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浦江迎会的传承与发展

2019-07-02 10:01张媛媛
参花(下) 2019年6期
关键词:历史问题对策

摘要:浦江迎会俗称抬阁,是浦江县的一种融音乐、戏曲、舞蹈、杂技、雕刻于一身的民俗民间文化活动,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一传统文化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亟待传承与保护,需要通过多媒体宣传,拓宽文化传承渠道,形成全方位保护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浦江迎会 历史 问题 对策

前吴乡地处浙江省浦江县西南部,风光秀美,境内的通济湖烟波浩渺,湖光潋艳,有“华东日月潭”“百岛湖”之美誉。前吴乡的宋代青瓷古窑遗址,传统民间活动浦江迎会,历史知名人物吴莱、吴渭等,现代著名画家吴茀之、吴山明等,构成了前吴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前吴乡寿溪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浦江迎会正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艺术是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浦江迎会的前世今生

浦江迎会起源于南宋末年,浦江黄宅黄氏后裔为纪念先祖“九龙门第”的荣耀,制作了由会桌、抬杠、会栅、抬会人、站会小演员组成的“抬阁”。一台台迎会以我国传统戏剧人物造型为主体,加以艺术设计,以奇、险、趣、巧取胜,一张会桌就是一台小戏,每桌挑选数名活泼秀丽的儿童,身穿鲜艳的戏服,演绎传统戏剧中的某一经典场景,如《水漫金山》《长坂坡》《卖艺》《双枪陆文龙》等。在行走中,扮演者变换造型,千姿百态,神采各异,被誉为华夏一绝。浦江迎会是2005年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代代相传不间断。浦江迎会始创于南宋,鼎盛于明清。20世纪80年代浦江迎会得到弘扬传承。第一代:张若观(1913年—1959年,张根志父亲);第二代:张根志(1943年出生,浦江迎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第三代:张劲松(1977年出生,师从父亲张根志);第四代:张韶涵、周元先、张苏英、李玉凤、张勇前、沈军锋、张宏葵、盛君胜、张必见、盛新年、张林波、盛旭升;第五代:张豪豪(师傅张韶涵)、张博文(师傅周元先)、吴静(师傅张苏英)。

(二)传承发展有成效。为了做好浦江迎会的组织表演,寿溪村成立表演团,现有演职员60余人。传承人充分利用双休日和庆典、民俗传统节日、对外交流的预演、训练和表演等活动,对徒弟进行现场辅导和传授,在实践中传授浦江迎会技艺。寿溪表演团经过对浦江迎会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对浦江迎会进行创新,一改传统会桌每桌只有2~3人的模式,大胆设计由18名小演员组成的大型会桌《蟠桃盛会》,被《中国文化报》誉为中国第一会桌,被中央电视台誉为天下第一会桌。

(三)坚持展演获殊荣。为宣传推广浦江迎会,寿溪表演团积极组织开展、参加各级部门举行的活动。每年正月十三,在前吴乡寿溪村组织开展浦江迎会春节表演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摄影爱好者蜂拥而至。从1997年至今已坚持22年,在本地表演近百场,受邀外出演出几十场。2001年,《蟠桃盛会》参加“第五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开幕式·2001中国杭州娃哈哈西湖狂欢节”表演,荣获最佳表演奖。2006年,《献艺》会桌在广东省吴川市举行的“中国首届民间迎会艺术比赛”中荣获银奖。2011年10月11日,《八仙赴盛会》《回龙阁》《水漫金山》三桌会桌应邀参加全国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表演,荣获“优秀表演团队”奖,张劲松个人受到组委会表彰。

二、传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逐渐淡化了传统文化的价值,浦江迎会在传承和发展中也受到了影响。

(一)现代文明的挑战与冲击。现阶段,面临着信任危机、道德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人们的审美观受到冲击,许多人似乎更愿意接受外来的文化。就拿过节来说,人们淡化了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而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却在国内热热闹闹,这不得不令人深思。保护与传承路径不够畅通,对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管理還远未到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浦江迎会也受到了较大冲击。

(二)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近几年来,前吴乡的经济发展势头很好。通济湖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前吴慢生活区逐渐享誉浙江,享誉全国,民宿事业发展起来了。人们从事民宿的热情高涨。再加上浦江水晶事业、缝纫事业蒸蒸日上,劳动力需求大增,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进军。于是,村子里青壮年选择外出创业,只剩下一群老人带着儿孙过日子,传统文化处于尴尬的境地。寿溪村的浦江迎会表演参与人员众多,除了村里正月十三到十五的定期表演外,其他时候,因为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临时需要表演,连人员也凑不齐。

(三)活动经费不足造成的困境。寿溪村地处浦江山区,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浦江迎会表演,除了政府的少数补助、活动组委会的表演补贴外,基本没有什么收入。村民集中在一起参加表演,一方面靠的是张根志等人对浦江迎会表演艺术的热爱,另一方面是村民的无私奉献精神。由于表演经费短缺,路途遥远的一些表演人员无法成行;传承和发展也因为缺乏经费,存在宣传推广力度小、影响力不大等问题。

三、传承和发展浦江迎会的策略

(一)用发展创新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文化。以寿溪迎会为代表的寿溪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缩影,其必然存在着两面性。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传统文化也要坚持创新与传承的统一,融合与发展的统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采众长。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得到不断适应社会需要的积极思想,成为新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动力。

(二)发挥传统文化保护中政府的导向作用。近年来,前吴乡政府在县政府的支持下,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打造“诗画浦江”的战略,着力建设4A级风景区,形成以寿溪传统文化非遗古村、民生梯田花海、3D罗源景区、前吴慢生活区等为核心的景观。在吸引大量游客进村的同时,举办了多场摄影比赛和摄影作品展,把传统文化推入众人视野,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寿溪的传统文化,喜欢上迎会、板凳龙等项目。寿溪村自2016年筹建了3A级旅游景区以来,已修复百弄堂、村官廉洁教育基地等古祠堂,新建村口景观、停车场、非遗主题景点多处。2018年1月寿溪村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村。

(三)拓宽传播传统文化渠道。一是开展学校教育活动。要系统地保护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将其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于语文、历史等其他学科。我们现在已经将剪纸纳入了前吴乡福和希望小学的选修课程,由相关专业的老师与寿溪村民联合进行教学与科研,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层次与质量,加大教育宣传力度。二是利用媒介进行宣传。利用现代高科技传媒宣传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服饰搭配、墙体或街面广告、公益宣传中,渗透在网络、报刊、广播、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文化的热情。三是社会参与程度应广泛深入。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应该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公平参与,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建立健全社会参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统筹协调机制、咨询决策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动员和吸收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更加广泛地投入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事业中去。

参考文献:

[1]周春德.浦江迎会[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4.

[2]宗波.文化遗产现状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影响[J].红旗文稿,2012(12).

[3]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张媛媛,女,浙江省浦江县前吴乡文化站,群众文化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乡村文化建设)(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历史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新历史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