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英雄”,深度学习《景阳冈》

2019-06-30 23:21孙双金
湖南教育·B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武松打虎武松老虎

孙双金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景阳冈》,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是传统名篇。课文较长,写了武松过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力大无比、神勇过人的打虎英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并广为传诵。

如何深入学习传统名篇?篇幅长、故事生动的文章如何教学?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故事,品味打虎英雄的性格特点?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经过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之后,我确定了教学思路:聚焦“英雄”。两课时分成四大环节进行教学。

一、学习英雄故事,整体理清故事脉络。

学习长篇叙事文章,第一步应整体理清故事的线索或脉络,此谓整体入手,提纲挈领。

《景阳冈》的故事写得丰富而曲折:先写武松在冈下酒家喝酒的场景,接着写武松借酒力一路上冈的心理过程。上了山冈,故事进入高潮,武松在打折哨棒的情况下,赤手空拳打死了吊睛白额大虫。故事以武松用尽全力,手脚酥软挨下山冈作为结束。

如何让学生尽快理清故事脉络?我设计了如下问题:武松打虎是一个英雄的故事,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是怎样的?能否都用两个字作小标题概括?在我的启发下,很快形成如下板书:

英雄的故事:吃酒→上冈→打虎→下冈

二、品读英雄壮举,阅读欣赏故事高潮。

理清故事线索之后,我带领学生直奔武松打虎的段落。这是故事的高潮,也是文章最为精彩之处。精彩段落如何教学?我分成两大环节:

第一环节,整体把握打虎的回合。

武松是如何打死老虎的?是不是一下子就把老虎打死了?显然不是!如果是这样的话,文章就毫无情趣、缺乏魅力了。名家名篇的魅力在哪里?在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我让学生默读打虎部分,思考:武松打虎分成几个回合?学生思考后回答,一开始写老虎进攻:一扑、一掀、一剪;武松防御:一闪、一闪、又一闪。我引导学生,如果站在武松的角度,用两个字概括,用哪两个字?学生回答:“躲闪。”有了第一回合的“放样子”,第二回合我让学生概括,学生很快归纳出“棒打”两字。我继续引导,课文中好像不是用的“打”字,是用的什么字呢?学生仔细读课文,重新概括“棒劈”两字。我跟同学们品读:“打”和“劈”都是动词,但“劈”字更加精准,哨棒从上往下用力打叫“劈”,而“打”则相对模糊,这就是名著用词精准的魅力。第三回合,学生刚开始概括是“拳打脚踢”,经过师生探讨,发现改为“脚踢拳打”更符合武松打虎的实际情况。第四回合很快概括出“棒打”,于是武松打虎四个回合的板书如下:

躲闪→棒劈→脚踢拳打→棒打

第二环节,逐段品读打虎的精彩。

好的文字就像美酒佳肴,需细细咀嚼,慢慢品味,绝不可囫囵吞枣。接下来,我开始引导学生欣赏性地阅读文本,品尝文字之美。

“躲闪”回合采用换词法教学。

先让学生找出老虎进攻人的三招:“一扑”“一掀”“一剪”,同学们体会“扑”是前爪打人,“掀”是后胯击人,“剪”是尾巴伤人,老虎从前爪到腰胯到尾巴均能伤人,足见虎之凶,虎之猛。然后让学生找出武松三次躲闪的词语:“一闪”“一闪”“一闪”。此时,我于无疑问处发问:“《水浒传》是名著,作者的用词应该是精准而恰当的。可这里却重复用词,好像与名著身份不配!你们可以改一改吗?”经過讨论,学生把第二、三次的“一闪”改成“一躲、一藏”。我请同学们继续品读,修改后是不是更好?学生通过品词比较,发现还是三次“一闪”更好:更能突出武松机敏、灵巧、主动避让,显示了武松临危不乱,身手敏捷。如果改成“一躲”“一藏”,反而显得武松惧怕老虎,消极躲避。同学们因此懂得:用词恰当不在是否重复,而在是否准确地表达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棒劈”回合采用改写比较法。

