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图画为儿童写作

2019-06-28 02:37黄丽
延河 2019年6期
关键词:图画书图画建构

黄丽

图画书是一种特殊的儿童文学形式,其特殊性源于它的读者对象。幼儿不识字或识字量非常有限,在这一阶段,最好的方式是由成人来陪伴进行亲子阅读,而亲子阅读最好的开始是阅读图画书。阅读时,幼儿眼中看到的是书中的图画,耳中听到的是成人讲述的文字,图与文在他的脑海里交汇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种阅读方式决定了图画书特殊的呈现方式:文字和图画相互交织,共同叙述一个故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图画书=文×图。因此,许多图画书是由作家和画家共同创作的。

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令我着迷,十多年前我才成为这样的一位画家,用图画与作家配合,为儿童写作,创作图画书。

一本图画书如何用图画写作?是将图画画得生动活泼、色彩绚丽,还是把作家的故事准确无误地描绘出来呢?我想,这两者都不是最准确的答案。

用图画为儿童写作,首先是要认识儿童。

认识儿童,不是要把儿童画得有多像,而是要了解儿童成长的内在发展规律,了解儿童认知事物的方式,了解他们的快乐、苦恼与困惑。正如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理论——“儿童是一个建构者”,他们是积极主动、充满好奇的探索者,在经常面对一些无法即刻理解的新奇事物和挑战时,就需要他们自主建构起与此相关的知识。优秀的图画书中,由作家和画家精心设计的文字语言和画面语言,搭建了一个内在的情感通道,儿童在阅读图画书的过程中,会一步步感受和建构出对事物的认知。认识到儿童需要建构,我用图画去写作时,会自觉思考如何用图画表达故事的内涵,如何用图画搭建恰当的情感通道,引导儿童完成建构。

用图画为儿童写作,其次是注重情感的连接。

儿童处于最佳的感觉统合时期,对事物的认识主要靠感知来获得。他们虽不识字,但都具备阅读画面的能力,能感受到其中传递出的喜悦和美好,悲伤或丑恶。幼儿是否读得懂故事,会不会被故事打动,取决于:画面内容讲述是否顺畅;画面情感变化是否清晰明了;画面细节是否可以引发思考;图画是否与文字形成互补;媒材是否符合故事的调性等。因此,用图画为儿童写作,不仅需要关注故事的连续性,也要关注情感变化、画面的细节、媒材的选择等这些图画书特有的基础性语言,它们传递出来的情感是通往儿童内心的桥梁。

用图画为儿童写作,虽然要与作家去配合讲述一个故事,但图画绝对不是文字的附庸,这不仅仅是因為文与图是互补关系,这也是一种自觉。

画家对故事主题要有自己的认识,更要有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用心感受生活,将对人性和社会的洞察,作为创作的出发点,读者才能读懂、认同与共鸣。如我在创作《外婆家的马》时,我强烈的创作欲望来自童年与外婆相伴的生活经历,我将自己对童年的感受、对祖辈的感受画进故事里,读者才会在故事里“看见”爱与陪伴。

用图画为儿童写作,无论主题、内容、形式,还要从中国的文化中汲取营养,表达中国人特有的哲学观与文化思考。

我在创作《安的种子》时,不仅通过故事体现了老子的哲学观“道法自然”,还根据个人的生活和情感经历,加入了 “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美学思想;在绘画技法上,我采用了中国传统壁画的设色方法,媒材选用了“敦煌土”,使用这种艰辛、朴素、宁静的画面语言与故事的主题达到了统一。这本书出版十年以来,书中呈现出的浓郁中国文化特色和哲学思考,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

图画书创作在中国起步不足二十年,前面并没有清晰的标牌指明前进的道路,每一位作家、画家都是在黑暗中探索。很幸运,从2003年开始,我成为中国第一批图画书创作的参与者和探索者。《安的种子》《外婆家的马》正是这十多年以来,我用图画写作的态度去创作和尝试的结果。这些年的探索与尝试使我更加坚信,只有坚持“认识儿童”“情感真实”“文化真实”,才是创作出打动读者的好作品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图画书图画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神奇的图画书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图画书里的格子象
窥见图画书的门道
建构游戏玩不够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