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戏曲艺术的探析

2019-07-02 10:01吕端振
参花(下)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化基因危机

摘要: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各民族的艺术瑰宝,但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现代传媒技术不断渗透,中国戏曲在沉默中淡出大众的视野。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戏曲艺术传播方式的探究,有利于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播和继承,实现戏曲艺术的繁荣。

关键词:危机 文化基因 主动接受

半个世纪消失百个剧种,戏曲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许多地方剧种也已经渐渐淡出舞台。曾经辉煌一时的华阴老腔正逐步走向衰落,沦为婚丧嫁娶的配乐,为了低廉的酬劳,老腔艺人不堪家庭的重担,放下手中的乐器,扛起行李,走到“水泥森林”打工。地方戏曲的衰败、剧团的解散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面对危急的现状,分析当下移动互联网传播环境和戏曲的起源和发展,对戏曲的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借助现代传媒工具扩大其影响力,将传统戏曲艺术与网络技术相融合,建立戏曲艺术数据库,对戏曲艺术进行深度发掘,增加其文化影响力,使受众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当务之急。

一、留住中国文化的基因

(一)中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

任何一种戏剧都必须拥有自己生存的环境,古希腊戏剧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这个时期是迈锡尼文明由盛转衰的阶段。随着古希腊文明逐渐没落,希腊戏剧失去了生存环境的滋养,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中国戏曲艺术是在农耕文化的背景下产生、形成、发展的,从它的主题、内容、形式到演出模式,展现着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基因,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有强大的影响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二)华阴老腔以新的表演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各种节目层出不穷,传统艺术的表演方式不能满足现实需求,需要与时俱进,以崭新的面貌进入大众视野。“后面的东西真是太精彩了,单靠看皮影的时候听他们的演奏,感受不到那种激情和冲击。”2003年,华阴市文化馆副馆长党安华将老腔艺人召集在一起,开始尝试将皮影、演唱分开,传统艺人从幕后走向台前。2007年,华阴老腔登上了央视春节戏曲晚会,作为古代摇滚与现代摇滚、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碰撞产物的华阴老腔,经过长时间的磨合、练习,在2016年除夕之夜,老腔艺人、歌手谭维维合演一曲《华阴老腔一声吼》,节奏、旋律配合得天衣无缝,把两种来自不同文化环境的音乐合二为一,实现了老腔艺人多年的“春晚梦”。传统与现代尽情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提升了华阴老腔以及华阴地区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中国古老的地方小戏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的舞台。

(三)华阴老腔焕发生机需要“舆论领袖”的力量

华阴老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各级部门的重视,国家为老腔艺人提供生活补助,为老腔艺人开辟表演场地,提供相应的设备、资金,对老腔的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老腔艺术离开人们的视野太久,再想恢复以前的辉煌,需要付出更多艰辛的努力。“戏曲的衰落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现实……不抢救,就是我们戏曲人的失职。”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中国戏曲剧种保护展”上,全国政协委员尚长荣道出了在场戏剧人的无奈。《中国之星》谭维维将华阴老腔与现代摇滚乐相结合,将独具关中风情的华阴老腔在舞台上展现,体现了关中农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状态。崔健也曾将华阴老腔与自己的音乐相结合,但是苦于找不到契合点,无法将流行音乐和传统曲调融合,不得不割舍独特构思。明星作为“舆论领袖”具有强大的粉丝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明星将华阴老腔加工处理,推向观众的面前,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四)传统艺术要满足社会娱乐的需要

戏曲的传承要适应社会娱乐的需求,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在紧张、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需要方便快捷的文化产品进行精神放松。戏曲作为一种娱乐产品,它的首要目的在于满足受众的消遣娱乐功能,以往的戏曲过分强调艺术的教育功能,忽略娱乐功能,戏曲艺术想要重新进入年轻受众的视野,就必须重新打造娱乐的功能,满足社会娱乐的需求。现代传媒技术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使得人们接收信息更加方便。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戏曲传承者和传媒技术者需要找到真正适合现代传媒的戏曲样式。戏曲的传承需要适应年轻受众的审美期待,中国的戏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唱词、曲调、表演程式上都具有浓浓中国味道,随着社会的发展,戏曲的艺术风格能适应年轻人的审美需要,戏曲的情节、表演方式、节奏、语言等应深深抓住年轻受众的心。

二、探寻受众接受中国文化基因的传播方式

(一)主动接受传统艺术的熏陶

在传播研究初期,受众未得到重视,“传者中心”忽略了受众的作用,受众有自主选择接受信息的权利,“受众在选择媒体上不存在排他性、应有多种选择”,戏曲的观众作为传播活动中的受众,他们有自己的判断标准、选择的倾向、内心的审美期待。面对错综复杂的娱乐节目,会根据自己的心理傾向进行节目的选取,当处在一样的大环境里,选择会出现一致性,生活的快节奏,导致他们倾向于选择刺激绚丽的娱乐方式,能使疲惫不堪的身体得到快速的苏醒。戏曲艺术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近千年的历史演化中,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呈现出温文尔雅的艺术风格,这显然不能满足现代受众的心理期待。华阴老腔来自关中农民的日常生活,历史悠久、唱腔激昂、表演洒脱,以陕西秦腔声腔体系为基础,融合关中皮影、民间音乐、诗歌、美术为一体,具有摇滚音乐的部分特征,被誉为“东方的摇滚”,《中国之星》中谭维维和老腔艺人合作的《给你一点颜色》,华阴老腔与现代摇滚的结合是基于现代受众的特点而创作的,老腔艺人骨子里的自由和谭维维的激情活力是一种完美融合。

(二)主动学习和传承传统艺术

受众应给传统戏曲一些耐心,传统戏曲历经千年的风霜洗礼,是经验的凝聚,文化的沉淀。虽然在不经意间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不是中国传统戏曲不优秀,而是现在观众的口味不同了,作为中国文化积淀的艺术精品,不能让其离开人们的视野,不能让子孙去博物馆看静躺在展示台上的曲谱。传统戏曲艺术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是中华文化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表达方式,传统戏曲艺术处处展现着中国文化的价值追求,情感意趣的表达,受到中国文化的滋养,同时也丰富着中国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让中国戏曲传承下去,不仅是戏曲艺术家的责任,更是中国每个成员的责任,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承需要全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需要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氛围,这种氛围的出现需要借助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在这个氛围中的每个成员相互影响,相互提醒,每位成员都要主动学习传统艺术,促进传统艺术的传播与传承。华阴老腔所在的华阴地区有着浓厚的老腔氛围,可以在中小学开设老腔课程,开设“大师班”,让华阴老腔艺人现场教授传统技艺。年轻受众是国家的未来,是传统艺术传承的希望,让年轻受众对传统戏曲艺术产生兴趣,戏曲艺术才能更好地传承,才能真正地“活”起来。

参考文献:

[1]王衡.论华阴老腔的艺术风格及其审美意韵[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09).

[2]郝雨.新闻学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吕端振,男,青岛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批评)(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文化基因危机
危机!未来可能吃不到巧克力
舞蹈人类学视角下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基因解码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浅析泉州侨批的传统文化基因
德国“国富民强”的奥秘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当代中国的文化基因安全问题与伦理对策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