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进校园传承保护的重要性

2019-07-02 10:01李丹
参花(下) 2019年6期
关键词:电视剧戏曲思维

摘要:近几年来,笔者常为戏曲观众的流失而感到不安与遗憾,也常常思考这一问题。当然,社会多元化与大众娱乐生活的丰富性是导致这一境况的原因之一。本文将通过探讨戏曲创作中的電视剧思维,论述戏曲创作如何创新改进。

关键词:戏曲 电视剧 思维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事关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确立,事关我们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意义重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其重点在于增强下一代人对其价值的认知和理解,只有下一代人接受并喜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才能具有持续性和长远性。因此,作为培养人、教育人重要阵地的各级各类学校,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

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传承优势,《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更加有针对性的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具体而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艺术形式,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其是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性格特征和生活习惯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脆弱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以技艺形式存在,大多是靠家族或者师徒形式口口相传,对人的依赖性极高。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链极易断裂,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都是因为后继无人而走向消亡。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进校园传承保护的重要性

民间传统舞蹈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精华的艺术形式之一,广东醒狮、秧歌,傣族孔雀舞、井陉拉花、蒙古族安代舞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舞蹈作为切入点,使之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正如2008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周和平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

(一)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文化多元呈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民间传统舞蹈逐渐失去了生存发展的空间,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舞蹈,因为受众面小、社会影响力低,许多年轻一代对其缺乏了解,因而已经到了濒临失传的地步。根据我国及世界各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经验,让下一代人了解并接受,进而产生喜爱心和认同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所在。因此,让以舞蹈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让学生从小接触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亲近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促进教育改革发展

舞蹈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通过学习传统民间舞蹈,学生可以从中获取历史知识、地理风俗、艺术美感,进而提高他们的知识视野和审美能力。可以说,以舞蹈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能扩展学校的教育资源,有利于教育改革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以舞蹈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能让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对家乡、民族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进而升华为爱国情感。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的必要之举。

此外,以舞蹈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也具有提升全民族艺术修养水平的作用,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工作。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传承保护的必要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传承保护需要学校创设相应的基础条件,以舞蹈为例,需要学校建设必要的舞蹈场所、购置舞蹈道具,还需要在校园内营造浓郁的舞蹈艺术氛围,并配备较为专业的师资力量。只有学校从软硬件两方面创设出良好的条件,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传承保护工作更好地开展。

以舞蹈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不但是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需要,也是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现实需要。无论文艺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都要对此提高认识,认真研究新方法、新举措,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李丹,男,本科,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舞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电视剧戏曲思维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传统电视媒体的节目编排与发展出路
农村题材电视剧改编设想
IP热潮下网络文学影视化的理性发展
影像圆融:小议多元叙事视角的选择性后置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