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歌声之美载校园之道

2019-07-03 02:11王音
艺术评鉴 2019年11期
关键词:审美引导教育

王音

摘要:高校校歌是最能反映一所大学校风、学风、精神追求的歌唱音乐表征形式,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校歌的研究对于加强青年一代的教育引领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结合当前江苏高校校歌的现实情况,在围绕大学生思想教育功能的改革的基础上,遵循音乐审美的规律对校歌进行恰当的变化与引导,或将使高校校歌不再束之高阁,并进一步探索、思考这一艺术形式所承载的当代中国大学之“道”。

关键词:高校校歌   教育   审美   引导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1-0083-03

“高校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代大学生应当确立文化自信,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①高校校歌是最能反映一所大学校风、学风、精神追求的歌唱音乐表征形式,是校园文化的有机载体,体现着办学特色和校园风貌。高校校歌的研究对于激励学生成长、沟通师生感情、凝练大学精神等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江苏高校校歌现状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的一大部分高校校歌,其传播情况不够理想,所承载的思想教育和艺术素质教育功能难以很好地发挥。我们对当前大学校园中传播的校园音乐进行了统计与分类,通过一定数量的问卷对江苏某高校学生群体进行了他们喜爱的歌曲类型的调查。将校歌也专门作为选项与欧美经典流行歌曲、国内热门流行歌曲(多以大众媒体节目为载体传播,如《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中国新民歌、古典歌剧或艺术歌曲等选项一起供调查对象选择。调查数据比例表现出:校歌基本上处在一个不太被青年大学生关注的境地。也曾有记者对南京某大学作随机调查,“结果显示72%的学生表示虽听过校歌但不会唱,更不懂什么意思;12%的学生表示在参加学校组织的会议时唱过校歌,但也不能完全明白校歌的意思;6%的学生能马上唱出几句校歌;还有10%的学生说从来没听过校歌。”②

二、江苏高校校歌功能的变迁

(一)当前校歌创作与传播中的问题

首先,存在趋同化倾向,缺少江苏地方文化内涵和办学特点的凝练。江苏每所大学都有各自的校歌。使用白话文作为歌词的校歌则绝大多数采用了进行曲体裁。因此,总体看歌词题材与音乐风格类型并不丰富。据统计,70%左右的歌曲采用了2/4或4/4的进行曲节奏。音乐主题缺少特点,风格较为单一。部分校歌仅仅从歌词的描述上标明学校位于长江之滨,玄武湖畔或作一些较为直接的校训展示。从音乐和文学语言角度都不足以体现江苏高校人文之荟萃,各所学校治学成果之丰硕,以及千百年传承而来的江苏省南北交融、丰富多样的文化气韵。

其次,文言文或词牌体校歌虽音乐风格典雅、大气但又不够“接地气”。除了南京大学使用文言文以外,东南大学校歌沿用了《临江仙》词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沿用了《满江红》词牌。历史悠久的文言文校歌,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歌詞深奥,记忆难度大;曲调则充分沿袭了学堂乐歌的音乐特点,旋律线条简洁,节奏舒缓。这样的校歌好的一方面是体现了校风的沉着大气,学校的深厚历史积淀。(2002年南京九大高校联合百年校庆的演出中就选中了南大的文言文校歌《大哉一诚天下动》)。但另一方面,要让受众对文化有好感,就必须找到他们喜欢的、愿意接触的东西。如果过于强调校歌蕴含的音乐文化的严肃性,过于看重我们向学生传递的东西是否“历史悠久”,是否“博大精深”,可能很难实现好的传播效果。青年一代大学生多数是听着流行歌曲长大的,本能地难以与这类校歌产生共鸣,所以,这也致使当前的校歌疏离大学生群体。

再次,音乐缺乏时代感,难以在校园流行。校歌在大学生中地位无足轻重,难以与其他深受他们喜爱的流行音乐相媲美的窘境,其原因除了歌词功能要求上的变迁,还在于音乐要求上的变迁。进行曲风格毫无疑问有利于塑造富有奋进精神的音乐形象,但应当避免对以往战争年代进行曲音乐写作的模式化沿袭(如大篇幅的力度性四度上行,附点节奏等)。如今歌曲创作领域也不乏更多样的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音乐表达形态,完全可以纳入校歌音乐的写作中。恰当地与新时代的旋律主题接轨,兼具时代感和现代性,将会达到更好的校园传播效果。

(二)音乐审美功能的重要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艺术,特别是没有音乐,就不可能培养一个人的个性。”音乐审美过程中,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感知、体验和理解,不仅获得对音乐旋律美的享受,更能通过对音乐内涵的理解获得移情感和满足感。从而更富有实效地培养学生的情感状态、价值意向,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

