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课中动机理论的运用前提

2019-07-03 02:11平壮源
艺术评鉴 2019年11期
关键词:期望动机价值

平壮源

摘要:动机概念在心理学中被用以解释个体产生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这一概念也经常被运用在教育学理论中用来解释和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在音乐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使学生主动构建与音乐产生内在联系而不只是被动的学习行为,因此激发学习动机具有公认的重要性。但是动机理论想要在课程中真正展开运用,还需要学校和教师等首先构成能够使得动机策略形成的必要前提条件。

关键词:动机   期望   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1-0095-03

心理学家弗鲁姆首次提出“动机=期望×价值”这一公式。该理论认为,激发一个人想要完成某个行为的内在动机以及人们愿意为完成任务付出努力,是基于下列两方面的产物:第一,他们期望成功完成任务的程度和获得成功完成任务所带来的任何奖赏;第二,他们珍视这些奖励的程度。因此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意味着学生要对于自己即将面对的学习内容与活动产生强烈的兴趣以及任务完成所带给学生的期待,并且教师要在学生一定程度成功完成任务后提供物质或非物质性的奖励,利用学习价值强化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期望与价值之间的关系不是加法,这意味着二者缺一不可,因此无论是无法引起学生期望还是无法给予学习行为相应的价值奖励,都将不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与音乐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音乐是可以很容易引起任何种族、年龄与性别的人的关注与兴趣的,但当音乐走进课堂后,由于音乐自身非语义性的特点,音乐很难以量化的、直观的、用分数衡量的方式等予以呈现,因此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会很容易受到其他科目的教学特点影响,尤其是在长久的应试教育体系环境下,音乐课堂很容易变成地理课、美术课、语文课甚至是数学课等等。一味追求文本知识或功利性的比赛成绩会扭曲音乐在教育中原有的宝贵价值,更容易压抑和挫败学生热爱音乐的天性与积极性,在课堂中的体现也就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机。目前已经有大量关于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然而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教学,都不能脱离学生学习行为的主动性而真正开展,否则这样的教学将会成为教师完成工作的工具而不是学生得到发展、参与音乐的机会。因此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音乐的动机之前,学校与教师必须首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做足准备。

一、学校营造积极支持的学习环境

学生的学习环境不仅仅意味着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场所,还包括学生在学习场所中间接接收到的由学校和教师传递出的精神层面上的价值取向。举个例子,在很多田野调查与研究尤其是在初中、高中,音乐课被别的课程“占用”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学生反映,他们的音乐课平时会被数学、英语等“主课”老师占用,而真正上音乐课的实际目的也大多数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偶然一次讲公开课或是吸引家长与社会的注意力等。尽管国家近年来不断强调艺术类课程的重要性并且加大了音乐课在全部开设课程中的所占比例,但具体到学校实施层面,音乐课的重视程度相比之前还未能即刻做到全面性的扭转。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学习环境会给学生带来消极的期望。

试想一下,每当提到音乐课时学生的脑海中首先产生的是“被占用”“不重要”以及“副科”等消极联想,那么学生在音乐课堂中的学习动机也势必受到影响。[1]很多不负责任的音乐教师由于各种原因也会不得以将音乐课变成学生自习、看电影等与课程目标无关的课堂,这无疑也将强化学生对于音乐课本身的错误认知。这样的音乐课堂甚至谈不上是有效的,而是根本不存在的。如果学生对于音乐课堂的期望是消极的,对完成音乐课堂的学习内容和任务的期望是不存在的,那么即便是在某次“公开的”音乐课堂中教师进行了各种丰富多样的教学策略,也无法从根本上和长期的角度来真正建立学生学习音乐的动机。所以,学校必须认真的开足开够音乐课程,落实从工作体制中真正予以音乐教师足够的重视,在课程安排与设置中向学生传递“每一门课都拥有其独特、不可替代的宝贵价值”的价值观念,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为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动机营造一个支持、友善性的可能性环境。

