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平淡而实情深

2019-06-30 23:21熊妹
湖南教育·B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安西文法仄仄

熊妹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远行很可能意味着长久的分离,甚至是生离死别。因而,在古诗中,送别诗特别多。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被认为是送别诗中的绝唱。

同样是送别诗,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特色。王维出生于有名望的家族,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多方面的修养,能诗、善画、精音律,可以说,凡文人士大夫该有的修养他都具备了。他的母亲笃信佛教,王维受此影响也信佛。这样的家世与修养,对王维以后做人、作诗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本文拟从诗人王维本身切入,略述《送元二使安西》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诗“韵”美、诗“画”美和诗“意”美。

一、诗“韵”美

王维精通音律。据说,他正是凭借一首《郁轮袍》而被赏识,高中进士。而他获得的第一个官职就是“乐丞”,也就是朝廷的掌乐之官。深谙音律的王维在诗歌创作中比一般诗人更能准确、细致地感受和把握各种神奇美妙的音响,形成音乐美的艺术风格。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歌也是如此,讲究抑扬顿挫。诗歌的抑扬顿挫主要通过平仄来表现。《送元二使安西》的平仄为:

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平。

诗歌有文法结构和诵读节奏。文法结构即根据诗意分析所得的语法结构。诵读节奏则是自古以来养成的吟诵习惯,被历代诗人所接受,形成的一种固定格式。一般而言,七言诗的诵读节奏为“四、三”,细分为“二、二、二、一”。有时文法结构和诵读节奏是不一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的诵读节奏是“渭城-朝雨-浥轻-尘”,而按照文法结构,则其停顿应是“渭城-朝雨-浥-轻尘”。诵读时须按照声音节奏读,而不能按照文法结构读。

《送元二使安西》首句中每一个节奏都是一平一仄,读来声音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第二句则是双平双仄,错落而又连绵,比如“客舍”“青青”。三四句中每一個对应字的平仄都是相对的,形成反差,于反差中见出诗的韵律美妙而跳跃。“劝君更尽一杯酒”五个仄声,应读得短暂而快速,令人想到王维劝酒的频繁急促。何故?因为在这离别之际,说什么都是多余,一切尽在酒中。而“西出阳关无故人”中仅“出”和“故”为仄声,读来调高而短促,在平声字酝酿的平缓悠长的情绪中如同“银瓶乍破水浆迸”,可见王维对元二的出使之行非常在意,对故人的情谊非常深厚。

声母的发音时间很短,一般是没有意义的。但在诗歌中,若声母重复出现,其感觉就会加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重复出现不是说汉语拼音中的某个声母字母重复出现,而是说,声母的发音部位(古汉语按照发声部位的不同,将声母分类为“唇、舌、牙、齿、喉”)重复出现。比如韩偓的一首悼亡诗“此生终独宿,到死誓相寻”,“到死誓相寻”的声母是一个舌音“d”和四个齿音,读来咬牙切齿,从声音中即可见出誓言的坚定。

在《送元二使安西》中,王维正是利用了汉字独特的发音系统,从声音中表达出离愁别绪。如“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舍”“青青”“色”“新”5个齿音,有尖锐清厉之感,从声音上增强了送别时的伤感和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中“劝君”“更尽”“酒”5个牙音,即现代汉语中的舌根塞音,有阻塞滞重的感觉,令人想到劝酒时诗人的哽咽,哀伤之情尽显。

二、诗“画”美

对王维诗歌的评价,最耳熟能详的恐怕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了。且不论其是否准确、合理,绘画素养深厚的王维的确具有画家的手眼。他是用画家的眼睛去看的,他所写的都是画家眼中的形象,他能够把山水景物写出一种“神致”来。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等等。