教学“棒劈”回合,我采用改写情节与原著比较手法,此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我开门见山即说:“如果我写《水浒传》,为了突显武松武艺高强,我会这样叙写:‘武松抡起哨棒,用尽平生气力,朝大虫头顶劈去。只听得‘啪的一声,一棒正打在大虫天灵盖上,那大虫应声倒地,四肢抽搐,一会儿就不再动弹了。一棒就把老虎打死,这不更能突显武松的武艺高强吗?”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纷纷回答:

“不行,这样写故事就不好看了。”

“不行,这样写故事情节太简单,没有一波三折,不扣人心弦。”

“不行,如果一棒就把老虎打死,那后面怎么写武松赤手空拳打老虎呢?只有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方能显出武松打虎英雄的本色。”

通过比较,学生懂得了写故事要让情节有波折,有起伏,这样故事才更有吸引读者的魅力。

“脚踢拳打”回合采用品读欣赏法。

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是故事的高潮,这部分我采用了抓关键词欣赏法。武松打老虎部分作者一共用了“跳、退、丢、揪、按、踢、提、打”共8个动词,生动直观地把武松打虎的场面展示在读者面前。我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这些动词,然后重点抓住“揪”和“按”这两个动词让学生细细欣赏。

首先在比较中欣赏。我问“‘揪字可以换成哪些字?”学生答:“可以换成抓、拉、扯、拿、捏……”“是用‘揪好,还是用其他动词好?”经过比较,一致认为“揪”好。紧紧抓住;用尽全力抓住;死死抓住,不让对方动一动——这就是“揪”的内涵。

其次在表演中欣赏。我请两位身强力壮的男生上台,一人扮作老虎,一人扮作武松,在台上做出武松揪住老虎顶花皮的动作,然后再换成“抓”“拉”“扯”“拿”“捏”……等动作,在形象的表演中进一步体会武松“揪”住顶花皮动作,感受武松勇猛过人、力大无比、机智勇敢的特点。

三、思考英雄性格,辨析阅读故事起因发展。

学生在预习中,给我提了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其一:课文主要写的是武松打虎,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写武松喝酒?其二:武松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吗?于是,在“吃酒”和“上冈”部分,我充分利用学生的问题组织教学。

“吃酒”部分抓住关键词读出武松多面性格。

“吃酒”部分,我抓住关键词“一饮而尽”和“叫道”来品读。我问:“从武松拿起满满一碗酒来一饮而尽,看出武松什么性格?”学生很快回答出“豪爽”的性格。我接着问:“武松叫道:‘这酒真有力气!主人家,有饱肚的拿些来吃。武松为什么不是‘说道,而是‘叫道呢?找找看还有哪里写武松‘叫道?”

学生通过仔细查找,发现还有三处写武松叫道。通过品读,发现武松除了豪爽外,还非常粗鲁。我又适时补充了《水浒传》一段原文:酒家道:“你这条长汉倘或醉倒了时,怎扶得你住!”武松答道:“要你扶的,不算好汉!”酒家哪里肯将酒来筛。武松焦躁,道:“我又不白吃你的!休要惹老爷性发,通教你屋里粉碎!把你这鸟店子倒翻转来!”酒家道:“这厮醉了,休惹他。”再筛了六碗酒与武松吃了。前后共吃了十八碗。

通过对原文的细读,学生又读出了武松不仅粗鲁,而且霸道,不容酒家分说,强令酒家倒了十八碗酒给自己喝。

“上冈”部分通过问题辨析悟出武松多面性格。

很长一段时间里,各种文艺形式中的人物一直存在脸谱化、概念化、简单化现象,好人完美无瑕,坏人坏入骨髓,塑造的都是单面人。其实人性是复杂、多面的,就像我们头顶的天空,有时晴空万里,有时阴霾密布,甚至狂风怒吼,这才是真实的天空。《水浒传》为什么能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著,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它塑造的人物有血有肉,性格真实多面,让人读来可亲可近。

怎样让学生充分感受武松真实多面的人物性格?

“上冈”部分,我采用问题辨析讨论法,让学生围绕:“有人说武松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这一问题来思考。

细挖文本才能发掘文字背后隐藏的性格性情,我在大屏上出示了武松四次面对有关老虎信息的相关语句:

其一:武松听了,笑道:“我是清河县人,这条景阳冈少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学生读出:武松是本地人,根本没听说过有大虫,觉得店家是吓唬人。即便有大虫,我武松一身武艺也不怕,说明武松胆大。

其二:武松道:“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是半夜三更来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大虫吓唬我?”

