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凉心境赋梦呓,众人皆醉我独醒

2019-07-01 02:34胡馨月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19年4期
关键词:张岱亭子西湖

胡馨月

导引

以前有一个西陵的脚夫,为人挑酒,不慎跌了一跤,把酒坛打破了,估计无从赔偿,就长时间呆坐着想道:“能是梦便好!”又有一个贫穷的书生考取了举人,正在参加鹿鸣宴,恍恍惚惚地还以为这不是真的,咬着自己的手臂说:“别是做梦吧!”同样是对于梦,一个害怕那不是梦,一个又害怕那是梦。生活中的张岱,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经历了国家更替和贫富转换,深感自己过往的五十年恍若一场大梦。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陶庵梦忆》,去感受这位“绝世散文家”笔下的士人生活。

作者简介

张岱(公元1597年—公元1689年),字宗子、一字石公,号陶庵、蝶庵,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散文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他出身官宦之家,幼年聪颖,6岁时其舅父出上联:“画里仙桃摘不下”,张岱随即答道:“笔中花朵梦将来”。然而晚年张岱穷困潦倒,深避隐山,但仍执着著述。他的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广览简取,具有自然纯朴的特点,人称“绝世散文家”。著有《公祭祁夫人文》《陶庵梦忆》《石匮书》《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等。

写作背景

张岱是仕宦世家子弟,前半生过着封建士大夫的风流浪漫生活,可惜偏逢末世,随着明清政权的更替,当时的前明官僚纷纷苟事新朝,张岱却“披发入山”,避居刻溪山,隐居不仕,生活窘迫,“常至炊断”,但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体现了刚正不阿的气节。作为“故国不堪回首”的明朝遗民,今昔对比,现实与梦幻交织,作者满腔的亡国之恨、满腹的思念之情,便化作了《陶庵梦忆》等写梦写幻的追忆之作。

内容概述

《陶庵梦忆》是作者晚年追忆往昔繁华生活的一部小品随笔,文中以清新的笔调、雅致的生活情趣、奇特的见闻感受,记载了晚明社会和自身生活的佚闻琐事,全书共八卷。其中所记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杂事,将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如茶楼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以及山水风景、工艺书画等,构成了明代社会生活的一幅风俗画卷,堪称江浙一带的《清明上河图》。其中虽有贵族子弟的闲情逸致、浪漫生活,但更多的是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的反映。同时,书中含有大量关于明代日常生活、娱乐、戏曲、古董等的记录,因此也被研究明代物质文化的学者视为重要文献之一。

美学思想

1.深情痴癖。癖是什么?“迷恋、沉酣于某事曰痴,难以割舍的嗜好曰癖。癖与痴往往结为兄弟,相伴而行,自己沉迷其中,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他人冷眼旁观,张口结舌,引以为怪。”《陶庵梦忆》一书中,这种痴迷处处可见。《湖心亭看雪》一文,三日大雪,湖中人鸟声俱绝。作者却独往欣赏这冰雪奇丽的西湖美景,不但如此,作者还写了湖中遇知音,酣畅饮酒,一点也不吝情去留。这种“痴癖”与晋人的“率真”是一脉相通的,他们通过专注于日常生活的点滴幽微,进而感触到了别样的诗意氛围、来自心灵深处的无限喜爱。在《祁止祥癖》中作者更是直言“痴癖”:“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癖和痴在这里实际上“是一种与人生志趣密切相关的心态”,表现的是士人的清高和高雅。

2.超凡脱俗。张岱对超凡之景、脱俗之物有一种更深的偏爱,在他的审美趣味中,有着不同流俗的理念,更为风雅的心态。我们仍以《湖心亭看雪》一文为例,张岱选择寒冬之时去西湖观雪,他乘坐的不是船,而是小型舟舫,独自一人前去,其中乐趣非俗人所能体会。像这样的山水幽赏作品,《陶庵梦忆》中还有很多,如《燕子矶》中不畏“水势湁潗”而“缘山走矶”,《金山夜戏》中,张岱“已二鼓”仍“移舟过金山寺”,“盛张灯火大殿中”,剧完,将曙,解缆过江,让一寺僧人“皆不敢问”。作者正是通过展现自己超凡脱俗的生活,以超越常人的眼光审视生活,在静观山水中体验、观照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同时,获得幽深清远的审美感受。

3.淡淡忧愁。阅读《陶庵梦忆》,看似满纸繁华,处处闲情雅致的背后,是作者流露的淡淡愁绪。作为一位昔日的世家公子,他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变和富贵贫贱的易位,因而时时生出“五十年来,总成一夢”和“劳碌半生,皆成梦幻”的感慨,萦绕在他心头的,始终是那拂之不去的人生如梦的幻影。因而作品中,作者常常流露出悲忧的情绪。如《西湖香市》中描绘景象:“余在西湖,但见城中饿殍舁出,扛挽相属……有轻薄子改古诗消之曰:‘山不青山楼不楼,西湖歌舞一时休。暖风吹得死人臭,还把杭州送汴州。”这一段描写展现了曾经歌舞升平的西湖百业俱废的状况,作者借助所见以及改诗,表达出的是内心的悲愤之情。也正是因为全书中所散发的这种悠悠悲慨、淡淡忧愁,使其“梦忆”产生了另一层情感上的审美价值。