二、构建师——生、校——生的共同体价值观

无论是任何科目,教师都应该与学生建立起亲密的师生关系。[2]就像曾经风靡一时的标語一样:“蹲下来与孩子做朋友”,这一点不仅仅指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更可以适用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无论学校里,教师应该从知识权威者、道德权威者、管理权威者等身份转变为孩子身边的知识合作者、道德共建者与管理合作者,这样有助于建立师——生共同体的概念。教师在面对孩子时要经常面带微笑,多使用“我们”而不是“我”等词语;面对孩子们的提问和质疑可以很友善地予以回答而不是语气坚决地直接否认等等,这些小细节都可以帮助教师与学生建立起长期的亲密关系。当学生将师生关系认知为一段真挚并可信赖的共同体时,学生将会赋予这种关系以独特的价值和期待,进而自然地生发配合教学、主动学习的内在动机。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学校的音乐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挤压、开设不足的情况,那么音乐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体建设将更为重要。因为如果学生自身受到“音乐课不重要”的价值观影响,那么学生对于积极参与音乐课堂的动机缺失将可以从坚固的师生共同体中获得弥补。

学校与学生的共同体建设与师生共同体类似,同样可以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团体认同感等层面建立起学生的学习动机。现在很多学校开设了各种各样的合唱团、乐团,并且会经常在区、市、省中参加各种比赛,这样的比赛本身就是建立共同体的最佳平台。如果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团体中重要的一员时,那么共同体所赋予的责任感将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在学校管理以及具体到教师日常的音乐活动排练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给予每一位学生以足够的认可、尊重,告诉他们每一个人对于团体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样一个团结、相互支持的环境中,学生将会认同并珍视师——生、校——生的关系的价值,并且可以从这种关系的回报(学业成就、比赛成绩等)中建立起丰富、真实的期望,这都将会有助于构建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动机。教师与学校千万不能有意或无意向学生传递出“乐团就是学校用来获奖的工具”或是“学校强制性的要求参加让我感到很反感”等这样消极被动的概念,否则在学生内在的认知中将不会认可参与音乐活动的价值,进一步说,也就是无法有效构建学习音乐的动机。

三、为学生提供富有价值的学习目标

教师要在课程准备的过程中按照实际情况筛选出哪些是对于学生有价值的学习行为和目标,[3]而哪些是没有价值的。例如让学生背诵没有逻辑的民歌概念或作曲家名单,让学生机械的重复或模仿某一个肢体动作,让学生重复歌唱整首歌却不说明在歌唱中需要纠正的段落是哪里,甚至有音乐老师直接播放一部跟音乐相关的电影,不说明也不解释,使得音乐课变成了与音乐无关的自习课等等。这些音乐课堂中的教学行为都无法为学生提供真正有价值的学习目标,自然也就无法引发学生的认可与期待,学习音乐的动机就会处于一个不断被削弱的状态。学生在音乐课堂中除了学习音乐相关的知识以外,还应该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形成、在生活中如何使用的,例如:在欣赏民歌后帮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这样的民歌参与到当地的风俗当中;练习歌唱后为学生提供多种演唱版本,激发学生自行改编旋律、节奏、歌词或尝试组成小组进行多声部合唱游戏的兴趣;学习乐器的学生可以有机会在课下通过原创、即兴等方式进行展示等等,这些都是富有价值的学习目标。

无论课堂策略的实施以及课程的进展如何,这些有意义的学习目标需要教师与学校在上课之前就传递给学生并让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期待并逐渐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音乐能够带来的价值或解决问题,这些无疑都是生发学习音乐的动机最好的摇篮。[4]

总之,音乐课理应与其他科目一样值得学生付出热情和努力去认真对待和学习。作为学生的对立面,教师与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友善的学习环境,从而让学生可以在意识到学习音乐的宝贵价值的同时,还能够在学校与教师提供的环境自由放松地与音乐产生亲密美妙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红蕾.中小学音乐课堂导入教学技能的思考[J].当代音乐,2018,(11).

[2]庞晨.第三届“图斯朵夫国际青少年钢琴家音乐节”之体验与思考[J].当代音乐,2015,(07).

[3]邹雅菁.个性化教育视野下高校音乐学课程创新的思考[J].当代音乐,2016,(01).

[4]于仙.论音乐教育哲学中的思辨特性对音乐教学实践的影响[J].当代音乐,2017,(02).

猜你喜欢
期望动机价值
动机比能力重要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国外过度劳动研究现状综述
国外过度劳动研究现状综述
凶手的动机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