学生读出武松胆大、心细的特点,也间接读出当时社会不太平,谋财害命之事时有发生。

其三:武松看了(树干上的两行字),笑道:“这是店家的诡计,吓唬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

学生读出:武松虽然走上山冈看到警示文,仍然不相信山上有大虫,武松自恃武艺高强,根本不惧怕任何威吓。

其四:(等看了山神庙贴的官府榜文)武松想:“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这段话内涵比较丰富,学生读出的信息比较多:“转身回去吧”这是武松相信山上有老虎后的第一反应,说明武松也是怕老虎的,也想回酒店去。这才是真实心理,说明武松是人不是神。

“一定会叫店家耻笑”说明武松担心被店家耻笑,因为他前面坚信人家是骗他钱财,害他性命。再说牛也吹过了,就是有老虎也不能怕。武松把面子看得比性命还重要!从这里可读出他死要面子的固执性格。

“算不得好汉,不能回去。”武松自认是好汉,好汉的特点是什么?就是天不怕地不怕,天王老子都不怕,我这条好汉怎么能被一条大虫吓住了呢?武松好强、无畏的特点呼之欲出。

“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这是武松细想一回后的决定,除了他的胆大、无畏之外,还有一丝侥幸的心里:即便有老虎,难道就一定会碰上吗?即便碰上了,我也不怕。

就這样,一个既胆大无畏,又固执自信,还死要面子的,真实而立体的武松站在了学生面前。

四、围绕英雄内涵,争鸣武松是否真英雄。

所谓深度教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师生围绕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展开教学过程。在教学尾声,有一个同学突然举手发问:“老师,武松是真英雄还是假英雄?”这个问题非常突然,且极具挑战性,但我敏锐地感到这是一个极为有价值的问题。于是我因势利导:“你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思考的?”

同学发表他的看法:“武松不是特地上山去打老虎的,他仅仅是过冈碰到老虎,为了保全性命,不得不与老虎搏斗。所以我认为武松不能算英雄。”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他话音刚落,下面有的点头赞同,有的摇头否认。

见此情形,我随即让学生分成两大阵营,一派为“英雄派”,一派为“保命派”,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为了说服别人,理由要充分,要让人信服。

一听要展开辩论,同学们一个个小脸通红,围聚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了。讨论一阵后,我让两派学生上台发表各自观点。

“英雄派”认为:

——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了老虎,当然是英雄。

——武松虽然不是专门上山打老虎的,但他打死了老虎为民除害,就成了英雄。

——英雄就是英勇过人。做成了一般人做不成的事,武松打死了老虎就是英雄。

“保命派”认为:

——武松见到老虎,首先要保全自己的性命,他就是为了保命。

——武松过冈遇到老虎本身是偶然,说他是英雄有点拔高了。

——武松打虎是被迫无奈,不打不行。他是保命第一,打虎第二。

见同学们各执己见,难以说服对方。我让同学们上网查找“英雄”的意思。“百度”对“英雄”的释义如下:

1.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

2.指具有英雄品质的人。

3.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

经过师生讨论,可以把2、3两条整合成一条,即两种人可以称为“英雄”:一是能力过人之人,二是为人民利益英勇献身之人。梳理了“英雄”的概念,武松是不是英雄就水到渠成地解决了:武松是第一类“英雄”,即能力过人之人,他以一己之力打死了凶猛无比的老虎,可以称得上是打虎英雄。

眼见下课时间已到,我再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歌叫《好汉歌》而不叫《英雄歌》呢?称武松为“英雄”还是“好汉”,哪个更恰当呢?希望大家课后继续思考。

一堂好课应是课虽尽而味无穷,达到余音绕梁的境界。这也是我教学的追求。

猜你喜欢
武松打虎武松老虎
中国动画艺术史溯源
我家里的武松
浅谈戏曲动画短片《武松打虎》的创作思路
动物论反腐
The Alcohol Culture in Water Margin
武松打虎,他是英雄吗
老虎喜欢吃什么
老虎不在家
武松的醉与不醉
老虎变成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