校歌的音乐审美功能能否体现以及如何体现直接关系其校园接受度及社会传播价值。尽管校歌的官方性和角色代表性决定其音乐的变化不可能完全“放下身段”来迎合大学生群体的“口味”,达到流行音乐一般的传播力度与广度,但仍能遵循音乐审美通感准则,吸取流行歌曲的优势,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比如歌曲《我相信》,青春动感的节奏、简单有力的旋律、洒脱豪迈又不失时代感的歌词,吻合了处于青春期大学生精力充沛、朝气蓬勃的特点。又如《曾经的你》这首带摇滚风的歌曲,表现的是年轻一代的情感体验,副歌部分有带入感的旋律倾诉了青春的彷徨、爱情的迷茫,以及对人生的坚持。我们的校歌若恰当结合这些音乐元素,学生在进行审美体验过程中与歌曲表达的情绪体验便更容易相互交融,从而满足他们对音乐情感的心理预期,填补他们的精神盲区,充实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导学生培养高尚的人生志趣。

因此看来,过去的时代精神需要变革为现代大学精神,那么同时校歌功能的变迁也是理所应当。

三、校歌创作与传播的引导

从校歌审美功能来看,新时代优秀的校歌作品不应是整齐划一的样貌,而应当是在对当代大学生特征充分认知基础上的审美准则的传承、发展以及创新。既能蕴含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又能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的、多元的语言和音乐形式进行审美传达。这需要对校歌创作的高度重视以及词曲作者深厚的文化与专业创作功底。因此,对校歌创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

(一)立足江苏地区文化传统,多样化协调发展。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江苏人民不断进取,不断创造,留下了令人称叹的文化遗产。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了江苏音乐文化的丰富多样且与众不同。苏州评弹、昆曲、淮剧、南京白局、扬州清曲,闻名海内外的民歌《茉莉花》《孟姜女》《拔根芦柴花》……这些音乐形态为江苏的音乐创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与养分。校歌亦可以从文学歌词到曲调写作上将江苏南北丰富的音乐元素渗透进具有时代性的创作中。就像谭维维在央视春晚上惊艳亮相的《华阴老腔一声吼》,将“时尚”的现代摇滚和“土气”的华阴老腔完美生动地结合在了一起。放弃简单、生硬的移植,将江苏各地乐种适当地结合、改造和融入校歌创作,当能更好地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从而歌唱出江苏多样协调的音乐传统,找到江苏地域性的、民族性的音乐在当代校歌中的演绎与再创之径。

(二)注重校歌审美功能,以专业化的合唱创作形式对接省内音乐文化推广平台。当代大学生身处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之中,学习和生活上难免有困惑迷茫之处。通过良好的音乐审美实践,可以培养大学生亲近美,热爱美,以美的法则来塑造自己,启迪心智、净化心灵。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范畴即为“和”,群体性的歌唱活动——“合唱”具有一定审美上的超越性,能使学生超越某些民族、时代的界限,产生情感上的沟通和联系。学校的合唱活动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良好审美情操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他们最喜爱的社团活动之一。如美国的众多名校中,毫无例外地都长期建立着多个“阿卡贝拉”合唱社团。如果校歌的写作能以高水准的表演艺术作品为目标,突破单旋律、单乐段的既定模式,大胆向专业性多声纵向音乐思维发展,应当能够作为合唱的一种题材得以接收并推广,那么这样一种校歌合唱形式将更易于具有广泛群众性,更易于同生活发生密切联系,更易于同时代产生强烈共鸣。江苏省内有众多合唱表演和比赛的平台,如“紫金合唱节”“金陵合唱节”“大学生艺术展演合唱比赛”等……这些赛事也在大力提倡和推广高水平原创作品的参与。若能充分利用这类有较强专业性与较广受众面的比赛平台,校歌合唱当可以改善目前传播途径不通畅的状况,同其他合唱作品一样,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力,成为大学校园面向全社会培养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摇篮。

(三)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介优势。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当代大学生思维之活跃、接收海量信息途径之多,已使他们远远不满足于以往统一的审美范式。大学生能够第一时间通过各种信息工具进入到这类以海量信息反映社会、表达生活的网络空间中。互联网的快速流动性和无边界性以及大学生群体对这类媒介使用的熟练性和依赖性使得传统的艺术传播方式受到一定冲击。

四、结语

古代《乐记》有云:“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内和正心也”。即使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至今的网络时代,歌唱活动仍是人类最直接和本能的情感抒发形式之一。“高校校歌所承载的‘道,具体地说,就是大学精神,包括兼容博大、追求真理、进取维新、秉持理想等。”③当今高校校歌当突破形式桎梏,努力构建融入时代、积极向上、充满文化自信的艺术表达形式。

同时,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当今快速发展经济文化、互联网辐射下的大学生们对校歌这类重要校园文化载体的心理预期,了解他们校园生活和教育的经历,理解他们在大学中以无尽的探求、不懈的创新与持久的实践为基础的对社会发展前景的展望和对社会生活目标的追求。并据此努力创作出既符合新时代潮流,又植根于当代大学生生活实际的音乐作品,使大学生群体能切实感受优秀音乐文化的浸润、感染、熏陶,以校歌引力潜移默化的隐形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注释:

①2016年12月7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习近平书记《讲话》。

②郑晋鸣:《大学校歌传承还是改造》,《光明日报》,2007年第005版。

③任水才:《论新形势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探索》,2004年第6期。

猜你喜欢
审美引导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