4.独具个性。作品对人生的品味,不是着眼于通常为人们所关注的官场、科场、情场,他不谈升迁,不言中举,亦不及儿女情长,涉及的多是生活琐事,他从人们不太关心的日常生活中体验和感受人生,咀嚼人生百味,因而常常能够发前人所未发,道前人所未道。如在《西湖七月半》一文中,作者先描绘了达官贵人、名娃闺秀、名妓闲僧、慵懒之徒四类看月之人;与这些附庸风雅的世俗之辈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最后一类,即作者的好友及佳人,其观景赏月时行为的持重高雅、情态气度与西湖的优美风景和谐一致。作者对五类人的描述,字里行间不见褒贬之词,然孰优孰劣、孰雅孰俗则昭然若示。文章表面写人,又时时不离写月,看似无情又蕴情于其中,完美而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抑浅俗、颂高雅的个性。

名家点评

清代伍崇曜:昔孟元老撰《梦华录》,吴自牧撰《梦粱录》,均于地老天荒沧桑而后,不胜身世之感,兹编(《陶庵梦忆》)实与之同。虽间涉游戏三昧,而奇情壮采,议论风生,笔墨横姿,几令读者心目俱眩,亦异才也。

郑振铎:岱为明末一大家,身世豪贵,历劫,乃家资荡然。然才情益奇肆;一腔悲愤,胥付之字里行间。《梦忆》一作,盖尤胜《东京梦华》《武林旧事》。其胜处即在低回悲叹,若不胜情。

周作人:张宗子是个“都会诗人”,他所注意的是人事而非天然,山水不过是他所写的生活的背景。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承学:正是《陶庵梦忆》使张岱跻身于晚明小品大家的行列,甚至与中国古代其他第一流的散文家相比也不必多让。

原作欣赏

筠芝亭

筠芝亭,浑朴①一亭耳。然而亭之事尽②,筠芝亭一山之事亦尽。吾家后此亭而亭者,不及筠芝亭;后此亭而楼者、阁者、斋者,亦不及。总之,多一楼,亭中多一楼之碍;多一墙,亭中多一墙之碍③。太仆公造此亭成④,亭之外更不增一椽⑤一瓦,亭之内亦不设一槛一扉,此其意有在也。亭前后,太仆公手植树皆合抱,清樾轻岚,滃滃翳翳,如在秋水。亭前石台,躐取亭中之景物而先得之,升高眺远,眼界光明。敬亭诸山,箕踞麓下,溪壑萦回,水出松叶之上。台下右旋,曲磴三折,老松偻背而立,顶垂一干,倒下如小幢,小枝盘郁,曲出辅之,旋盖如曲柄葆羽。癸丑以前,不垣不台,松意尤畅。 (节选自《陶庵梦忆·卷一》)

注释

①浑朴:浑厚朴实  ②尽:全  ③碍:妨碍  ④成:完成 ⑤椽( chuán)椽子。

赏析

绘画讲究空灵之美,环境布置要注重空间与景物的搭配。为突出景物而牺牲空间,或为了表现景物而把有限的空间填得满满的,都不是一幅好画。作者透过筠芝亭周边风景的变迁,告诉我们审美的道理,富有意趣。

参考译文

筠芝亭是自然朴素的一座亭子,然而,亭子的故事完了,筠芝亭山的故事也就尽了。我家在这座亭子后面建了一个亭子,但是却赶不上筠芝亭。后来,在亭子后面又建造了楼、阁、斋等,也都比不过筠芝亭。总而言之,多一座楼,筠芝亭山就多一座楼的障碍;多一道墙,筠芝亭山就多一道墙的障碍。太仆公当初建成筠芝亭后,亭子外面没有多增加一根椽子,一片瓦,里面也没有设任何门槛和窗户,是大有用意的。亭子前后,太仆公亲手种植的树已经都有一抱那么粗了,树荫遮地,岚气微微,碧绿的树叶一起一伏,如秋水波动。亭子前面是一座石台,在这里可以首先欣赏到亭子中的景象。登上石台,极目远眺,眼界開阔,阳光明媚。敬亭山等山峰,都匍匐在筠芝亭山的脚下。山下溪水蜿蜒流淌,溅起的水珠洒落在敬亭山下的松叶上。从石台下行,向右转三个弯,有一株屈干老松树,树顶垂下一枝,像一面倒挂的旗子。小枝弯弯曲曲,枝头松叶茂密,看起来很像一根弯把风向标。万历四十一年前,这里没有围墙,也没有台阁,松树构成的意象,更加流畅。

猜你喜欢
张岱亭子西湖
西湖
超级头脑训练营(1)
张岱的“痴”的疏狂与孤独
雪后西湖 暖阳
蘑菇
课间十分钟
去菜市口
一个人的梦
我看《湖心亭看雪》中的痴
西湖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