

[1]李文信.辽瓷简述[J].文物参考资料,1958(2).

[2]李文信,朱子方.辽宁省博物馆藏辽瓷选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2.

[3]冯永谦.辽代陶瓷的成就与特点[J].辽海文物学刊,1992(2).

[4]路箐.辽代陶瓷[M].沈阳:辽宁画报出版社,2003.

[5]佟柱臣.中国辽瓷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沈阳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艺术语言成型造型
大型缠绕成型玻璃钢容器的优化设计
型砂压力传递在复合材料成型中的应用研究
拉铆销冷镦成型工艺研究
拉铆销冷镦成型工艺研究
Go with the Flow
关于当代绘画艺术语言的相关研究
初探桂林本土画家山水画艺术语言的形成
美术审美特征论
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
民族地域性版画的可行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