《送元二使安西》的景物描写主要在前两句,诗句描写了送别的情境:清晨雨后洁净清爽的渭城、雾霭中青青的客舍和客舍旁青翠欲滴的杨柳,这是一个清新明亮、生机焕发的世界。这样的描写有何独特之处?它的独特之处在于王维是按照自己感觉的层次来写的,他把送别时直接的感受写下来。沿着他的文字,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一组电影镜头:镜头首先着眼于整个渭城,早晨,刚下过雨,雨点打湿了地面上的尘土,此时的渭城让人觉得格外清爽舒朗。这是整体环境的一带而过。接着,镜头移至客舍,由上至下,青瓦(白墙),(花须)柳眼。这是特写,具体细致。画面中,色彩明丽,整体与局部、概括与特写相辉映,诗“画”美显而易见。

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的现象学认为,人的意识与外物接触时所产生的意识活动不是盲目的,它必然带有一定的目的和一定的意象。诗所要传达的,就是内心与外物接触后,感情活动的姿态和方向。诗人选取“朝雨”“客舍”和“柳”几个景物,不是随意的、无所谓的。有过出塞经历的王维深知安西的情况,绝不是如渭城这般春意盎然。在元二即将出使安西之际,他特别抓取这样清新明丽的景色,而略过对安西的风沙漫天的表现,既淡化了离别的哀愁,也是他对元二的宽慰。古代有“折柳送别”的风俗,“柳”“留”谐音,暗含挽留之意。春雨潇潇,杨柳初绿,不想离别,不愿伤感,但离愁别绪无从回避。

三、诗“意”美

王维出生于名门望族,早年追求功名,仕途比较顺利。但当他31岁时妻子去世后,便不再婚娶,逐渐开始修禅礼佛,亦仕亦隐。可以说,王维的人生是佛系人生,他性情温润冲淡,情感含蓄不外露。

《送元二使安西》正像清代刘宏煦《唐诗真趣编》中所说,“只体贴友心,而伤别之情不言自喻。用笔曲折”,丝毫不似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那么直白。因为不够直白,用笔曲折,也就使得其更具意义的丰富性和感发的多重性。学者、哲人顾随先生就曾评价《送元二使安西》说:“末二句够味儿,沈归愚以为乃王劝其友人语,余以为乃其友人语,二者相较,此意为恰。”

“劝君更进一杯酒”,到底是谁劝?王维劝?元二劝?哪种更合理?若是元二劝,则表现了元二对出使安西的悲观,我“西出阳关”可能就回不来了,而你王维再也没有我这个“故人”了。这是元二对出使安西的忧虑,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是珍惜眼前与友人的相处、相聚。若是王维劝,则表达的是其对元二“西出阳关”后的想象,再没有“故人”了,可见其孤苦,更可见诗人对元二真诚的关怀与体贴。但这些都不必说了,一切尽在杯中,还是“更进一杯酒”吧!彼此珍惜此时此刻此情。

欧阳修在《踏莎行》中有“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意思是说,人总是要分离的,花总是要零落的。可是,当人还在、花还开的时候,就要好好地珍惜,尽情享受现在的美好,“直须看尽洛城花”。这样,即使等到花零落了,也“始共春风容易别”。假若你尽力去做了,好好珍惜了眼前人、眼前事,即使离散了,失去了,也没有遗憾。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似乎也传递着这样的意思。来吧,喝吧,再喝一杯,这一刻我们还在这春意盎然的渭城相聚,下一刻就将各奔东西,不知何时再见。“西出阳关无故人”,我无故人,你亦无故人,所以“劝君更尽一杯酒”,珍惜眼前的人和情。与此相似的还有杜甫的“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韦庄的“劝君今夜须沉醉,樽前莫话明朝事”。从中可见其悲,亦可见其大气、开朗。盛唐诗之气象,哪怕是在离别的悲哀之中,也保持着一种奋发、高扬的精神。

有时候不够直白不是一件坏事而是好事,因为它使诗有了更丰富的、可以同时并存的多方面含义。《送元二使安西》言尽而意不尽,彰显着丰富的诗“意”美。

猜你喜欢
安西文法仄仄
浅谈递归算法的教学策略
基于Java的递归下降语法分析器的实现
学诗4
偶感
学诗
教育精英化还是平等化
文法学校见证英国两党争斗
要钱还是要命
“基地”大头目被美无人机炸死
深研句式 探寻诗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